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能够将正负极板的层积错位抑制为最小限度并且能够高生产效率地层积正负极板的正负极板的层积方法及其装置。对用隔膜进行覆盖并将极板间熔敷了的正极板的覆盖正极板列在各熔敷部形成折痕,并以该折痕为支点对每个正极板交替地朝左右分配,并以折痕为支点折叠成Z字形,同时将被定位了的负极板插入极板间来交替地层积正负极板。此时,为了防止层积错位,例如从正极板用薄板材料以规定的尺寸切出正极板,并在用隔膜进行覆盖、定位后,以始终保持最初的定位状态的方式沿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进行压接或者吸引正极板,同时将其送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正负极板的层积方法及其装置,尤其涉及能够不局限于端子形状地将正负极板的层积错位抑制为最小限度并且能够高生产效率地层积正负极板的正负极板的层积方法及其装置。
技术介绍
在层积正极板和负极板的极板层积装置中,除了要提高单位时间的生产量以外,还要求以将层积错位抑制为最小限度的高定位精度层积正极板和负极板。作为正负极板的层积装置,例如公知有下述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以下称为“第一现有技术”。),即,在与隔膜的卷出方向成直角地使多张正极板排列并放置在隔膜上后,以使正极板的各端子露出的方式将隔膜180度折回并将正极板覆盖,对正极板的各极板间利用热封机间隔地形成熔敷部(两个部位),之后利用刀具将该熔敷部间切断而形成袋状覆盖正极板,接着将被冲压至规定的尺寸的负极板与上述正极板交替地层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此外,还公知有下述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及其层积装置(以下“称为第二现有技术”。),即,不是如上述层积方法那样覆盖正极板或者负极板的其中一方,并分别独立地将其一张一张切断并将无覆盖的异极板一张一张层积在其上,而是首先交替地串联地将正极板和负极板排列在隔膜上,接着用其它的隔膜从上方覆盖正负极板列,接着对两极板间以及两开口端的各隔膜进行熔敷并且在各极板间的熔敷部形成齿孔,接着将电池组装所需要的张数的正负极板一起切断,并使切断了的正负极板列沿斜面下降,然后沿齿孔进行折叠的同时将正负极板层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 - 28941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 - 157366号公报如上述第一现有技术那样将正极板覆盖成袋状的方法中,完全限制了正极板在横向上的转动,并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正极板在纵向上的转动,因此有效地防止极板间的层积(位置)错位。但是,对于从被袋状地覆盖了的正极板列(串联列)将正极板一张一张切断然后将正极板和负极板一张一张互不相同地交替地层积的方法而言,花费时间而且在生产效率上并非优选。在极板间的熔敷部形成齿孔的上述第二现有技术中,利用两极板间的熔敷部限制各极板在横向上的转动,并利用两开口端的熔敷部限制各极板在纵向上的转动,因此在将极板间熔敷后,正负极板处于其定位精度被熔敷部保持的状态,并能够通过形成于熔敷部的齿孔的效果高速准确地将切断了的正负极板列折叠。但是,隔膜本身是薄膜,所以极难以规定的定位精度准确地将具有挠性的正负极板排列在该隔膜上。并且,即使存在能够以规定的定位精度排列正负极板的情况,由于排列有正负极板的隔膜也将进行反复移动一停止一移动一.. 的间歇运动,因此同样也极难在直到将极板间熔敷为止的期间维持正负极板的定位精度。此外,还需要以高定位精度准确地对机器人手臂所接受的正极板以及负极板进行排列。在上述第二现有技术的情况下,例如,隔膜15A上的正极板12以及负极板13在被熔敷部38熔敷为止的期间处于自由的状态(参照专利文献2的图4。)。因此,可以考虑到难以在以规定的定位精度保持正负极板的状态下对两极板间以及两开口端的隔膜进行熔敷。然而,用于取电的极板的端子的形状大致分为横长型(例如本申请的专利文献I)和纵长型(例如专利文献2)。纵长型的情况在构造上能够熔敷4条边附近的隔膜。另一方面,横长型的情况在构造上最多只能够熔敷除端子侧之外的3条边附近的隔膜。因此,在端子的形状为横长型且仅将邻接极板间熔敷了的覆盖极板列中,各极板在纵向上处于自由的状态。可以考虑到,在如果对该横长型的覆盖极板列应用“在熔敷部形成齿孔并使覆盖极板列沿斜面下降来将覆盖极板列折叠成Z字形”的上述第二现有技术的情况下,极难将正负极板的层积错位抑制为最小限度地将覆盖极板列折叠成Z字形。换句话说,可以考虑到,在上述第二现有技术中,在端子形状为横长型的情况下极难相对于仅将邻接极板间熔敷了的覆盖极板列将层积错位抑制为最小限度地层积正负极板。另外,在上述第二现有技术中,负极板也需要用隔膜来覆盖,因此与通常的制造方法相比,会使用两倍的隔膜量,所以可以考虑到从材料成本以及电池性能的观点来看并非优选。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点而产生的,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不局限于端子形状而能够将正负极板的层积错位抑制为最小限度并且能够高生产效率地将正负极板层积的正负极板的层积方法及其装置。用于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I所述的正负极板的层积方法是经由隔膜交替地层积正极板和负极板的层积方法,其特征在于,对用上述隔膜进行覆盖、定位并在邻接极板间形成有熔敷部的覆盖极板列始终沿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进行压接或者吸引并将该覆盖极板列送出,同时将该覆盖极板列朝左右交替地分配并折叠成Z字形,同时将被定位了的异极板从两个横向交替地插入到上述邻接极板间来交替地层积正负极板。