静液系统、静液转向系统及其静液限压补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679622 阅读:2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8 23:47
一种静液系统、静液转向系统及其静液限压补油装置,该静液系统包括多个静液液压缸及静液限压补油装置,该静液转向系统,包括转向信号缸、转向助力缸和静液限压补油装置,该静液限压补油装置包括缸体、活塞部件和弹性部件,该活塞部件安装在该缸体内,该弹性部件用于平衡该静液系统的静液腔的总压力,该弹性部件与该活塞部件连接,该活塞部件包括多个活塞和活塞杆,该活塞杆用于连接该多个活塞,该活塞将该缸体内空间分隔为容腔和储油腔,该容腔及该储油腔分别位于该活塞的两侧,该多个活塞的相邻活塞之间的该容腔和该储油腔通过密封隔套分隔,该多个储油腔分别与该静液系统的相应静液腔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大大提高了静液系统的可操作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静液系统,特别是一种可实现保持静液系统压力稳定,并解决静液系统压力受环境温度和意外过载影响变化大,需要对静液系统(如静液转向系统)频繁补油的静液系统、静液转向系统及其静液限压补油装置
技术介绍
大型多轴车辆或挂车多采用静液转向系统或采用静液传递转向信号(或反馈信号)、动液伺服转向系统。为保证转向精度,静液系统应具有一定的刚度,因此是一个充油压的封闭回路。静液系统的压力受外界温度变化和意外过载影响变化较大,在炎热气温时充的压力,在午夜或遇阵雨等气温突降的环境下,油压会大幅度降低,甚至压力为零;反之在气温突升的环境下,油压会大幅度上升,不及时放掉油压,有损坏系统的可能。即便在温度变化不大的环境中使用,由于静液系统中的油缸在工作过程中活塞杆必然会带出油膜,因此静液系统中充的油压很快就会下降,静液系统需要频繁补油,操作复杂繁琐。现有技术中常在静液系统的两管路中各采用一个蓄能器,可以长时间稳定油压,但在静夜系统工作时,例如转向过程中静液系统传递信号或力时,一腔压力会升高,油液会进入蓄能器,而另一腔的压力会降低,蓄能器内的油液会放出,导致转向信号在传递过程中出现较大误差,转弯半径加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既能保证静液系统压力长时间稳定又不影响静夜系统的工作精度的静液限压补油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静液限压补油装置,用于保持静液系统的压力稳定,其中,包括缸体、活塞部件和弹性部件,所述活塞部件安装在所述缸体内,所述弹性部件用于平衡所述静液系统的静液腔的总压力,所述弹性部件与所述活塞部件连接,所述活塞部件包括多个活塞和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用于连接所述多个活塞,所述活塞将所述缸体内空间分隔为容腔和储油腔,所述容腔及所述储油腔分别位于所述活塞的两侧,所述多个活塞的相邻活塞之间的所述容腔和所述储油腔通过密封隔套分隔,所述多个储油腔分别与所述静液系统的相应静液腔连通。上述的静液限压补油装置,其中,所述弹性部件为一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活塞杆和所述缸体连接,所述容腔设置有回油口。上述的静液限压补油装置,其中,所述弹性部件为一高压气囊,所述高压气囊设置在所述容腔内。上述的静液限压补油装置,其中,所述弹性部件为一蓄能器,所述蓄能器包括液体腔和气体腔,所述液体腔与所述容腔连通,所述气体腔充填高压气体或所述气体腔与一气源连通。上述的静液限压补油装置,其中,所述多个活塞包括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第二活塞将所述缸体内空间分隔为第一储油腔、第二储油腔、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所述第一容腔和所述第二容腔之间通过一通油孔连通。上述的静液限压补油装置,其中,所述通油孔设置在所述活塞杆上。上述的静液限压补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活塞与所述活塞杆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一活塞通过螺纹连接在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上述的静液限压补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油腔的进液口设置在所述缸体上,所述第二储油腔的进液口设置在所述活塞杆上。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静液系统,包括多个静液液压缸,所述多个静液液压缸的相应静液腔分别连通,其中,还包括静液限压补油装置,所述静液限压补油装置分别与所述多个静液液压缸连接,所述静液限压补油装置为上述的静液限压补油装置。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静液转向系统,包括转向信号缸和转向助力缸,所述转向信号缸的静液腔与所述转向助力缸的相应静液腔连通,其中,还包括静液限压补油装置,所述静液限压补油装置分别与所述转向信号缸和所述转向助力缸连接,所述静液限压补油装置为上述的静液限压补油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静液限压补油装置,实现了既能保证静液系统压力长时间稳定,又不影响静夜系统的工作精度,大大提高了静液系统的可操作性和可靠性,同时解决了静液系统压力受环境温度和意外过载影响变化大,需要频繁补油的问题。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静液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静液转向系统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静液限压补油装置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静液限压补油装置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的静液限压补油装置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静液限压补油装置剖视图。