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磨及其磨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67266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2 21: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立磨及其磨辊,该立磨磨辊包括辊轴、装配在辊轴中间台阶处的轴套、轮毂、轴承、透盖、摇臂装置和风压密封结构,轮毂通过轴承装配在辊轴的前端,轴承位于轮毂的内部,透盖的一端装配在轮毂上,透盖的另一端与轴套相接,且轴套与透盖之间形成有间隙,摇臂装置装配在辊轴的尾端,透盖上设有密封圈,摇臂装置内设有高压气充气腔,风压密封结构包括密封架,呈套管状,套设于辊轴外部,密封架的第一端与摇臂装置固定连接,密封架的第二端上辊轴一侧设置有密封环,密封环与透盖上的密封圈之间形成环形高压充气间隙,高压气充气腔通过摇臂装置与环形高压充气间隙连通。(*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立磨磨辊,尤其涉及立磨磨辊的密封结构及具有该立磨磨辊的立磨。
技术介绍
立磨是一种理想的大型粉磨设备,广泛应用于水泥、电力、冶金、化工、非金属矿等行业。它集破碎、干燥、粉磨、分级输送于一体,生产效率高,可将块状、颗粒状及粉状原料磨成所要求的粉状物料。磨辊装置是立磨中的关键部件,其使用的轴承都是大型轴承。轴承的价格占整机比重较大,其使用的好坏直接影响立磨的运行和成本。由于磨辊在高温高粉尘环境下工作,振动较大,故轴承承受较大地冲击负荷。轴承使用,除了设计合理以外,轴承的润滑以及油的清洁度非常重要。在恶劣的工况下,如何让保证粉尘不进入轴承内是非常关键的,因此磨辊密封设计对于磨辊轴承而言十分重要。但是,目前的磨辊密封设计尚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磨及其磨辊,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磨辊密封性能不佳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立磨磨辊包括辊轴、装配在所述辊轴中间台阶处的轴套、轮毂、轴承、透盖、摇臂装置和风压密封结构,所述轮毂通过所述轴承装配在所述辊轴的前端,所述轴承位于所述轮毂的内部,所述透盖的一端装配在所述轮毂上,所述透盖的另一端与所述轴套相接,并且所述轴套与所述透盖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摇臂装置装配在所述辊轴的尾端,所述透盖上设有密封圈,所述摇臂装置内设有高压气充气腔,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压密封结构包括密封架,呈套管状,套设于所述辊轴外部,所述密封架的第一端与所述摇臂装置固定连接,所述密封架的第二端上辊轴一侧设置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与所述透盖上的密封圈之间形成环形高压充气间隙,所述高压气充气腔通过所述摇臂装置与所述环形高压充气间隙连通。根据上述立磨磨辊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其中,所述透盖的另一端通过直角弯折形壁部中的竖直部分与所述轴套相接,所述直角弯折形壁部中的水平部分与所述轴套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间隙,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所述透盖上与所述直角弯折形壁部中的水平部分相对的外缘处,在所述间隙处设置有由两道油封和一道尘封构成的动密封结构。根据上述立磨磨辊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其中,两道所述油封相邻设置。根据上述立磨磨辊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尘封远离所述轴承,两道所述油封靠近所述轴承。根据上述立磨磨辊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其中,在所述轴套的外侧,在所述动密封结构的所述摇臂一侧设有盘根座和耐油盘根,所述耐油盘根位于所述盘根座中,所述盘根座固定在所述透盖上。根据上述立磨磨辊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轴套上与所述油封接触的部位的表面光洁度Ra为0.8 1.6。根据上述立磨磨辊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轴套上与所述油封接触的部位的表面硬度HRC为50以上。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立磨包括磨辊,其特征在于,所述磨辊为上述立磨磨辊之一。由上分析可知,本技术的立磨磨辊密封结构中,风压密封结构阻止了粉尘进入密封风腔室内。在进一步的优选实施方式中,轴承室的两道油封和一道尘封及耐油盘根可以保证粉尘不会进入磨辊轴承室。可见,本技术的轴承密封装置设计合理,保证磨辊轴承使用寿命得到延长,减小故障率,减少立磨检修次数,降低检修费用,增加生产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磨磨辊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风压密封结 构、轴套、透盖等部件结合部位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和图2分别示出了本技术的立磨磨辊实施例的整体及局部结构,如图所示,本实施例包括棍轴1、轮毂3、轴套4、轴承31、透盖32、摇臂装置2和风压密封结构。