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LED驱动电源,包括:EMI滤波单元、整流滤波单元、电源转换单元、主控开关单元、PFC控制单元、输出单元;所述整流滤波单元与所述EMI滤波单元相连,所述电源转换单元分别与所述整流滤波单元、主控开关单元、PFC控制单元及输出单元连接;所述主控开关单元控制所述电源转换单元的电压输出以及调整PFC值;所述PF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主控开关单元的通断,以调整所述PFC值。(*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驱动电源,尤其涉及LED驱动电源。
技术介绍
LED作为照明光源有着节能环保以及寿命长等特点,因此已逐渐取代传统照明光源占据照明市场。为适应LED的特性专为LED设计驱动电源,以满足其驱动需要。现有的LED驱动电源的输入通常经过电压变换和整流滤波后通过一限流电阻与LED相恋。该种LED驱动电源的电压和电流同向性差,功率因数低,且无法进行PFC值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LED驱动电源,具有PFC控制功能。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LED驱动电源,包括EMI滤波单元、整流滤波单元、电源转换单元、主控开关单元、PFC控制单元、输出单元;所述整流滤波单元与所述EMI滤波单元相连,所述电源转换单元分别与所述整流滤波单元、主控开关单元、PFC控制单元及输出单元连接;所述主控开关单元控制所述电源转换单元的电压输出以及调整PFC值;所述PF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主控开关单元的通断,以调整所述输入的PFC值。其中,所述电源转换单元包括变压器和与场效应管,所述变压器包括初级绕组、次级绕组和辅助绕组,所述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相连;所述主控开关单元包括控制芯片以及第十四电阻、第三二极管、第五电容、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第九电阻、第二二极管、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六电容、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三电阻、第零电阻、第二电容、第四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三电容;第三电阻、第零电阻、第二电容并联后一端接整流滤波单元的输出端,另一端依次接入第四电阻、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后连接到所述场效应管的漏极;整流滤波单元的输出依次通过所述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六电容连接控制芯片的GMD脚;第九电阻与第二二极管并联后一端与场效应管的源极相连,另一端连接至第七电阻与第八电阻之间;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并联后一端连接所述控制芯片的CS脚,另一端接地;控制芯片的OUT脚与所述场效应管的源极相连,辅助绕组依次通过所述第十四电阻、第三二极管、第五电容连接到地;控制芯片的VCC脚连接在所述第三二极管和第五电容之间;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调整及反馈输出电压;第三电容一端连接控制芯片的COMP脚,另一端接地。其中,所述PFC控制单元包括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四电容,所述第六电阻、第五电阻、第十三电阻顺次连接在整流滤波单元的输出端与地之间,所述第四电容与所述第十三电阻并联,所述控制芯片的LN脚连接在所述第五电阻与第十三电阻之间,所述PFC控制单元为控制芯片的LN脚传送合适的电压,以使控制芯片控制场效应管的导通,进而调整输入的PFC值。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PFC控制单元为主控开关单元提供输入电压,主控开关单元的控制芯片控制电源转换单元中的场效应管的导通,进而调整PFC值,使PFC值可调节并达到合适数值。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LED驱动电源的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LED驱动电源电路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EMI滤波单元;20、整流滤波单元;30、电源转换单元;40、主控开关单元;50、PFC控制单元;60、输出单元。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请参阅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LED驱动电源的结构图。所述LED驱动电源包括EMI滤波单元10、整流滤波单元20、电源转换单元30、主控开关单元40、PFC控制单元50、输出单元60。所述EMI滤波单元10与电源输入端相连,所述输出单元连接LED。所述整流滤波单元20与所述EMI滤波单元10相连,所述电源转换单元30分别与所述整流滤波单元20、主控开关单元40、PFC控制单元50及输出单元60连接;所述主控开关单元40用于调整PFC值以及用于控制所述电源转换单元30的电压输出;所述PFC控制单元50控制所述主控开关单元40的通断。请参阅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LED驱动电源电路图。所述EMI滤波单元10用于保护输出器件、抑制不良EMI的作用、降低后级电路中不良EMI对电网中以及电网空间附近的电器及人员的影响,同时抑制其它电器对LED驱动电源的不良EMI影响。所述EMI滤波单元10包括保险丝F1、并联的第一电阻Rl及第二电感L2、第一电容CX1、并联的第一电感LI及第二电阻R2。