其中,附图标记I静液系统11静液液压缸12 管路P1、P2 静液腔2静液转向系统21转向信号缸22转向助力缸23 管路P1、P2 静液腔3静液限压补油装置31 缸体311 容腔3111 第一容腔3112 第二容腔312储油腔313左端盖314右端盖315第一储油腔316第二储油腔317通油孔318 进油口319 回油口32活塞部件321 活塞322 活塞杆323 第一活塞324 第二活塞325 螺母33弹性部件331 弹簧332弹簧座333高压气囊334蓄能器3341 液体腔3342 气体腔335 气源336 螺帽34密封隔套35 油箱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参见图1,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静液系统结构示意图。本专利技术的静液系统1,包括多个静液液压缸11,该多个静液液压缸11包括主动静液液压缸和从动静液液压缸,所述多个静液液压缸11(因原理相同,故以下均以两个静液腔为例予以说明)的相应静液腔PU P2分别对应连通,该静液系统I还包括静液限压补油装置3,所述静液限压补油装置3分别通过管路12与所述多个静液液压缸11连接。参见图2,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静液转向系统结构示意图。本专利技术的静液转向系统2,包括转向信号缸21和转向助力缸22,所述转向信号缸21的静液腔P1、P2与所述转向助力缸22的相应静液腔P1、P2连通,该静液转向系统2还包括静液限压补油装置3,所述静液限压补油装置3分别通过管路23与所述转向信号缸21和所述转向助力缸22连接。因上述的静液系统I和静液转向系统2的其他部分的组成、功用、结构及连接关系均为较成熟的现有技术,故在此不作赘述,下面仅对本专利技术的静液限压补油装置3予以详细说明。参见图3 图6,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静液限压补油装置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静液限压补油装置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的静液限压补油装置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静液限压补油装置剖视图。本专利技术的静液限压补油装置3,用于保持静液系统I的压力稳定,包括缸体31、活塞部件32和弹性部件33,所述活塞部件32安装在所述缸体31内,所述弹性部件33用于平衡所述静液系统I的静液腔P1、P2的总压力,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件33用于平衡所述静液系统I的两静液腔的压力之合,所述弹性部件33与所述活塞部件32连接,所述活塞部件32包括多个活塞321和活塞杆322,所述活塞杆322用于连接所述多个活塞321,所述活塞321将所述缸体31内部空间分隔为容腔311和储油腔312,所述容腔311及所述储油腔312分别位于所述活塞321的两侧,所述多个活塞321的相邻活塞之间的所述容腔311和所述储油腔312通过密封隔套34分隔,所述多个储油腔312分别与所述静液系统I的相应静液腔连通。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件33可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静液限压补油装置,用于保持静液系统的压力稳定,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活塞部件和弹性部件,所述活塞部件安装在所述缸体内,所述弹性部件用于平衡所述静液系统的静液腔的总压力,所述弹性部件与所述活塞部件连接,所述活塞部件包括多个活塞和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用于连接所述多个活塞,所述活塞将所述缸体内部空间分隔为容腔和储油腔,所述容腔及所述储油腔分别位于所述活塞的两侧,所述多个活塞的相邻活塞之间的所述容腔和所述储油腔通过密封隔套分隔,所述多个储油腔分别与所述静液系统的相应静液腔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静液限压补油装置,用于保持静液系统的压力稳定,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活塞部件和弹性部件,所述活塞部件安装在所述缸体内,所述弹性部件用于平衡所述静液系统的静液腔的总压力,所述弹性部件与所述活塞部件连接,所述活塞部件包括多个活塞和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用于连接所述多个活塞,所述活塞将所述缸体内部空间分隔为容腔和储油腔,所述容腔及所述储油腔分别位于所述活塞的两侧,所述多个活塞的相邻活塞之间的所述容腔和所述储油腔通过密封隔套分隔,所述多个储油腔分别与所述静液系统的相应静液腔连通。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液限压补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为一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活塞杆和所述缸体连接,所述容腔设置有回油口。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液限压补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为一高压气囊,所述高压气囊设置在所述容腔内。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液限压补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为一蓄能器,所述蓄能器包括液体腔和气体腔,所述液体腔与所述容腔连通,所述气体腔充填高压气体或所述气体腔与一气源连通。5.按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静液限压补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活塞包括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蒙小苏陈建有段培勇周燕闫红宾吴平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