其中,轴承31位于轮毂3内部,辊轴I前端通过轴承31与轮毂3连接在一起,透盖32通过螺栓固定于轮毂3上,轴套4装配在辊轴中间台阶处,透盖32的一端通过螺栓安装在轮毂3上,透盖32的另一端通过直角弯折形壁部(即“一1”形壁部,另外,在本申请文件中所提及的“直角弯折形” 一词均是指“~1 ”形)的竖直壁部部分与轴套4相接触,该“”形壁部的水平壁部部分与轴套4之间形成安装后述动密封结构的空隙,摇臂装置2通过锥套与辊轴I尾端连接。透盖32的外缘上(与“~1”形壁部的水平壁部部分相对的外缘部分)设有密封圈38,摇臂装置2内设有高压气充气腔21。风压密封结构包括密封架7,密封架7呈套管状,套设于辊轴I外部。密封架7的第一端通过螺栓71与摇臂装置2固定连接,密封架7的第二端上辊轴一侧设置有密封环78,该密封环78与透盖32上的密封圈38之间形成环形高压充气间隙70,高压气充气腔21通过摇臂装置2与环形高压充气间隙70连通,使得腔内气压高于腔外(密封架外)气压,阻止粉尘及气体进入腔内,腔内的所供密封风压力高于腔外气体压力(磨机本体内的气体压力)。进一步地,在轴套4的外侧,在轴套4和透盖32的一个“—I”形壁部之间(即上面所述的空隙处)设置有动密封结构(该动密封结构为一端开口的^形,其摇臂装置2 —侧开口,与开口相对的一侧是透盖32的一个壁部(S卩~1:形中的竖直壁部)),该动密封结构包括为氟橡胶材质(耐油和耐高温)的两道油封52和一道尘封51。两道油封52相邻设置。尘封51远离轴承31,两道油封52靠近轴承31。在轴套4外侧,在动密封结构的摇臂装置2一侧设有盘根座61和耐油盘根6,以进一步阻止粉尘的侵入,耐油盘根6位于盘根座61中,盘根座61通过螺栓固定在透盖32上。轴套上与油封接触的部位的表面光洁度Ra为0.8 1.6。与油封52接触的轴套4的表面光洁度Ra设计为0.8 1.6,表面硬度HRC50以上,轴套4上设计15度-30度的倒角,便于油封52的安装和拆卸,同时增强轴套的耐磨性及形成润滑区。综上,本技术中,采用风压密封结构,密封架呈套管状,套装在辊轴外部,形成一种特殊的防止粉尘进入的结构。轴承室动密封为两道油封外加一道尘封,第一道油封安置在中间位置,第二道油封安置在第一道油封的右侧,即邻近于磨辊轴承;一道尘封安置在第一道油封的左侧,即远离于磨辊轴承。该磨辊轴承室动密封处设计为2道油封外加I道尘封,三个密封圈按一定的顺序安装在一起使用,可使其性能提高到单个密封圈达不到的范围。当风压密封结构失效时,三道密封结构能够起到保护轴承的第二重作用,延长轴承的使用寿命。轴承室动密封处设计有耐油盘根,耐油盘根置于盘根座内,盘根座采用螺栓固定于透盖上,进一步阻止了粉尘的侵入。磨辊与油封接触的轴套表面光洁度Ra设计为0.8 1.6,表面硬度!11^50以上,轴套上设计15度-30度的倒角,便于油封的安装和拆卸。在对本技术的测试中,某水泥厂生产的生料立磨磨辊改造前出现漏油、轴承损坏和磨辊无法转动的情况,影响到了整条生产线的生产;经过改造后,该立磨磨辊运行良好,未出现漏油、轴承损坏和磨辊无法转动的情况,减少了检修费用和停机时间,极大地提高了整条生产线的运行率,为用户增加 了效益。可见,本技术维修方便,成本低,性能可靠,增加磨辊轴承使用寿命,减少检修率和费用,增加生产效益。由技术常识可知,本技术可以通过其它的不脱离其精神实质或必要特征的实施方案来实现。因此,上述公开的实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举例说明,并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技术范围内或在等同于本技术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立磨磨辊,包括辊轴、装配在所述辊轴中间台阶处的轴套、轮毂、轴承、透盖、摇臂装置和风压密封结构,所述轮毂通过所述轴承装配在所述辊轴的前端,所述轴承位于所述轮毂的内部,所述透盖的一端装配在所述轮毂上,所述透盖的另一端与所述轴套相接,并且所述轴套与所述透盖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摇臂装置装配在所述辊轴的尾端,所述透盖上设有密封圈,所述摇臂装置内设有高压气充气腔,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压密封结构包括:?密封架,呈套管状,套设于所述辊轴外部,所述密封架的第一端与所述摇臂装置固定连接,所述密封架的第二端上辊轴一侧设置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与所述透盖上的密封圈之间形成环形高压充气间隙,所述高压气充气腔通过所述摇臂装置与所述环形高压充气间隙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磨磨辊,包括辊轴、装配在所述辊轴中间台阶处的轴套、轮毂、轴承、透盖、摇臂装置和风压密封结构,所述轮毂通过所述轴承装配在所述辊轴的前端,所述轴承位于所述轮毂的内部,所述透盖的一端装配在所述轮毂上,所述透盖的另一端与所述轴套相接,并且所述轴套与所述透盖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摇臂装置装配在所述辊轴的尾端,所述透盖上设有密封圈,所述摇臂装置内设有高压气充气腔,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压密封结构包括: 密封架,呈套管状,套设于所述辊轴外部,所述密封架的第一端与所述摇臂装置固定连接,所述密封架的第二端上辊轴一侧设置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与所述透盖上的密封圈之间形成环形高压充气间隙,所述高压气充气腔通过所述摇臂装置与所述环形高压充气间隙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磨磨辊,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盖的另一端通过直角弯折形壁部中的竖直部分与所述轴套相接,所述直角弯折形壁部中的水平部分与所述轴套之间的空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建文崔龙啸蒋星坚李润平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电力设备总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