所述保险丝Fl与电源输入端相连,当后级电路因不正当工作造成较大隐患,所述保险丝Fl就会断开,起到保护输出器件的作用,减少不安全的隐患出现。所述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一电阻Rl及第二电阻R2在电路中主要起到抑制不良EMI的作用,降低后级电路造成的不良EMI对同电网中的及空间附近的电器及人员的影响,同时也可抑制其它电器对LED驱动电源的不良EMI影响,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所述整流滤波单元20用于对所述EMI滤波单元10传送的完全正弦波电压进行整流滤波,转换成带有一部份直流成份的电压。所述整流滤波单元20包括一经典桥式整流器BRl和滤波电容Cl。所述电源转换单元30将所述整流滤波单元20传送的整流滤波后的电压进行转换,并将转换后的电压传送至所述输出单元60,所述输出单元60将电压输出以驱动LED,所述电源转换单元30还为所述PFC控制单元供电。所述电源转换单元30包括变压器Tl和场效应管Ql,变压器Tl可以完成能量转换,把输入电能转换成合适的电能。所述变压器Tl包括初级绕组Np、次级绕组Ns以及辅助绕组Naux,所述初级绕组Np的6脚与整流滤波单元20的输出端相连,5脚与所述场效应管Ql的漏极相连。所述主控开关单元40包括控制芯片IC1、第十四电阻R14、第三二极管D3、第五电容R5、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九电阻R9、第二二极管D2、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六电容R6、第十电阻R10、第i^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三电阻R3、第零电阻R0、第二电容C2、第四电阻R4、第一二极管D1、第三电容C3。所述第三电阻R3、第零电阻R0、第二电容C2并联后一端接整流滤波单元20的输出端,另一端依次接入第四电阻R4、第一二极管Dl的负极后连接到所述场效应管Ql的漏极,所述第三电阻R3、第零电阻R0、第二电容C2、第四电阻R4、第一二极管组成的电路作为场效应管Ql的吸收电路,减少场效应管Ql开关机时的电压应力,改善场效应管Ql的性能,也可抑制EMI作用。所述整流滤波单元20的输出依次通过所述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六电容R6连接控制芯片ICl的GMD脚,为控制芯片ICl提供起动电压。所述第九电阻R9与第二二极管D2并联后一端与场效应管Ql的源极相连,另一端连接至第七电阻R7与第八电阻R8之间,用于驱动场效应管Q1,并调整场效应管Ql的开关导通的速度,改善Ql的性能。所述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并联后一端连接所述控制芯片ICl的CS脚,另一端接地,用于输出恒流。所述控制芯片ICl的OUT脚与所述场效应管Ql的源极相连,所述辅助绕组Naux的4脚接地,所述辅助绕组Naux的I脚依次通过所述第十四电阻R14、第三二极管D3、第五电容C5连接到地,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LED驱动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EMI滤波单元、整流滤波单元、电源转换单元、主控开关单元、PFC控制单元、输出单元;所述整流滤波单元与所述EMI滤波单元相连,所述电源转换单元分别与所述整流滤波单元、主控开关单元、PFC控制单元及输出单元连接;所述主控开关单元控制所述电源转换单元的电压输出以及调整PFC值;所述PF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主控开关单元的通断,以调整所述输入的PFC值。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LED驱动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EMI滤波单元、整流滤波单元、电源转换单元、主控开关单元、PFC控制单元、输出单元;所述整流滤波单元与所述EMI滤波单元相连,所述电源转换单元分别与所述整流滤波单元、主控开关单元、PFC控制单元及输出单元连接;所述主控开关单元控制所述电源转换单元的电压输出以及调整PFC值;所述PF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主控开关单元的通断,以调整所述输入的PFC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LED驱动电源,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转换单元包括变压器和与场效应管,所述变压器包括初级绕组、次级绕组和辅助绕组,所述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相连;所述主控开关单元包括控制芯片以及第十四电阻、第三二极管、第五电容、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第九电阻、第二二极管、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六电容、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三电阻、第零电阻、第二电容、第四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三电容; 第三电阻、第零电阻、第二电容并联后一端接整流滤波单元的输出端,另一端依次接入第四电阻、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后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绪虎,娄锋,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新石器照明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