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移动布、集水式的沉淀池,这是以往所有沉淀池未曾有过的。其特征在于该池体为圆筒形,中心设有一进水筒,在其外缘和池外壁之间架一行车,可绕轴缓慢移动。在行车前进方向的后端设有布水装置;在其前端设有集水装置;在其中部设有池底刮泥装置。从而,使布、集水得以在整个池截面上动态、均匀地分布,既创造了近于静止沉淀的良好条件,也造就了表层无扰动的集水环境。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突破了以往各类沉淀池的框框,使其在沉淀过程中的流线、流态、布水方式、集水方式、固液分离的条件等等方面都有了“质”的变化,因此无论在池型尺寸、占地面积、与前置构筑物的高程配合、沉淀效率等方面都会有显著的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沉淀池,具体涉及一种以往没有出现过的、采用移动方式布水与集水的沉淀池或污泥浓缩池。
技术介绍
沉淀作为水处理技术中的重要手段,一直沿用至今。随之,必然派生出众多的沉淀形式。这些沉淀池各有利弊,各有其适用的场合。有比较,才能鉴别,现将其作概要的剖析。一.平流沉淀池主要应用于大水量的自来水厂。如图I和图2所示,其表征是矩形长池,水流方向为水平向。在水流行进过程中,固体颗粒不断沉降,尾端指型槽集水出流。污泥以吸泥行车排出。该池的去除率高,水质稳定,但为了满足水流停留时间,池体往往很长(达100米左右),因而占地面积大,造价高。特别是如何尽量压低待沉淀水的导入口 ;尽可能的提前引出池面清水;继而降低后续断面的流量与流速,造就更好的沉降环境,乃是水 平沉淀池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二.竖流式沉淀池大多应用于小型污水处理站的生化污泥沉淀。如图3和图4所示,其表征为圆形(或正方形)带倒锥泥斗的小池。该池虽然具有占地小的优点,但池身较高,特别是为了排(滑)泥容易,池底锥角较大(一般为60度),故使其深度陡增,制约了其在大水量上的应用。反过来,池截面的受限,使其流线过于密集陡峭,因而,颗粒随水流带出的现象较为严重。此外,集中的中央进水不能使其均布于整个池截面,特别是拥有主要沉淀面积的池外圈,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是其重要的弊病之一。总之,怎样克服单泥斗造成的池身过高,解决其与前置处理构筑物在高程上的配合困难,以及中心筒带来的布水缺陷等,将是今后值得改进的地方。三.辐流式沉淀池主要应用于水厂的污泥浓缩池及大、中型污水处理厂的二沉池。它是从竖流式沉淀池扩大演化而来。如图5和图6所示。由于采用旋转刮泥机收集沉泥,去除了深锥型泥斗,故其池深有明显的降低。一般采用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方式,其表征为圆形池体,直径较大,水流从圆心处向周边呈辐射状发散,在行进过程中,环状截面积不断向外扩大,水流速度不断减慢。因此,十分有利于颗粒的沉淀去除。这原本是一个很好的构想,无奈,其出水依然是表层溢流,而并非按整个截面大小均匀出水,这就难免造成流线的局部密集。当颗粒沉速很小(接近水的比重),而水面外溢的水力惯性又较大时,颗粒就会被带出池外,降低了沉淀的质量。还要指出的是,其布水也并非整个断面的均匀配水,因此,总体的去除效果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高。如何增加布水与集水的均匀性,避免水流短路的发生,尽量利用整个池截面的沉淀作用等,仍有待探索。图6a为实际情况的流态图,图6b为理想状态的流态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实际效果和理想效果的区别。四.斜板(管)沉淀池此类沉淀池在上水或下水、大型或小型水处理中均有应用。目前国内主要以逆向流为主。如图7和图8所示,它的表征是底部设排泥斗、槽,由此向上依次为进水配水区,斜板(管)沉淀区,清水区,池顶部设多条集水槽排出清液。斜板(管)的设置,不仅使水平沉淀面积大增,而且使板间流态趋于稳定的层流状态,因而使沉淀去除率大为提高。但由于必须解决排(滑)泥的问题,因此斜板(管)的倾角不断增大(当前大多采用60度),可是随着其倾角的增大,其沉淀效率又大受影响。斜板(管)产水量的提高,促使板间流速增大,当其达到一定程度时,向上的水流将会顶冲沿板下滑的污泥颗粒,造成污泥下滑不畅,甚至会随水流而带出池外。因此,这是逆向流斜板(管)的致命弱点。此外,斜板(管)的设置还带来了造价的提高和安装维修的麻烦。由此可见,斜板(管)并非任何场合都适用,特别是当污泥质地轻且蓬松、粘稠时,往往效果不佳。我们经常可以见到斜板(管)被污泥堵塞,甚至污泥堆积于清水区的现象,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佐证。