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线缆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导电端子,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端子及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子之间的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均设有线缆结合部、接触部以及连接所述线缆结合部与所述接触部的连接部,所述第一端子的线缆结合部与所述第二端子的线缆结合部上均分别形成有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以使得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线缆结合部的截面均呈Y型或T型。(*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与线缆相连接的线缆连接器。
技术介绍
现有线缆连接器通常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但由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的若干导电端子的长度较长,从而使得所述绝缘本体上用以收容所述若干导电端子的端子收容槽的长度要求较高。当所述线缆连接器与线缆相连接时,所述绝缘本体会因长度较长而易发生摆动,使得所述绝缘本体的结构稳固性较差,同时影响所述线缆连接器与线缆的连接稳固性。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线缆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该线缆连接器工艺简便、结构稳固性高且与线缆的连接稳固性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成对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端子及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子之间的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均设有线缆结合部、接触部以及连接所述线缆结合部与所述接触部的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端子的线缆结合部与所述第二端子的线缆结合部上均分别形成有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以使得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线缆结合部的截面均呈Y型或T型。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成对相对设置,且每对导电端子的第一夹持部和 第二夹持部均沿所述导电端子的插入方向呈错位排布。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一端向后延伸的舌板,所述主体部上开设有若干截面为H型的导槽,每对导电端子均收容于所述导槽中。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槽贯通所述主体部,且所述导槽包括第一边槽、第二边槽及连接所述第一边槽与所述第二边槽的中心槽,以使得所述导槽呈H型设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于所述舌板的一侧面上开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收容槽和用以收容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与所述第二收容槽彼此间隔排列,且所述第一收容槽与所述第一边槽连通,所述第二收容槽与所述第二边槽连通。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的线缆结合部收容于所述第一边槽内,所述第二端子的线缆结合部收容于所述第二边槽内。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上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的接触部的前端管控区及用以收容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的线缆结合部的后端收容区。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位于所述后端收容区的上表面且曝露于空气中,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位于所述后端收容区的下表面且曝露于空气中。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线缆连接器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主体部后端的限位块。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块上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边槽和所述第二边槽相对应的限位槽,且所述限位槽分别与所述第一边槽和第二边槽连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线缆连接器通过在所述第一端子的线缆结合部上形成有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在所述第二端子的线缆结合部上也形成有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以使得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线缆结合部的截面均呈Y型或T型,从而使得所述线缆结合部能够有效限位线缆的芯线位置,进而使得本技术的线缆连接器与线缆的连接稳固性高且工艺简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线缆连接器与线缆配合安装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与线缆配合安装的分解图。图3是图2所示线缆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立体图。图4是图3所示绝缘本体的另一视角立体图。图5是图2所示线 缆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1与图2所示,本技术的线缆连接器100用以与线缆30相连接。所述线缆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及成对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0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0。所述若干导电端子20包括第一端子201及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子201之间的第二端子202。请参阅图3与图4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设有主体部11及自所述主体部11 一端向后延伸的舌板12。于所述舌板12的一侧面上开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一端子201的第一收容槽13和用以收容所述第二端子202的第二收容槽14。所述第一收容槽13与所述第二收容槽14彼此间隔排列,且所述第一收容槽13与所述第二收容槽14分别自所述主体部11的后缘沿所述第一端子201与所述第二端子202的插入方向延伸至所述舌板12上。所述绝缘本体10的主体部11上开设有若干截面为H型的导槽15。所述导槽15前后贯通所述主体部11。所述导槽15包括第一边槽151、第二边槽152及连接所述第一边槽151与所述第二边槽152的中心槽153,以使得所述导槽15呈H型设置。所述第一收容槽13与所述第一边槽151相连通,所述第二收容槽14与所述第二边槽152相连通。请参阅图2与图3所示,所述若干导电端子20还包括第三端子203。所述绝缘本体10上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三端子203的第三收容槽19。所述第三收容槽19位于所述主体部11的两侧,且所述第三收容槽19前后贯穿所述主体部11并自所述主体部11的后缘沿所述第三端子203的插入方向延伸至所述舌板12上。请参阅图5并结合图2所示,所述第一端子201与所述第二端子202成对相对设置,且每对导电端子20均部分收容于所述导槽15中。所述第一端子201设有第一线缆结合部22、第一接触部21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21与所述第一线缆结合部22的第一连接部23。所述第二端子202设有第二线缆结合部25、第二接触部24以及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24与所述第二线缆结合部25的第二连接部26。所述第一线缆结合部22上形成有第一夹持部221和第二夹持部222,所述第二线缆结合部25上形成有第一夹持部251和第二夹持部252,以使得所述第一线缆结合部22和第二线缆结合部25的截面均呈Y型或T型。所述第一端子201的第一夹持部221和第二夹持部222沿所述第一端子201的插入方向呈错位排布;所述第二端子202的第一夹持部251和第二夹持部252沿所述第二端子202的插入方向呈错位排布。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夹持部222、252为自所述第一夹持部221、251的表面撕破而形成,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夹持部221、251与所述第二夹持部222、252可为其他相配合的形成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23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6均呈平板状,且所述第一连接部23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6的一侧边上还分别向外延伸形成有第一倒刺231和第二倒刺261,藉由所述第一倒刺231与所述第一收容槽13的配合及所述第二倒刺261与所述第二收容槽14的配合,从而可限制所述第一端子201与所述第二端子202稳固于所述绝缘本体10内,进而使得所述线缆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对接效果较佳。请参阅图3与图4并结合图5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上还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一接触部21与所述第二接触部24的前端管控区16及用以收容所述第一线缆结合部22与所述第二线缆结合部25的后端收容区18。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前端管控区16自所述舌板12的上表面向内凹陷而成,且所述第一接触部21与所述第二接触部24位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成对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端子及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子之间的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均设有线缆结合部、接触部以及连接所述线缆结合部与所述接触部的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的线缆结合部与所述第二端子的线缆结合部上均分别形成有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以使得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线缆结合部的截面均呈Y型或T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成对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端子及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子之间的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均设有线缆结合部、接触部以及连接所述线缆结合部与所述接触部的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的线缆结合部与所述第二端子的线缆结合部上均分别形成有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以使得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线缆结合部的截面均呈Y型或T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成对相对设置,且每对导电端子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均沿所述导电端子的插入方向呈错位排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一端向后延伸的舌板,所述主体部上开设有若干截面为H型的导槽,每对导电端子均收容于所述导槽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槽贯通所述主体部,且所述导槽包括第一边槽、第二边槽及连接所述第一边槽与所述第二边槽的中心槽,以使得所述导槽呈H型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于所述舌板的一侧面上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万益,戴宏骐,洪永炽,
申请(专利权)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