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678800 阅读:2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8 23: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其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内的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上绑扎搭接有下纵向钢筋;下纵向钢筋延伸入框架柱内;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下端部上埋设第二预埋钢板;叠合次梁预制构件内设有下部纵向预应力钢绞线;下部纵向预应力钢绞线上搭接并绑扎有次梁纵向钢筋;第二预埋钢板与次梁纵向钢筋相焊接;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上设有与第二预埋钢板相对的第一预埋钢板;第一预埋钢板和第二预埋钢板上分别焊接有节点钢板,节点钢板之间通过螺栓连接,使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和叠合次梁预制构件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构体系将钢绞线和纵向钢筋搭接使用,使得结构的连接方式更加科学合理,质量安全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预制构件及其施工方法,具体涉及,属于土木工程

技术介绍
使用钢绞线作为下部纵向预应力受力钢筋的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具有梁跨度大,梁高小,用钢量少的优点,在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上应用得较多。但是使用钢绞线作为下部纵向预应力受力钢筋的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的结构,在框架梁柱节点、框架梁与次梁节点部位存在着如下问题: 1.框架梁柱节点 首先,钢绞线强度虽高,但是其变形能力弱,在地震力产生的反复荷载的作用下极易发生脆性断裂,因此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提出了“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中,应采用预应力筋和普通钢筋混合配筋的方式”,并由此提出在框架梁端截面下部的普通钢筋与预应力钢筋的配筋比例要求。故为解决该问题,现在一般采用两种做法,一是框架梁下部增设通长的普通钢筋,该钢筋参与设计计算,二是仅在框架梁端下部额外增加规定比例的普通钢筋,该部分不参与设计计算,与框架梁下部预应力钢筋分排布置。因梁宽有效,单层能排布的钢筋数是有限的,因此这两种做法,都会使钢筋层数增加,从而导致下部受力钢筋的合力点内移,受力钢筋的计算高度减少,使得在额定弯矩下,框架梁下部计算所需的钢筋量增力口,同时也增加了施工难度。其次,作为框架梁下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钢绞线必须伸出梁端锚入柱内,目前基本采用直线状锚固或将钢绞线末端弯折90度弯钩的弯钩锚固措施。但是,直线状锚固所需的锚固长度很长,非常不经济,且其锚固长度往往会超出柱宽,难以实施,而钢绞线的弯钩锚固效果目前在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及其它规范中仍未明确,且存在弯折圆弧段塑性变形严重,在拉应力作用下,易在此处出现脆性断裂,弯钩的直线段钢丝束散乱,在钢绞线配置较多时,散乱的钢绞线钢丝束彼此交叠,甚至露出梁的截面以外的情况出现,极易产生露筋现象。2.框架梁与次梁节点 该节点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该节点处预制特殊锚固结构叠合次梁下部纵向钢绞线的锚固问题。因与次梁相交的预制预应力特殊锚固结构叠合框架梁较预制特殊锚固结构叠合次梁高,导致预制特殊锚固结构叠合次梁下部纵向受力钢绞线无法如现浇梁一样贯通布置,如此使得钢绞线锚固成为了一个需要处理的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解决预制特殊锚固结构叠合次梁下部纵向钢绞线在预制框架梁与预制次梁节点处的锚固措施,一种是在预制预应力特殊锚固结构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相应位置开洞,使得预制特殊锚固结构叠合次梁下部纵向钢绞线能够从洞口通过,这种方法施工复杂,且极易导致洞口混凝土浇捣不密实,另外在洞口中钢绞线交叠在一起,混凝土对钢绞线的包裹效果较差,锚固效果不理想;另一种方法是将预制特殊锚固结构叠合次梁的端部下半截部分留出一个较大缺口,将下部纵向钢绞线在缺口处向上弯折,形成一个弯钩锚,这种方法也易形成缺口处钢绞线彼此交叠,锚固效果不理想,且钢绞线弯折圆弧段塑性变形严重,弯钩的直线段钢丝束散乱,也易导致节点钢绞线露筋现象出现,较大缺口的留设还会增加节点支模难度。其次,是次梁下部纵向钢绞线锚固方式以及节点连接方式会影响到次梁支座的受力计算模型,即按铰接还是固结计算。如前所述的两种次梁下部钢绞线锚固方式,以及目前普遍采用的在次梁梁端上部埋设外伸的槽钢或制作外凸的混凝土凸头,搁置在框架叠合梁预制构件顶面的节点连接方式,因次梁下部钢绞线锚固效果不理想,且次梁现浇的叠合层较薄,节点部位现浇混凝土与预制件表面粘结效果不理想,所以为安全起见,在现行的《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技术规程》中将框架梁与次梁节点处形成的次梁支座设定为铰接连接。次梁支座设定为铰接在次梁受力计算时,会导致次梁下部受力钢筋用量较支座固结状态增大2倍以上,同时按照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要求,次梁支座处因实际上受到了部分约束,故亦还需要额外在次梁上部配置不少于次梁跨中下部钢筋用量的1/4,如此导致次梁钢筋用量大幅增加。因此,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牢固、符合设计规范且连接可靠的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构体系。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构体系的施工方法。为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构体系,其包括框架柱、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以及现浇叠合层;其中,所述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内设有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于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上绑扎搭接有下纵向钢筋;所述下纵向钢筋延伸入所述框架柱内;于所述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下端部上埋设第二预埋钢板;所述叠合次梁预制构件包括一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主体部,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主体部内设有下部纵向预应力钢绞线;所述下部纵向预应力钢绞线上搭接并绑扎有次梁纵向钢筋;第二预埋钢板与次梁纵向钢筋相焊接;所述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上设有与所述叠合次梁预制构件的第二预埋钢板相对的第一预埋钢板;于所述第一预埋钢板和第二预埋钢板上分别焊接有节点钢板,所述节点钢板之间通过螺栓连接,使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和叠合次梁预制构件连接。本专利技术的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构体系进一步设置为:于所述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主体部内进一步设有上部纵向预应力钢绞线、次梁箍筋以及次梁竖直钢筋网片。本专利技术的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构体系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包括一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主体部,于所述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主体部内设有上纵向预应力钢绞线、箍筋和竖直钢筋网片;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亦设置于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主体部内。