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了一种允许减小尺寸且以降低的成本制造的电力变换器。该电力变换器配备有由半导体模块构成的半导体堆、耦合到半导体模块的电力端子的汇流总线、电容器和输入端子台。电容器被布置成与半导体模块被堆叠的第一方向对准。电容器在第二方向上具有第一端部以及与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在第二方向上电力端子从半导体模块延伸。第一端部面向第二方向。输入端子台位于电容器的第二端部的附近。该结构允许电力变换器减小尺寸且以降低的成本制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总体上涉及一种电力变换器,该电力变换器配备有半导体模块和电容器,在半导体模块中制造有半导体装置并且电容器工作以使施加给半导体模块的电压平滑。
技术介绍
图11至图13示出了传统的电力变换器9,如在日本专利首次公布第2009-5462号中所教导的,电力变换器9工作以执行DC (直流)电力与AC (交流)电力之间的电力变换。电力变换器9由安装有半导体装置的多个半导体模块92构成。每个半导体模块92包括电力端子920。半导体模块92和用于冷却半导体模块92的冷却管98被放置成彼此交叠以形成半导体堆910。半导体堆910与其它部件一起被布置在壳体96中。电力端子920耦合到汇流总线93,汇流总线93由正汇流总线93a、负汇流总线93b和ac汇流总线93c构成。具体地,正汇流总线93a连接到dc电源(未示出)的正电极。负汇流总线93b连接到dc电源的负电极。ac汇流总线93c接合到ac负载。ac汇流总线93c具有安装在输出端子台913上的端子939,如图13所示。如图11和图12所示,电力变换器9还配备有电容器94。电容器94工作以具有两个汇流总线连接器端子940和两个输入端子941。汇流总线连接器端子940分别耦合到正汇流总线93a和负汇流总线93b。输入端子941耦合到dc电源。电容器94工作以使施加给正汇流总线93a和负汇流总线93b的dc电压平滑。电容器94在电力端子920延伸的方向(即图11和图12中的Z方向)上位于邻近半导体堆910。电容器94具有输入端子941,连接构件99接合到输入端子941用于连接到dc电源。连接构件99具有安装在输入端子台912上的端部990。使用螺栓(未示出)将dc电源的连接器端子(未示出)放置在端部990上并接合到端部990。通过开口 960将螺栓插入到壳体96中。输入端子台912被布置成接近开口 960以利于螺栓被紧固到输入端子台912中的便利。然而,电力变换器9面临以下缺点。在Z方向上,输入端子台912被布置成远离电容器94,由此导致需要增加连接构件99在Z方向上的长度,这导致增加制造连接构件99时使用的金属材料的量以及电力变换器9的制造成本。连接构件99的长度增加还导致连接构件99所占用的壳体96中的空间增大,从而增加了电力变换器9的整体尺寸。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结构的电力变换器,该电力变换器易于以降低的成本制造并且允许减小其尺寸。根据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可以在诸如电动车或混合动力车的机动车辆中使用的电力变换器。该电力变换器包括(a)半导体堆,其由多个半导体模块和多个冷却路径构成,每个半导体模块包括安装有半导体装置的主单元和从半导体模块延伸的电力端子,冷却路径具有流经该冷却路径的冷却介质以冷却半导体模块;(b)耦合到电力端子的多个汇流总线,所述汇流总线包括与直流电源的正电极连接的正汇流总线、与直流电源的负电极连接的负汇流总线、以及与交流负载连接的交流汇流总线;(C)电容器,其包括分别连接到正汇流总线和负汇流总线的第一汇流总线连接器端子和第二汇流总线连接器端子、以及连接到直流电源的第一输入端子和第二输入端子,电容器工作以使正汇流总线与负汇流总线之间形成的直流电压平滑;以及(d)输入端子台,其上安装有输入端子。电容器被布置成与第一方向对准,在该第一方向上半导体模块被堆叠以形成半导体堆。电容器在第二方向上具有第一端部和与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在该第二方向上电力端子从半导体模块延伸。第一端部面向第二方向。输入端子台位于电容器的第二端部附近。在电力变换器的以上结构中,电容器被布置成在半导体模块被堆叠的第一方向上邻近半导体堆。换言之,不同于图11中的现有技术电力变换器9,电容器在电力端子延伸的第二方向上没有位于半导体堆的附近,由此允许减小电力变换器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或厚度。这为在第二方向上在电力变换器外部安装其它外围部件提供了增加的空间。另外,输入端子台位于电容器的第二端部附近。换言之,输入端子台被布置成靠近电容器的这样的端部,该端部在第二方向上位于电容器的与电力端子相反的侧上,由此允许减小电容器的输入端子的长度。这消除了对诸如图11的现有技术电力变换器I的连接构件99的长连接器的需要,由此导致了电力变换器的制造成本降低并且还允许减小其尺寸。电力变换器还可以包括框架、变换器壳体、框架夹持柱和电容器夹持柱。框架在其中保持半导体堆。变换器壳体在其中布置有框架和电容器。框架夹持柱和电容器夹持柱各自在冷却路径的纵向方向上从变换器壳体的内表面延伸并且被布置在框架与电容器之间。框架由框架夹持柱来夹持。电容器由电容器夹持柱来夹持。具体地,由变换器壳体在其沿第一方向彼此相对的端部处支持框架和电容器中的每个。这确保将框架和电容器安装在变换器壳体中的稳定性并且还导致其抗震性的增加的程度。框架夹持柱和电容器夹持柱可以由单个共用柱制成。这允许使框架夹持柱和电容器夹持柱的材料量最小。这导致电力变换器的制造成本和重量降低。