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起动机电源线接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54066 阅读:2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1 21: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起动机电源线接线结构,包括起动开关、具有外螺纹的电源线接线柱、限位片、第一螺母、电源线接头、第二螺母,电源线接线柱通过套装在其上的限位片和第一螺母固定在起动开关上;电源线接头通过第二螺母固定在电源线接线柱上。该结构能使起动机电源线接线柱得到可靠彻底的紧固,避免起动机运输或储存过程中电源线接线柱松动导致起动机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线圈烧蚀或使用寿命降低的故障发生。该结构还能将起动机电源线限制在正确位置,避免起动机电源线与起动机壳体距离过近或接触,从而引起车辆行驶过程中电源线烧毁或车辆着火等事故发生。本结构考虑到生产实际(如装配效率、成本等)在限位片上集成了齿形孔和限位爪并对限位片相关结构特征进行精心设计,结构简单可靠,经济实用,便于大批量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起动机
,尤其涉及一种起动机电源线接线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消费者对汽车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汽车及其零部件的可靠性要不断提高以满足市场需求。具体到起动机电源线接线柱和起动机电源线紧固限位结构,起动机电源线接线柱应可靠固定,起动机电源线与起动机相对位置正确合理。现有技术是起动机电源线接线柱(杆部有外螺纹)通过一内圈带齿的平垫卡死固定在起动开关上,起动机电源线接头通过一带法兰面的螺母紧固在平垫上(如图1、图2)。这样就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无弹簧垫圈和压紧螺母将起动机电源线接线柱进行可靠彻底的拧紧固定,该接线柱的防松动效果差,电机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接线柱易松动,电机工作时,接线柱I与接线柱连接片11接触不良(如图4),导致电机工作时接触电阻增大,发动机起动时电机拖动时间长,长此以往电机线圈易烧毁,从而使电机可靠性下降。另一个问题是,螺母拧紧时,起动机电源线接头在螺母法兰面摩擦力作用下朝螺母拧紧方向转动导致与起动机电源线接头相联结的起动机电源线与起动机开关壳体距离很近或紧贴(如图3,起动机电源线与起动机起动开关发生接触),车辆行驶过程中起动机电源线将与起动机发生严重摩擦,导致起动机电源线绝缘套磨破接地短路,造成电瓶亏电,电源线烧毁,严重时造成整车起火,整车可靠性严重下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现有技术完全靠装配人员手工保证起动机电源线与起动机的相对位置在合理的范围内,由于人员体能、业务技能、情绪、工作责任心等的差异性较大,发生起动机电源线与起动机摩擦短路从而烧毁电源线或整车的可能性仍较大。因此,现有技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从而无法保证起动机和整车自身可靠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引发起动机等零部件和整车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起动机电源线接线结构,通过对起动机接线柱进行彻底的紧固和对电源线接头限制在正确位置,避免起动机在运输或储存过程中起动机接线柱松动导致起动机线圈烧毁的故障,以及因起动机电源线与起动机壳体距离过近或接触引起的电源线烧毁或车辆着火事故的发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起动机电源线接线结构,包括起动开关、具有外螺纹的电源线接线柱、限位片、第一螺母、电源线接头、第二螺母,所述电源线接线柱通过套装在其上的限位片和第一螺母固定在起动开关上;所述电源线接头通过第二螺母固定在电源线接线柱上。所述起动开关与电源线接线柱固定的一端具有一凸出的阻挡部,所述阻挡部为绝缘材料,所述阻挡部至少有一个与所述电源线接线柱轴线平行的阻挡面,以防止限位片在所述电源线接线柱上转动。所述限位片的一端形成与所述阻挡面相配合的底边。所述底边与所述阻挡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限位片一端形成两侧向外伸出并向同侧弯折的限位爪,所述电源接线头的导电片卡在限位爪之间。所述限位片中间形成通过孔,在所述通过孔周围均匀分布三个与该圆孔同轴且具有相同大小的弧形切槽。作为优选,所述弧形切槽在通过孔孔边缘的弧长小于通过孔周长的1/6。所述通过孔直径小于电源线接线柱上的螺纹大径,大于电源线接线柱上的螺纹小径。所述限位片厚度小于电源线接线柱上螺纹的螺纹槽宽度。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螺母和限位片之间还设有弹簧垫圈。本专利技术通过先将电源线接线柱用限位片、弹簧垫圈和螺母同起动机进行有效的紧固,避免起动机在运输或者储存过程中,起动机接线柱松动导致起动机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线圈烧灼或使用寿命降低的故障发生,保证了起动机的可靠性。