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驱动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85291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06 10: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LED驱动电源,其包括第一电阻等元件,第一电阻、第十三电阻都与共模电感连接,第二电感与第一电阻并联,第三电感与第十三电阻并联,第一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电阻、第一电感依次串联,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六二极管并联,第五二极管与第九电阻串联,第十二电阻与第五电容串联,第八电阻与第十一电阻并联,第一电容与第三电容并联,第三电阻与第四电阻并联且与第六电阻串联,第六电阻与第十电阻并联,第五电阻与第二电容串联,第三二极管与第七电阻串联,第四电感与第一电感并联,第四电容与第十电阻串联,第六电容与第四二极管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LED驱动电源可以增大功率,改善电磁干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LED驱动电源,其包括第一电阻等元件,第一电阻、第十三电阻都与共模电感连接,第二电感与第一电阻并联,第三电感与第十三电阻并联,第一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电阻、第一电感依次串联,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六二极管并联,第五二极管与第九电阻串联,第十二电阻与第五电容串联,第八电阻与第十一电阻并联,第一电容与第三电容并联,第三电阻与第四电阻并联且与第六电阻串联,第六电阻与第十电阻并联,第五电阻与第二电容串联,第三二极管与第七电阻串联,第四电感与第一电感并联,第四电容与第十电阻串联,第六电容与第四二极管连接。本专利技术LED驱动电源可以增大功率,改善电磁干扰。【专利说明】LED驱动电源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驱动电源,特别是涉及一种LED驱动电源。
技术介绍
LED照明以其寿命长、耗能低等优良特点被各国推广,而可控硅调光型LED灯具因兼容原白炽灯可控硅调光器、风扇可控硅调速器,更是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但因诸多技术条件限制,市场上LED可控硅调光灯具限制在30W以内,至今全球还没有任一家IC厂商推出50W左右成熟LED可控硅调光驱动电源方案。可控硅调光器正负半周导通瞬间,因电源容性元件存在,产生很大浪涌电流。电源功率越大,容性元件电容量越大,产生浪涌电流更大,该浪涌电流一般为额定电流10倍以上,因可控硅调光器功率有限,所以驱动电源功率增大受限。该浪涌电流除限制功率提升外,还会使电源产生嘯叫、异音,电磁兼容变差,即使PFC达标依然产生大量高次谐波污染电网,多颗灯具并接时,超高的浪涌电流会使供电线路发热、供电效率变差、干扰其它电器正常工作,这些都是限制LED调光灯具功率做大原因。可控硅调光器不能连接大容量容性负载,该特性致使与之配套的电源整流之前不能使用较大容量的电容,增大了 EMI (电磁干扰)设计难度,EMI整改随功率增大愈加困难,也成为做大可控硅调光LED电源功率的瓶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LED驱动电源,其可以增大功率,改善电磁干扰。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LED驱动电源,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三电感、第四电感、共模电感、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三极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六二极管,第一电阻、第十三电阻都与共模电感连接,第二电感与第一电阻并联,第三电感与第十三电阻并联,第一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电阻、第一电感依次串联,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六二极管并联,第五二极管与第九电阻串联,第十二电阻与第五电容串联,第八电阻与第十一电阻并联,第一电容与第三电容并联,第三电阻与第四电阻并联且与第六电阻串联,第六电阻与第十电阻并联,第五电阻与第二电容串联,第三二极管与第七电阻串联,第四电感与第一电感并联,第四电容与第十电阻串联,第六电容与第四二极管连接,三极管与第二二极管串联。优选的,所述第四电容接地。优选的,所述第一交流输入端和第二交流输入端都与共模电感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交流输出端与第一电感连接,第二交流输出端与第二电感连接。本专利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LED驱动电源可以增大功率,改善电磁干扰。