电力变换器还可以包括在第一方向上从变换器壳体的内表面延伸的柱。该柱在变换器壳体内限定第一腔和第二腔。半导体堆和电容器被布置在第一腔中。输入端子台被安装在第二腔中。共用柱具有在冷却路径的纵向方向上彼此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接合到变换器壳体。第二端部接合到该柱。换言之,共用柱的第二端部不需要在输入端子台附近延伸,由此消除了共用柱与输入端子台的物理干扰。共用柱的第一端部接合到变换器壳体,而第二端部被紧固到该柱,使得共用柱被固定在其两个点处,由此导致共用柱的抗震性增加。附图说明从下文给出的详细描述和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附图将更全面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然而,这不应被认为是将本专利技术限于具体实施例,而是仅用于说明和理解的目的。在附图中图1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力变换器的平面视图;图2是沿着图1中的线A-A截取的截面视图;图3是沿着图2中的线C-C截取的截面视图;图4是示出了图1的电力变换器的变换器壳体的平面视图;图5是沿着图3中的线D-D截取的截面视图;图6是示出了图1的电力变换器的电学结构的电路图;图7是沿着图1的线B-B截取的放大视图;图8是示出了安装在图1的电力变换器中的半导体模块的变型的透视图;图9是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力变换器的平面视图;图10是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电力变换器的输入端子的结构的放大截面视图;图11是示出了传统的电力变换器的横切截面视图;图12是沿着图11中线E-E截取的截面视图;以及图13是沿着图13中的线F-F截取的截面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附图,其中在若干视图中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的部件,具体参照图1至图8,示出了电力变换器1,电力变换器I可以被安装在诸如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的机动车辆中。电力变换器I配备有半导体堆10、多个汇流总线3、电容器4、以及输入端子台12。半导体堆10由多个半导体模块2和多个冷却管110构成。冷却管110在其中限定冷却路径11。每个半导体模块2包括主单元21,在主单元21中制造有如图6所示的半导体装置。主单元22具有从其延伸的电力端子20。冷却介质或冷却剂18流经冷却路径11以从半导体模块2吸收热能。汇流总线3被电耦合到每个半导体模块2的电力端子20。如图2清楚示出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力变换器,包括:半导体堆,其由多个半导体模块和多个冷却路径构成,每个所述半导体模块包括安装有半导体装置的主单元和从所述半导体模块延伸的电力端子,所述冷却路径具有流经所述冷却路径的冷却介质以冷却所述半导体模块;耦合到所述电力端子的多个汇流总线,所述汇流总线包括与直流电源的正电极连接的正汇流总线、与所述直流电源的负电极连接的负汇流总线、以及与交流负载连接的交流汇流总线;电容器,其包括分别连接到所述正汇流总线和所述负汇流总线的第一汇流总线连接器端子和第二汇流总线连接器端子、以及连接到所述直流电源的第一输入端子和第二输入端子,所述电容器工作以使所述正汇流总线与所述负汇流总线之间形成的直流电压平滑;以及输入端子台,其上安装有所述输入端子,其中,所述电容器被布置成与第一方向对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半导体模块被堆叠以形成所述半导体堆,所述电容器在第二方向上具有第一端部和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电力端子从所述半导体模块延伸,所述第一端部面向所述第二方向;并且其中,所述输入端子台位于所述电容器的所述第二端部附近。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9.06 JP 2011-1936771.一种电力变换器,包括: 半导体堆,其由多个半导体模块和多个冷却路径构成,每个所述半导体模块包括安装有半导体装置的主单元和从所述半导体模块延伸的电力端子,所述冷却路径具有流经所述冷却路径的冷却介质以冷却所述半导体模块; 耦合到所述电力端子的多个汇流总线,所述汇流总线包括与直流电源的正电极连接的正汇流总线、与所述直流电源的负电极连接的负汇流总线、以及与交流负载连接的交流汇流总线; 电容器,其包括分别连接到所述正汇流总线和所述负汇流总线的第一汇流总线连接器端子和第二汇流总线连接器端子、以及连接到所述直流电源的第一输入端子和第二输入端子,所述电容器工作以使所述正汇流总线与所述负汇流总线之间形成的直流电压平滑;以及 输入端子台,其上安装有所述输入端子, 其中,所述电容器被布置成与第一方向对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半导体模块被堆叠以形成所述半导体堆,所述电容器在第二方向上具有第一端部和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电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舟津涉,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