还通过限位片结构将起动机电源接线头和电源线限制在正确位置,避免了起动机电源线与起动机壳体距离过近或接触,从而引起车辆行驶过程中电源线烧毁或车辆着火等事故的发生,保证了整车的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电源线接线柱和电源线接头紧固结构示意 图2为现有技术电源线接线柱和电源线接头紧固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为现有技术电源线接线柱和电源线接头紧固结构电源线与起动机接触示意图;图4为起动机开关A-A剖面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电源线接线柱和电源线接头紧固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电源线接线柱和电源线接头紧固结构分解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限位片装配在起动机起动开关上之前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限位片装配在起动机起动开关上之后被压平的结构示意图。符号说明:I 电源线接线柱 11 接线柱连接片2 内圈带齿的平垫 12 通过孔3 起动开关13 弧形切槽4 电源线接头14 限位爪5 第二螺母15 凹陷锥面6 起动机电源线16 底边7 第一螺母17 内侧齿8 弹簧垫圈 α 限位爪夹角9 限位片 dl 通过孔锥面内直径10 阻挡部 d2 通过孔内直径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参考图1、图2所示,为现有技术的起动机电源线接线结构。起动机的电源线接线柱I (杆部有外螺纹)通过一个内圈带齿的平垫2卡死固定在起动开关3上,电源线接头4通过一个带法兰面的第二螺母5紧固在平垫2上。参考图2、图3、图4所示,上述的起动机电源线接线结构存在着如下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平垫2上没有弹簧垫圈和压紧螺母对起动机电源线接线柱I进行可靠彻底的拧紧固定,导致电源线接线柱I防松动效果差,尤其是在电机的运输过程中电源线接线柱I易松动,在电机工作时,电源线接线柱I与接线柱连接片11接触不良,导致电机工作时接触电阻增大,发动机起动时电机拖动时间长,电机线圈容易烧毁,电机的可靠性下降。另一个问题是在第二螺母5拧紧时,电源线接头4在第二螺母5法兰面的摩擦力作用下朝螺母拧紧方向转动,这样便导致与电源线接头4相连接的起动机电源线6与起动机壳体距离很近或紧贴。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起动机电源线6将与起动机发生严重摩擦,导致起动机电源线6上的绝缘套磨损破裂,导线接地短路,电源线烧毁,以致造成电瓶亏电,严重时造成整车起火,整车可靠性严重下降。为解决上述两种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起动机电源线接线结构的实施例。参考图5、图6所示,起动机电源线接线结构,包括起动开关3、电源线接线柱1、限位片9、弹簧垫圈8、第一螺母7、电源线接头4、第二螺母5。电源线接线柱I通过套装在其上的限位片9、弹簧垫圈8和第一螺母7固定在起动开关3上。电源线接头4通过第二螺母5紧贴第一螺母7固定在电源线接线柱上。在本实施例中电源线接线柱I外露的杆部带有外螺纹。电源线接头4与套装在电源线接线柱I上的部分为薄片状的钢制金属片。弹簧垫圈8为能与电源线接线柱I外螺纹配合使用的弹性垫圈。第一螺母7为能与电源线接线柱I外螺纹正常旋合的薄型螺母,其厚度小于汽车标准件普通螺母的厚度。第二螺母5为能与电源线接线柱I外螺纹正常旋合的螺母,为起到防松效果,采用具有放松结构的法兰面螺母。起动开关3与电源线接线柱I固定的一端具有一凸出的绝缘隔断,该绝缘隔断具有一个与电源线接线柱I轴线平行的阻挡面,形成了一个阻挡部10,该阻挡部10,以防止限位片9在电源线接线柱I上转动。由于现有技术中采用了一个内圈带齿的平垫2,该平垫2为一个圆形垫,无法与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起动机电源线接线结构,包括起动开关(3)、具有外螺纹的电源线接线柱(1)、限位片(9)、第一螺母(7)、电源线接头(4)、第二螺母(5),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线接线柱(1)通过套装在其上的限位片(9)和第一螺母(7)固定在起动开关(3)上;所述电源线接头(4)通过第二螺母(5)固定在电源线接线柱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起动机电源线接线结构,包括起动开关(3)、具有外螺纹的电源线接线柱(I)、限位片(9)、第一螺母(7)、电源线接头(4)、第二螺母(5),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线接线柱(I)通过套装在其上的限位片(9 )和第一螺母(7 )固定在起动开关(3 )上;所述电源线接头(4)通过第二螺母(5)固定在电源线接线柱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动机电源线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起动开关(3)与电源线接线柱(I)固定的一端具有一凸出的阻挡部(10),所述阻挡部(10)为绝缘材料,所述阻挡部(10)至少有一个与所述电源线接线柱(I)轴线平行的阻挡面,以防止限位片(9)在所述电源线接线柱(I)上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起动机电线源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片(9)的一端形成与所述阻挡面相配合的底边(16)。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起动机电线源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边(16)与所述阻挡面之间具有间隙。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动机电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先瑜欧阳彩云张应兵陈园明李欢田国庆马亚坛罗俊穆芳影章家续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