与在现有的层积方法中可见的在熔敷部对每个极板将覆盖正极板列一张一张切断成单一的覆盖正极板后将被定位了的负极板一张一张交替地层积在该覆盖正极板上的层积方法不同,上述正负极板的层积方法是在无层积错位地将保持了定位精度的覆盖正极板列折叠成Z字形的同时,在这些正极板间同样地插入被定位了的负极板来高生产效率且准确地层积电池组装所需要的张数的正负极板的方法。因此,在上述层积方法中,为了将层积错位抑制为最小限度,在用隔膜覆盖正极板并对其暂时进行定位后,以在直到进行层积为止的期间保持其定位精度的方式在送出正极板以及覆盖正极板(正极板等)时利用例如辊或者杆沿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压接并且送出正极板等。另外,如下所述,在朝左右交替地分配覆盖正极板列时,利用左右辊等进行压接的同时朝左右交替地吸引并送出该覆盖正极板列,从而保持其定位精度。另外,在Z字状地折叠被分配的覆盖极板列时,也在按压端部的同时进行折叠从而保持其定位精度。此外,在上述层积方法中,以能够高生产效率地将覆盖正极板列折叠成Z字形的方式在熔敷部形成折痕,并以该折痕为支点将覆盖正极板列折叠成Z字形。由此,能够将正负极板的层积错位抑制为最小限度并且能够高生产效率地将正负极板层积。另外,因为上述层积方法中在整个工序中始终保持了正极板以及负极板的定位精度,上述层积方法能够将正极板或者负极板送出、分配、折叠,因此能够应用于任何端子形状的极板。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正负极板的层积方法中,在上述熔敷部形成折痕,将上述覆盖极板列的输送方向变换为铅垂方向并从两个横向通过吸引机构对每个极板交替地吸引并朝左右分配,同时将上述覆盖极板列折叠成Z字形。在上述正负极板的层积方法中,通过熔敷部的折痕和吸引效果能够在保持定位精度的同时朝左右进行分配,其结果是,能够在抑制正负极板的层积错位的同时高生产效率地将该正负极板折叠成Z字形。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正负极板的层积方法中,用左右辊压接并送出上述覆盖极板列,同时从该左右辊的出口附近在1/4圆弧以内朝左右交替地吸附上述覆盖极板列并将该覆盖极板列朝左右交替地分配。在上述正负极板的层积方法中,将吸附范围设定为上述范围,由此在将极板折叠的期间也能够利用上述辊吸引极板,并很好地保持定位精度。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正负极板的层积方法中,在将上述覆盖极板列折叠成Z字形时,利用固定机构对已经坐落在托架上或者被层积在托架上的极板进行定位。在上述正负极板的层积方法中,被折叠的极板在上方被上述左右辊例如按压或者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正负极板的层积方法,所述正负极板的层积方法是经由隔膜交替地层积正极板和负极板的层积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用所述隔膜进行覆盖、定位并在邻接极板间形成有熔敷部的覆盖极板列始终沿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进行压接或者吸引并将所述覆盖极板列送出,同时将所述覆盖极板列朝左右交替地分配并折叠成Z字形,同时将被定位了的异极板从两个横向交替地插入到所述邻接极板间来交替地层积正负极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负极板的层积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熔敷部形成折痕,将所述覆盖极板列的输送方向变换为铅垂方向并从两个横向通过吸引机构对每个极板交替地吸引并朝左右分配,同时将所述覆盖极板列折叠成Z字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正负极板的层积方法,其特征在于, 用左右辊压接并送出所述覆盖极板列,同时从该左右辊的出口附近在1/4圆弧以内朝左右交替地吸附所述覆盖极板列并将该覆盖极板列朝左右交替地分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负极板的层积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覆盖极板列折叠成Z字形时,利用固定机构对已经坐落在托架上或者被层积在托架上的极板进行定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正负极板的层积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痕是齿孔。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负极板的层积方法,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熔敷部的熔敷机构按压邻接极板的邻接端部的同时随着该邻接极板移动来对所述邻接极板间进行熔敷。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正负极板的层积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熔敷机构朝原位返回的期间,利用定位机构对极板进行定位。8.—种正负极板的层积装置,所述正负极板的层积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中敏彦,小林和男,藤仓章良,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自动精机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