【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LED驱动电源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LED驱动电源,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三电感L3、第四电感L4、共模电感LF1、第一电容Cl、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三极管Q1、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一电阻R1、第十三电阻R13都与共模电感LFl连接,第二电感L2与第一电阻Rl并联,第三电感L3与第十三电阻R13并联,第一电阻R1、第一二极管D1、第二电阻R2、第一电感LI依次串联,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四二极管D4、第六二极管D6并联,第五二极管D5与第九电阻R9串联,第十二电阻R12与第五电容C5串联,第八电阻R8与第十一电阻Rll并联,第一电容Cl与第三电容C3并联,第三电阻R3与第四电阻R4并联且与第六电阻R6串联,第六电阻R6与第十电阻RlO并联,第五电阻R5与第二电容C2串联,第三二极管D3与第七电阻R7串联,第四电感L4与第一电感LI并联,第四 电容C4与第十电阻RlO串联,第六电容C6与第四二极管D4连接,三极管Ql与第二二极管D2串联。第四电容C4接地。第一交流输入端VINl和第二交流输入端VIN2都与共模电感LFl连接。第一交流输出端VOUTl与第一电感LI连接,第二交流输出端V0UT2与第二电感L2连接。第一交流输入端VINl和第二交流输入端VIN2接可控硅调光器输出端,经共模电感LF1、第二电感L2、第三电感L3,经第六电容C6的滤波,经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四二极管D4、第六二极管D6的全波整流,经第二电阻R2、第一电感L1、第四电感L4后,再经第一交流输出端V0UT1、第二交流输出端V0UT2输出至驱动电源。共模电感LFl隔离滤除共模干扰,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三电感L3、第四电感L4都为大感量大电流工字电感,阻止可控硅导通时刻的的瞬变电流,同时可滤除差模干扰,增大功率,改善EMI (电磁干扰)。第一电感L1、第四电感L4、第一电容Cl、第三电容C3组成独到的双滤波电路,该电路经验证,与本调光电路配合用于调光电源会起到优异的EMI效果,使得EMI不再成为大功率调光电源的瓶颈。可控硅开通时刻,第二电阻R2用于限制浪涌电流,浪涌电流在第二电阻R2两端产生的压降,经第十二电阻R12相对缓慢给第五电容C5充电,浪涌电流尖峰过后,第五电容C5电压升高,三极管Ql导通,工作电流由第二电阻R2转至三极管Q1,以降低第二电阻R2的损耗,提升电路效率。当输入电压转为波谷趋向零电压时,第五电容C5经第五二极管D5、第九电阻R9、第十二电阻R12放电,三极管Ql截止,转为下一工作周期。第二电容C2并接于电路中,降低电路干扰信号谐振频率,第五电阻R5起到阻尼振荡作用。第三二极管D3、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六电阻R6、第十电阻R10、第四电容C4组成杂波尖峰吸收电路,用以改善输出电流品质。第七电阻R7为第三二极管D3的限流电阻,用于改善EMI (电磁干扰)。第一电阻R1、第八电阻R8、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三电阻R13分别为第二电感L2、第一电感L1、第四电感L4、第三电感L3的自感电压放电电阻。第六电容C6滤除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四二极管D4、第六二极管D6开通截止时产生、传输的差模干扰信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LED驱动电源,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三电感、第四电感、共模电感、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三极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六二极管,第一电阻、第十三电阻都与共模电感连接,第二电感与第一电阻并联,第三电感与第十三电阻并联,第一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电阻、第一电感依次串联,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六二极管并联,第五二极管与第九电阻串联,第十二电阻与第五电容串联,第八电阻与第十一电阻并联,第一电容与第三电容并联,第三电阻与第四电阻并联且与第六电阻串联,第六电阻与第十电阻并联,第五电阻与第二电容串联,第三二极管与第七电阻串联,第四电感与第一电感并联,第四电容与第十电阻串联,第六电容与第四二极管连接,三极管与第二二极管串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培峰黄加计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泛友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