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天津大学专利>正文

锡颗粒-聚吡咯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8656866 阅读:2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2 00: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锡颗粒-聚吡咯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采用化学原位聚合的方法,在锡纳米颗粒的外表面包覆一层有机高分子聚合物——聚吡咯。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尺寸在100~150nm,核壳结构明显,高分子膜厚度均匀,纳米颗粒分散性好,可有效阻止锡纳米颗粒的团聚,缓解锡的体积膨胀。而且聚吡咯属于导电高分子,拥有较高的电导率,有利于锂离子和电子的传输,加之锡本身较高的理论储锂容量,本发明专利技术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前景很广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应用,即金属颗粒-有机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应用。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微电子机械系统、便携式电子设备如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等,以及电动车行业的发展,锂离子电池朝着微型化、大功率的方向发展,特别对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石墨(理论容量负极的锂离子电池已经不能满足其容量需求。因此高容量和循环性能良好的锂离子电池变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对与电池的性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具有高能量密度和良好循环性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新一代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包含有硅(Si),金属氧化物,金属单质,金属合金等。在众多新材料中金属锡(Sn)由于其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理论储锂容量(其质量比容量为993mAh g—1,体积比容量为7237Ah L—1)成为研究热点。虽然锡基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但是当它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会有巨大的体积膨胀,伴随而来的是负极材料的粉化和电池容量的急剧下降,电池的循环寿命很短。减小负极材料锡的尺寸,例如将锡做成纳米级别的颗粒,可以缓解体积膨胀,达到改善其循环性能的目的。但是当物质的尺寸减小到纳米级别时会发生颗粒之间的团聚。为了进一步提高循环性能,在纳米级别的金`属锡颗粒的外表面包覆一层有机聚合物,用以阻止锡颗粒的团聚。聚吡咯(PPy)为黑色、不溶、不熔、导电的聚合物,具有高的电导率和好的电化学稳定性,而且包覆方法简单,容易实现。核壳材料具有双层或多层结构,其内部和外部分别富集不同成分,使得核与壳的功能实现复合与互补,从而可以调制出有别于核或壳本身性能的新型功能材料,设计和构筑具有核壳结构的纳米复合材料是近年来材料科学的前沿领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聚合物包覆锡纳米颗粒的方法。以购买的锡纳米颗粒为基体,以吡咯(pyrrole)为单体进行化学原位聚合制得锡颗粒_聚吡咯核壳纳米复合材料。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锡颗粒-聚吡咯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I)称取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5-10mg溶解于30ml去离子水,形成溶液;称取0.03g纳米颗粒加入到上述溶液中,超声分散,使颗粒充分分散在溶液中,并在室温下机械搅拌得到溶液A ;2)分别按照吡咯:锡颗粒摩尔比为1:1 3取吡咯单体(pyrrole)加到溶液A中,室温下机械搅拌,形成溶液B ;3)按照吡咯单体:过硫酸铵摩尔比为1:1分别称取过硫酸铵溶解于5ml去离子水中形成溶液,将此过硫酸铵溶液分别加入溶液B中,机械搅拌并在冰水条件下反应;4)待反应结束,将溶液静止,然后进行离心分离;分别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清洗杂质,最后得到黑色颗粒。优选锡纳米颗粒和吡咯单体的摩尔比为2:1。本专利技术所制备的锡颗粒-聚吡咯核壳纳米复合材料,尺寸在100_150nm之间,聚合物膜包覆均匀,分散性也较好,实验方法简单,实验条件易达到。该复合材料可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制备锡颗粒-聚吡咯核壳纳米复合材料样品的透射电镜图片。图2为实施例2制备锡颗粒-聚吡咯核壳纳米复合材料样品的透射电镜图片。图3为实施例3制备锡颗粒-聚吡咯核壳纳米复合材料样品的透射电镜图片。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用的原料均为市购产品,纯度为分析纯。本专利技术制备的锡纳米颗粒的形貌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TEM)显示,采用日本JEOL型透射电子显微镜。