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增加低碳醇水体系中醇浓度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673861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8 12: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增加低碳醇水体系中醇浓度的方法。该方法采用一种微孔的吸附材料,将低碳醇水体系与微孔的吸附材料接触后,达到增加低碳醇水体系中醇浓度的目的。该微孔的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为:将镍基化合物和一元或多元有机酸,分别分散于有机溶剂后制成一定浓度的母液。在0℃~150℃的合成温度下,在搅拌的条件下,按Ni2+/-COOH(有机酸根)为20∶1~1∶10的摩尔比例,将上述母液混合,反应0.1h~72h后,转移至反应釜,在0℃~200℃温度下,静置1h~360h。将沉淀物分离、洗涤、干燥后制得该镍基材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吸附分离增浓的
,具体涉及到。
技术介绍
醇的用途极广,是普遍使用的溶剂,同时也有机合成中重要的原料。低碳醇常用作溶剂、抗冻剂、萃取剂等。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工业生产中对醇的纯度要求越来越高,高效的醇类增浓技术能够提高醇的纯度,使醇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从而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业生产的需求。在传统的化工生产中,低碳醇水体系的增浓常常采用蒸馏的方法。然而,一些醇的水溶液往往由于沸点接近和彼此易形成共沸物等因素,用普通蒸馏的方法很难将溶液中的水除去,达不到增浓的目的。目前用于增加低碳醇水体系中醇浓度的方法的主要工艺过程有:恒沸精馏,萃取精馏,膜蒸馏,渗透汽化,膜接触器分离等方法。在这些方法中,恒沸精馏已经实现工业化,质量高,产量大,但是投资较大,能耗高,且共沸剂如苯等具有毒性。萃取精馏主要用来分离配合物、近沸点混合物及其他低相对挥发度混合物,但是其能耗高,而且往往会有萃取剂的残留。近年来,膜技术的发展使其在化工分离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也被用于此体系的分离,主要有膜蒸馏、渗透汽化和膜接触器等新型过程技术,但是膜的制备技术目前还不够成熟。选择性吸附是目前化工领域中一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增加低碳醇水体系中醇浓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吸附材料与醇水混合物接触,然后再将吸附材料与醇水混合物分离即可,醇水混合物中的部份或全部水分子被吸附材料所吸收;所述吸附材料为镍基材料,其可按如下过程制备:所述镍基催化材料的制备过程如下:将镍基化合物和一元或多元有机酸,分别分散于有机溶剂后制成一定浓度的母液;镍基化合物母液中Ni离子浓度为:Ni2+:0.01~2.5mol/L,一元或多元有机酸母液中有机酸根离子的浓度为:?COOH为0.01~2.5mol/L;在0℃~150℃合成温度下,在搅拌条件下,按Ni2+/?COOH为20∶1~1∶10的摩尔比例,将上述的母液混合,反应0.1h~7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增加低碳醇水体系中醇浓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吸附材料与醇水混合物接触,然后再将吸附材料与醇水混合物分离即可,醇水混合物中的部份或全部水分子被吸附材料所吸收; 所述吸附材料为镍基材料,其可按如下过程制备: 所述镍基催化材料的制备过程如下:将镍基化合物和一元或多元有机酸,分别分散于有机溶剂后制成一定浓度的母液;镍基化合物母液中Ni离子浓度为:Ni2+:0.01 2.5mol/L,一元或多元有机酸母液中有机酸根离子的浓度为:-COOH为0.01 2.5mol/L ; 在0°C 150°C合成温度下,在搅拌条件下,按Ni2+/-COOH为20:1 1: 10的摩尔比例,将上述的母液混合,反应0.1h 72h后,转移至反应釜,在0°C 200°C温度下,静置1h 360h ;将沉淀物分离、洗涤、干燥后制得该镍基材料。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镍基化合物为硝酸镍、氯化镍、乙酸镍、硫酸镍、草酸镍、乙酰丙酮化镍、氨基磺酸镍、硬脂酸镍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一元或多元有机酸为:甲酸、乙酸、丙酸、2-呋喃甲酸、2-吡啶甲酸、苯甲酸、对甲基苯甲酸、乙二酸、丙二酸、丁二酸、辛二酸、2,5_呋喃二甲酸、2,5-吡啶二甲酸、对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有机溶剂为:甲酰胺、N-甲基甲酰胺、N-乙基甲酰胺、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乙基甲酰胺中的一种或多种;合成温度为10°C 130°C,反应时间为:0.5h 30h ; 静置温度为:20°C 150°C,静置时间为:10h 240h ; 镍基化合物母液中Ni离子浓度为=Ni2+:0.1 1.0mol/L ; 一元或多元有机酸母液中有机酸根离子的浓度为:_C00H为0.1 1.0mol/L ;所述Ni2+/-C00H的摩尔比例为:10:1 1: 5。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镍基化合物为:硝酸镍、氯化镍、乙酸镍、硫酸镍、乙酰丙酮化镍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一元或多元有机酸为:乙酸、2-吡啶甲酸、苯甲酸、乙二酸、2,5-呋喃二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峰王业红徐杰陈贵夫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