综观以上各类沉淀池,虽已看到其各自的利弊,但仔细分析,它们均包含以下共同性的缺点。I)都拥有固定不变的进水点和出水点。因此,具有明显而连贯的水流流动方向,流线密集而上翘,行近流速陡增,容易带出絮体,影响沉淀效果。2)固体(污泥)都是在水流行进过程中,不断地从水流中游离出来,而这种分离,在水流惯性的推动下,往往显得较为 困难。3)由于是连续出流,固液分离无法在一种静止或近于静止的流态下,按层流流态得以实现。4)任何沉降线路的缩短以及紊动状态的加剧(如水面风、雨的扰动,日照温差、异重流的产生,突发性的集中排泥操作等)都会对沉淀效果带来持续性的不利条件。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这些通病以及上述各类沉淀池的弊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布、集水式沉淀池,实现动态的、线状的、均匀的布、集水形式,使整个池截面都得到充分利用,水流的流动方向彻底改变,固、液分离在近似于静止状态下进行,从而大幅度提高出水水质及其产水量。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移动布、集水式沉淀池,其特征在于,该池体设有一与进水管连接的进水筒,在其外缘和池外壁之间架一行车,该行车上设有布水装置,该布水装置设布水总管,布水总管的一端与进水筒连通,以便从进水筒取水,布水总管下方连接有多根支管实现布水;该行车上还设有集水装置,以便从池体表层收集清水至出水管。此外,该行车上还装有连接池底刮泥板的连接机构,以不断刮、集池底的沉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该池体为圆形池体,进水筒设在该圆形池体中心,在圆形进水筒与池体外壁之间架设行车,行车为扇形或长条形结构,绕池体中心旋转。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为进、出水均采用虹吸管形式。布水总管的一端以虹吸管形式弯入进水筒内取水,在布水总管沿轴线方向的下部,连接有多根布水支管,其出口端位于池高的腰间位置。集水先是由长短与疏密不一的多根指形槽收集表层清水,然后流入清水集水槽,在其尾端,通过一出水虹吸管将水引入环形出水槽。行车设置在池体的顶部,布水总管位于行车前进方向的后端,清水集水槽位于行车前进方向的前端,行车的中部则设置连接池底刮泥板的连接机构。池底呈外高内低的斜坡,池最低处设排泥管。进水管由池底中心处进入后,与进水筒的底部连接。在池体外壁之外设有环形出水槽,出水虹吸管的一端插入该槽内,出水槽再与出水管连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进、出水均可不采用虹吸管形式。使圆形进水筒与行车连接,并与行车作同步旋转,这样,布水总管与进水筒可固定连接,以替代进水虹吸管取水;同时集水装置采用潜入水面下的多根指形穿孔管,与封闭的集水总管相连,然后用低扬程大流量的水泵抽水至环形出水槽,替代出水虹吸管。但从节约能耗看,以前者实施例为佳。本专利技术的移动布、集水式沉淀池突破了以往各类沉淀池的框框,使其在沉淀过程中的流线、流态、布水方式、集水方式、固液分离的条件等等方面都有了“质”的变化,因此无论在池型尺寸、占地面积、与前置构筑物的高程配合、沉淀效率等方面都会有显著的提高。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进水与出水采用简易的虹吸原理或超低扬程泵,使其实现以动态的方式进行均匀的布、集水;且能够实现近似于静止态的良好沉降,因此能大幅度提高沉淀池的产水量并确保最佳的出水水质,而且其能耗仅为缓慢移动行车的动力,故也是极低的。附图说明图I为平流沉淀池示意图。图2为平流沉淀池流态图。 图3为竖流式沉淀池示意图。图4为竖流式沉淀池流态图。图5为辐流式沉淀池示意图。图6为辐流式沉淀池流态图。图7为斜板(管)沉淀池示意图。图8为逆向流斜板的泥水顶冲与颗粒向上逃逸态势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虹吸移动式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的I-I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移动布、集水式沉淀池,其特征在于,该池体设有一与进水管连接的进水筒,在其外缘和池外壁之间架一行车,该行车上设有布水装置,该布水装置包括布水总管,布水总管的一端与进水筒连通,以便从进水筒取水,布水总管下方连接有布水支管实现布水,该行车上还设有集水装置,收集池体表层清水,汇总后输出至出水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谷,黄永宽,陈翼逊,
申请(专利权)人:陈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