各实施例中的吡咯单体与锡颗粒的比值以及吡咯单体和过硫酸铵的比值均为摩尔比,各实施例中的数值都是经过计算得到的。实施例1:I)取30ml去离子水于烧杯中,称取5mg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加入其中,搅拌溶解,然后称取0.03g锡纳米颗粒,加到上述溶液中。将烧杯放在超声分散仪器中进行超声分散10分钟,使锡纳米颗粒充分分散在溶液中。再将烧杯放在磁力搅拌器上,室温下磁力搅拌I小时,使得SDS与锡纳米颗粒充分混合,得到溶液A。2)利用移液枪移取6 U L吡咯单体,加入到溶液A中,然后将烧杯放在磁力搅拌器上,室温条件下机械搅拌40分钟,使得吡咯单体充分附着在锡纳米颗粒上,得到溶液B。3)称取0.019g过硫酸铵溶解于5ml去离子水中,将此过硫酸铵溶液加入到溶液BI中,在冰水条件下机械搅拌反应4小时。4)反应结束后,将烧杯从冰水中取出,静止一段时间,然后利用离心机进行离心分离,分别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清洗3遍洗去杂质。离心得到黑色颗粒,将此黑色颗粒放在真空烘箱中干燥24小时,最后得到产物。此实例中锡纳米颗粒和吡咯单体的摩尔比为3:1。利用日本JEOL型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制得的产物样品进行形貌观察,图1是其透射照片,由图可以看出由于吡咯单体的用量较少,聚吡咯外包覆的情况并不是很理想,外包覆层较薄,得到的颗粒尺寸大概为lOOnm。将此产物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组装电池进行电化学表征,当电池进行完50次循环后,电池容量由TASmAhg—1衰减为ZSOmAhg—1容量保持率较低,循环稳定性能提高不显著。实施例2:I)取30ml去离子水于烧杯中,称取8mg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加入其中,搅拌溶解,然后称取0.03g锡纳米颗粒,加到上述溶液中。将烧杯放在超声分散仪器中进行超声分散10分钟,使锡纳米颗粒充分分散在溶液中。再将烧杯放在磁力搅拌器上,室温下磁力搅拌I小时,使得SDS与锡纳米颗粒充分混合,得到溶液A。2)利用移液枪移取17.5 ii L吡咯单体,加入到溶液A中,然后将烧杯放在磁力搅拌器上,室温条件下机械搅拌40分钟,使得吡咯单体充分附着在锡纳米颗粒上,得到溶液B。3)称取0.058g过硫酸铵溶解于5ml去离子水中,将此过硫酸铵溶液加入到溶液B3中,在冰水条件下机械搅拌反应4小时。4)反应结束后,将烧杯从冰水中取出,静止一段时间,然后利用离心机进行离心分离,分别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清洗3遍洗去杂质。离心得到黑色颗粒,将此黑色颗粒放在真空烘箱中干燥24小时,最后得到产物。此实例中锡纳米颗粒和吡咯单体的摩尔比为1:1。利用日本JEOL型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制得的产物样品进行形貌观察,图2是其透射照片,由图可以看出由于吡咯单体的用量较多,聚吡咯外包覆的情况不理想,外包覆层较厚,且颗粒分散效果不好,得到的颗粒尺寸大概为150nm。将此产物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组装电池进行电化学表征,当电池进行完50次循环后,电池容量由TASmAhg—1衰减为ZTOmAhg—1容量保持率较低,循环稳定性能提高不显著。实施例3:I)取30ml去离子水于烧杯中,称取IOmg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加入其中,搅拌溶解,然后称取0.03g锡纳米颗粒,加到上述溶液中。将烧杯放在超声分散仪器中进行超声分散10分钟,使锡纳米颗粒充分分散在溶液中。再将烧杯放在磁力搅拌器上,室温下磁力搅拌I小时,使得SDS与锡纳米颗粒充分混合,得到溶液A。2)利用移液枪移取9 U L吡咯单体,加入到溶液A中,然后将烧杯放在磁力搅拌器上,室温条件下机械搅拌40分钟,使得吡咯单体充分附着在锡纳米颗粒上,得到溶液B。3)称取0.029g过硫酸铵溶解于5ml去离子水中,将此过硫酸铵溶液加入到溶液B2中,在冰水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锡颗粒?聚吡咯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如下:1)称取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5?10mg溶解于30ml去离子水,形成溶液;称取0.03g纳米颗粒加入到上述溶液中,超声分散,使颗粒充分分散在溶液中,并在室温下机械搅拌得到溶液A;2)分别按照吡咯:锡颗粒摩尔比为1:1~3取吡咯单体加到溶液A中,室温下机械搅拌,形成溶液B;3)按照吡咯单体:过硫酸铵摩尔比为1:1分别称取过硫酸铵溶解于5ml去离子水中形成溶液,将此过硫酸铵溶液分别加入溶液B中,机械搅拌并在冰水条件下反应;4)待反应结束,将溶液静止,然后进行离心分离;分别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清洗杂质,最后得到黑色颗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锡颗粒-聚吡咯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如下: 1)称取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5-10mg溶解于30ml去离子水,形成溶液;称取0.03g纳米颗粒加入到上述溶液中,超声分散,使颗粒充分分散在溶液中,并在室温下机械搅拌得到溶液A ; 2)分别按照吡咯:锡颗粒摩尔比为1:1 3取吡咯单体加到溶液A中,室温下机械搅拌,形成溶液B ; 3)按照吡咯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鑫华毕朋石永倩侯红帅唐晓娜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