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全自动上下一体行车式往返刮板机,属废气处理领域。刮板机由控制器、行车驱动装置、提升驱动装置、双轨道导轨、行车、刮架、上刮板和下刮板组成;行走驱动装置提供行车来回往返移动的动力,提升驱动装置提出上刮板和下刮板同时上升及下降的动力,双轨道导轨分别安装在渣水收集池的两侧池壁上部,行车整体安装放置在双轨道导轨上,行车驱动装置和提升驱动装置放置在行车上,随行车共同运动,上刮板和下刮板与行车之间是通过绞链连接,上刮板和下刮板的上升和下降由一根吊绳完成,提升驱动装置与吊绳连接,控制器发出前进和后退信号,行车自动沿着双轨道导轨作来回移动或者往返移动,控制器发出上升和下降的信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全自动上下一体行车式往返刮板机,特别适用采用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的废气淋洗处理装置用废渣打捞,能处理的多种氯硅烷或氯化氢混合的有害气体产生的废渣。属废气处理领域。
技术介绍
现有行车式刮板机只能刮去渣池中漂浮在水面上的浮渣。但对于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的废气淋洗装置而言,其渣水收集池及安全液封罐中的淋洗液是以水和氢氧化钠为主,极易与氯硅烷或氯化氢发生反应,生成大量的废渣,废渣主要成分为硅酸钠、偏硅酸钠、二氧化硅、氯化钠,这些废气淋洗产生的废渣收集到渣水收集池,少部分比重较大的废洛则沉淀于池底。堆积在洛水收集池中的废洛,因洛水收集池容积较大,洛水收集池中的碱液PH值不宜控制,而在碱性条件下生成的沉淀物为比重较大的偏硅酸钠和氯化钠混合物,若打捞不及时,废渣沉积会在渣水收集池的底堆积,容易堵塞渣水收集池底部、碱液循环管道以及淋洗塔喷头部位。随着生产负荷不断提高,排放废气量不断的增加,造成淋洗产生的废渣不断增多。为了不影响连续生产,需要现场人员花费大部分时间打捞废渣,增大了现场人员的劳动强度,但仍然不能满足打捞淋洗产生废渣的进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专利技术一种既能在‘往’过程中刮去池中水面上部漂浮的浮渣,又能在‘返’过程中刮去池底部沉淀废渣的全自动上下一体行车式往返刮板机。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全自动上下一体行车式往返刮板机由控制器、行车驱动装置(41)、提升驱动装置(42)、双轨道导轨(44)、行车(43)、刮板支架(48)、上刮板(49)和下刮板(40)组成;行走驱动装置(41)提供行车(43)来回往返移动的动力,提升驱动装置(42)提供上刮板(49)和下刮板(40)同时上升及下降的动力,双轨道导轨(44)分别安装在渣水收集池(14)的两侧池壁上部,行车(43)整体安装放置在双轨道导轨(44)上,行车驱动装置(41)和提升驱动装置(42 )放置在行车(43 )上,随行车(43 )共同运动,上刮板(49)和下刮板(40)与行车(43)之间是通过绞链连接,上刮板(49)和下刮板(40)的上升和下降由一根吊绳(47)完成,提升驱动装置(42)与吊绳(47)连接,控制器发出前进和后退信号,行车(43)自动沿着双轨道导轨(44)作来回移动或者往返移动,控制器发出上升和下降的信号,上刮板(49)和下刮板(40)同时作提升或下降动作。刮板支架(48)与下刮板(40)之间通过左右各一根刮泥板(46)铰链连接。工作原理在废气淋洗装置渣水收集池(14)相对两端边墙上安装轨道,全自动上下一体行车式往返刮板机(4)通过两条轨道固定位置行走实现来回刮渣。当行走驱动装置(41)中电机经双轨道导轨(44)摆线针轮减速器后,准备带动行车(43)沿双轨道导轨(44)向前运动或者做‘往’移动的瞬间,控制器发出指令,提升驱动装置(42)中电机将吊绳(47)提起,此时上刮板(49)和下刮板(40)同时提升一定高度,下刮板(40)离开渣水收集池(14)底部但还浸泡在水面之下,上刮板(49)三分之二露出水面、三分之一浸泡在渣水收集池(14)内水面下,上刮板(49)将漂浮在渣水收集池(14)水面之上的浮渣刮进渣水收集池(14 )顶端的另一个搅拌池内。当行车(43)运行到渣水收集池(14)顶端瞬间时,控制器发出指令让上刮板(49)和下刮板(40)同时全部下降一段距离,此时上刮板(49)全部下降并浸泡在渣水收集池(14)内水面下,下刮板(40)下降到渣水收集池(14)的池底位置,控制器让行走驱动装置(41)中电机经摆线针轮减速器即带动行车(43)沿双轨道导轨做“返”回移动或者向后运动,下刮板(40)将渣水收集池(14)的底部废渣刮入渣水收集池(14)底部一端凹状收集槽(16)内,再用渣浆泵将废渣打入另一个搅拌池,当行车(43)运行回到渣水收集池(14)开始端时,控制器重新发出指令让上刮板(49)和下刮板(40)同时再上升,完成一个来回刮渣过程。行车(43)不停地沿着双轨道导轨(44)来回进行往复运动,上刮板(49)与下刮板(40)同时进行上升和下降移动。本专利技术刮板机结构简单,传动平稳,动力消耗低,刮泥效果好,自动打捞废渣,解决现有废气淋洗大量的废渣打捞问题,减少人工打捞废渣的强度,为生产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及人力,提高了处理多晶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处理能力,是一种理想的排泥打捞废渣设备。