本专利技术的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构体系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设置有多层,其中,最下两层的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与下纵向钢筋左右并排搭接;第三层及以上的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与下纵向钢筋上下搭接,且下纵向钢筋在上,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在下;所述下纵向钢筋选用牌号为HRB400、HRBF400、RRB400、HRB500或HRBF500的带肋钢筋,其截面面积等同或大于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的截面面积。本专利技术的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构体系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次梁纵向钢筋选用牌号为HRB400的带肋钢筋,其截面面积等同或大于下部纵向预应力钢绞线的截面面积;所述次梁纵向钢筋绑扎于下部纵向预应力钢绞线的上侧,并偏向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主体部的内侧;相邻两根所述次梁纵向钢筋为同一根钢筋弯折而成;弯折形成的平直短边和第二预埋钢板焊接,焊缝高度不小于6_。本专利技术的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构体系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预埋钢板和第二预埋钢板均采用Q235钢或Q345钢,厚度不小于IOmm ;所述第二预埋钢板在所述下部预应力钢绞线对应位置留设有较所述下部预应力钢绞线直径大3_的孔洞。本专利技术的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构体系进一步设置为:于所述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主体部的端部设有构造齿槽,该构造齿槽位于上部纵向预应力钢绞线下侧50mm的下方;所述构造齿槽呈三角形,齿深25mm,齿宽50mm,齿槽间距50mm,其数目为2-3个;所述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主体部自第二预埋钢板上边缘以上50mm处至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主体部的底部向内凹进25mm,形成一个小缺口。本专利技术的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构体系进一步设置为:于所述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上留设凹口,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柱、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以及现浇叠合层;其中,所述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内设有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于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上绑扎搭接有下纵向钢筋;所述下纵向钢筋延伸入所述框架柱内;于所述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下端部上埋设第二预埋钢板;所述叠合次梁预制构件包括一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主体部,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主体部内设有下部纵向预应力钢绞线;所述下部纵向预应力钢绞线上搭接并绑扎有次梁纵向钢筋;第二预埋钢板与次梁纵向钢筋相焊接;所述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上设有与所述叠合次梁预制构件的第二预埋钢板相对的第一预埋钢板;于所述第一预埋钢板和第二预埋钢板上分别焊接有节点钢板,所述节点钢板之间通过螺栓连接,使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和叠合次梁预制构件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柱、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以及现浇叠合层;其中,所述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内设有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于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上绑扎搭接有下纵向钢筋;所述下纵向钢筋延伸入所述框架柱内;于所述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下端部上埋设第二预埋钢板;所述叠合次梁预制构件包括一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主体部,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主体部内设有下部纵向预应力钢绞线;所述下部纵向预应力钢绞线上搭接并绑扎有次梁纵向钢筋;第二预埋钢板与次梁纵向钢筋相焊接;所述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上设有与所述叠合次梁预制构件的第二预埋钢板相对的第一预埋钢板;于所述第一预埋钢板和第二预埋钢板上分别焊接有节点钢板,所述节点钢板之间通过螺栓连接,使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和叠合次梁预制构件连接。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主体部内进一步设有上部纵向预应力钢绞线、次梁箍筋以及次梁竖直钢筋网片。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包括一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主体部,于所述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主体部内设有上纵向预应力钢绞线、箍筋和竖直钢筋网片;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亦设置于叠合框架梁预制构件主体部内。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设置有多层,其中,最下两层的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与下纵向钢筋左右并排搭接;第三层及以上的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与下纵向钢筋上下搭接,且下纵向钢筋在上,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在下;所述下纵向钢筋选用牌号为HRB400、HRBF400、RRB400、HRB500或HRBF500的带肋钢筋,其截面面积等同或大于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的截面面积。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次梁纵向钢筋选用牌号为HRB400的带肋钢筋,其截面面积等同或大于下部纵向预应力钢绞线的截面面积;所述次梁纵向钢筋绑扎于下部纵向预应力钢绞线的上侧,并偏向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主体部的内侧;相邻两根所述次梁纵向钢筋为同一根钢筋弯折而成;弯折形成的平直短边和第二预埋钢板焊接,焊 缝高度不小于6mm。6.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埋钢板和第二预埋钢板均采用Q235钢或Q345钢,厚度不小于IOmm ;所述第二预埋钢板在所述下部预应力钢绞线对应位置处留设有较所述下部预应力钢绞线直径大3_的孔洞。7.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叠合次梁预制构件主体部的端部设有构造齿槽,该构造齿槽位于上部纵向预应力钢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景平
申请(专利权)人: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