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结构作进一步说明,但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不限于此实施例。图1为本专利技术行走式刮板机完成一套打捞废渣过程中的五种不同工作状态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行走式刮板机安装在渣水收集池中,行车、刮板、刮板支架之间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行走式刮板机安装在渣水收集池内的俯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行走式刮板机安装在渣水收集池内的结构侧视剖面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行走式刮板机中刮板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行走式刮板机中下刮板与刮泥板之间的连接关系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41 一行车驱动装置;42—提升驱动装置;43—行车;44一双轨道导轨;46一刮泥板;47—吊绳;48—刮板支架;49一上刮板;40—下刮板;14一禮:水收集池;16—凹状收集槽。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全自动上下一体行车式往返刮板机装置能自动快速打捞多晶硅废气淋洗的废渣其具体过程如下图1中①一②是本专利技术全自动上下一体行车式往返刮板机瞬间同时提升上刮板和下刮板,确保上刮板在适当液位位置的状态图。②一③是本专利技术全自动上下一体行车式往返刮板机中的上刮板从渣水收集池一端向另一端前进,进行刮上层浮渣的过程示意图。③一④是本专利技术全自动上下一体行车式往返刮板机瞬间同时放下上刮板和下刮板,确保下刮板到达适当位置的状态图。④一⑤是本专利技术全自动上下一体行车式往返刮板机中的下刮板从渣水收集池底部一端向另一端后退,进行刮底层废渣的过程示意图。废气淋洗产生的废渣大量漂浮在渣水收集池14,少部分比重较大的废渣则沉淀于池底。渣水收集池14两侧池边各安装一条轨道,全自动上下一体式行车往返刮板机4整体放置在双轨道导轨44位置上,做来回往往返运动。全自动上下一体式行车往返刮板机4有上下两块刮板,通过来回运动分别对上层浮渣和底层沉渣进行清除。全自动上下一体式行车往返刮板机4在双轨道导轨44预定位置实现‘来’和‘回’刮渣,行走驱动装置41以及提升驱动装置42通过软电缆供电方式给控制箱供电,通过四个限位行程(前进、后退、提升、下降)开关接收信号全自动控制行走式刮板机往返运行及刮板的升降移动。上刮板49和下刮板40通过提升驱动装置42获得动力实现自动上升和下降,实现上、下刮板的水平高度变换,以减少一块刮板在工作时另一块刮板的阻力。通过行走驱动装置41中电机加装减速机获得动力实现刮板机整体在轨道上的来回移动。将渣水收集池14漂浮的浮渣刮入搅拌槽和凹状收集槽16,再通过渣浆泵输送处理,从而实现自动刮渣。本专利技术全自动上下一体式行车式往返刮板机4具有各自独立的上刮板49和下刮板40,正向运行时,三分之二的上刮板49露出渣水收集池14内水面之上,下刮板40的全部浸泡在渣水收集池14内水面下,行车43以每分钟3. 0—3. 4米的速度带动上刮板49和下刮板40同时移动,上刮板49将漂浮在水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自动上下一体行车式往返刮板机,其特征在于全自动上下一体行车式往返刮板机(4)由控制器、行车驱动装置(41)、提升驱动装置(42)、双轨道导轨(44)、行车(43)、刮板支架(48)、上刮板(49)和下刮板(40)组成;行走驱动装置(41)提供行车(43)来回往返移动的动力,提升驱动装置(42)提供上刮板(49)和下刮板(40)同时上升及下降的动力,双轨道导轨(44)分别安装在渣水收集池(14)的两侧池壁上部,行车(43)整体安装放置在双轨道导轨(44)上,行车驱动装置(41)和提升驱动装置(42)放置在行车(43)上,随行车(43)共同运动,上刮板(49)和下刮板(40)与行车(43)之间是通过绞链连接,上刮板(49)和下刮板(40)的上升和下降由一根吊绳(47)完成,提升驱动装置(42)与吊绳(47)连接,控制器发出前进和后退信号,行车(43)自动沿着双轨道导轨(44)作来回移动或者往返移动,控制器发出上升和下降的信号,上刮板(49)和下刮板(40)同时作提升或下降动作。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自动上下一体行车式往返刮板机,其特征在于全自动上下一体行车式往返刮板机(4)由控制器、行车驱动装置(41)、提升驱动装置(42)、双轨道导轨(44)、行车(43)、刮板支架(48)、上刮板(49)和下刮板(40)组成;行走驱动装置(41)提供行车(43)来回往返移动的动力,提升驱动装置(42)提供上刮板(49)和下刮板(40)同时上升及下降的动力,双轨道导轨(44)分别安装在渣水收集池(14)的两侧池壁上部,行车(43)整体安装放置在双轨道导轨(44)上,行车驱动装置(41)和提升驱动装置(42)放置在行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宗喜,丁丙恒,彭德祥,章华,邓亮,和金龙,韩金国,余中炜,彭飞,方琼,宋良杰,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冶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