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02237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04 14: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线缆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端子单元、线缆及盖体。绝缘本体设有端子单元容置槽,端子单元设置于端子单元容置槽内。端子单元具有多个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线缆一端的表面凸设有加强板。盖体的内表面凹设有一凹槽,线缆上的加强板卡固于凹槽内,盖体则组装于绝缘本体,使线缆一端被夹置于盖体与第二接触部之间,线缆一端与第二接触部电性连接。由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线缆连接器中是通过盖体组装于绝缘本体上而使线缆与第二接触部电性连接,故连接线缆简易,从而降低组装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缆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以连接扁平线缆(Flat Cable)或软性扁平缆线(Flexible Flat Cable, FFC)等线缆的线缆连接器。
技术介绍
先进技术连接(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 ΑΤΑ)接口为一般磁盘驱动器的接口规范,可被应用于计算机系统上,主要作为磁盘驱动器与主板之间的传输接口,且发展出并列先进技术连接(Parallel ΑΤΑ, ΡΑΤΑ)及串行先进技术连接(Serial ΑΤΑ, SATA)两种接口规格。PATA接口由于传输带宽有限,无法跟上处理速度越来越快的中央处理器,而为达到快速传输,致使目前桌上型个人计算机及可携带式个人计算机中的磁盘驱动器大多使用SATA接口。 台湾专利公告第1257750号揭示一种线缆连接器组合,请参见图1,其绘示线缆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所述线缆连接器100包含导线3及端子2。端子2与导线3是采用焊接方式进行连接,由于焊接工艺需要大量人工,方可使端子2与导线3相互连接。 上述现有线缆连接器,连接线缆相当的麻烦,从而具有高组装成本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良的线缆连接器,以解决前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由于本技术的线缆连接器中是通过组装盖体至绝缘本体上而使线缆与端子电性连接,故连接线缆简易,从而降低组装成本。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其包括:一绝缘本体,具有一第一对接端及一第二对接端,所述绝缘本体内部设有邻接于所述第一对接端的一插槽及邻接于所述第二对接端的一端子单元容置槽,所述绝缘本体上设有邻接于所述第二对接端的至少一第一定位部;一端子单元,设置于所述端子单元容置槽,所述端子单元具有多个端子,所述多个端子分别具有一第一固定部、一第一接触部及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固定部是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第一接触部伸入所述绝缘本体的所述插槽内,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延伸方向是垂直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延伸方向;一线缆,所述线缆一端的表面凸设有一加强板;以及一盖体,具有一内表面,且所述盖体的内表面凹设有一收容所述加强板的凹槽,以及所述盖体设有对应于所述第一定位部的第二定位部,所述线缆上的所述加强板卡固于所述盖体的所述凹槽内,所述盖体是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的所述第二对接端,使所述线缆一端被夹置于所述盖体与所述多个第二接触部之间,且通过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的相互卡合使得所述线缆一端与所述多个第二接触部对齐而电性连接。 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盖体具有一线缆穿孔,所述线缆一端穿过所述线缆穿孔,而将所述线缆上的所述加强板卡固于所述盖体的所述凹槽内。 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本体至少设有两个位于对应所述线缆两侧的第一卡扣部,所述盖体设有对应的第二卡扣部,所述多个第一卡扣部与所述多个第二卡扣部相互卡扣。 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一接触部间具有一第一间距,每一所述第二接触部间具有一第二间距,所述第二间距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间距。 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线缆是一扁平线缆(flat cable)。 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扁平线缆一端包含多个第三接触部。 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边缘更设有一线位槽,用以收容所述多个第三接触部。 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扁平线缆一端还包含多个第二固定部。 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二固定部是卡固在相对于所述凹槽另一端的所述线位槽的边缘上。 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线缆是一软性扁平缆线(flexible flatcable)。 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本体的两侧外缘分别设有一导引柱,两导引柱沿插接方向延伸。 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触部是一弹性部,所述线缆一端是通过组装所述盖体至所述绝缘本体而被抵压于所述第二接触部上而电性连接。 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端子单元包含信号端子及电源端子。 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每一端子具有一个、两个或多个所述第一接触部,每一端子具有一个、两个或多个所述第二接触部。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线缆连接器中是通过组装所述盖体至所述绝缘本体上而使所述线缆夹置于所述盖体与所述绝缘本体之间,以致所述线缆与所述端子单元的所述多个第二接触部电性连接,因此连接线缆简易,从而降低组装成本。 【附图说明】 图1绘示现有技术线缆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线缆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线缆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2所示线缆连接器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沿图2的A-A’剖面线所取的剖视图。 图6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线缆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7是图6所示线缆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图6所示线缆连接器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9是沿图6的A-A’剖面线所取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的实施例将会使得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以及实现这些优点和特征的方法更加明确。但是,本技术不局限于下面所公开的实施例,本技术能够以互不相同的各种方式实施,下面所公开的实施例仅用于使本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完整,有助于本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完整地理解本技术的范畴,本技术是根据权利要求而定义。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结构部件。 请参见图2至5,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线缆连接器200的立体图;图3为图2所示线缆连接器200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图2所示线缆连接器200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图5为沿图2的A-A’剖面线所取的剖视图。所述线缆连接器200是包括一绝缘本体10、一端子单元20、一线缆30及一盖体40。 所述绝缘本体10具有一第一对接端11及一第二对接端12。所述绝缘本体10内部设有邻接于所述第一对接端11的一插槽13及邻接于所述第二对接端12的一端子单元容置槽14。所述插槽13是从所述第一对接端11贯穿至所述第二对接端12,而连通至所述端子单元容置槽14。所述绝缘本体10上设有邻接于所述第二对接端12的两个第一定位部15。所述绝缘本体10的两侧外缘分别设有一导引柱16,两导引柱16沿插接方向延伸。 所述端子单元20具有多个端子201,所述多个端子201分别具有一第一固定部2011、一第一接触部2012及一第二接触部2013。所述第二接触部2013是一弹性部,且其延伸方向是垂直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012的延伸方向。每一所述第一接触部2012间具有一第一间距P1,每一所述第二接触部2013间具有一第二间距P2,所述第二间距P2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间距P1。所述端子单元20包含信号端子及电源端子。每一端子201可以具有一个、两个或多个所述第一接触部2012,每一端子201可以具有一个、两个或多个所述第二接触部2013。 所述线缆30 —端的表面凸设有一加强板31。在此实施例中,所述线缆30是一软性扁平缆线(FFC)。所述盖体40具有一线缆穿孔41,且所述盖体40的内表面凹设有一收容所述加强板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具有一第一对接端及一第二对接端,所述绝缘本体内部设有邻接于所述第一对接端的一插槽及邻接于所述第二对接端的一端子单元容置槽,所述绝缘本体上设有邻接于所述第二对接端的至少一第一定位部;一端子单元,设置于所述端子单元容置槽,所述端子单元具有多个端子,所述多个端子分别具有一第一固定部、一第一接触部及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固定部是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第一接触部伸入所述绝缘本体的所述插槽内,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延伸方向是垂直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延伸方向;一线缆,所述线缆一端的表面凸设有一加强板;以及一盖体,具有一内表面且所述盖体的内表面凹设有一收容所述加强板的凹槽,以及所述盖体设有对应于所述第一定位部的第二定位部,所述线缆上的所述加强板卡固于所述盖体的所述凹槽内,所述盖体是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的所述第二对接端,使所述线缆一端被夹置于所述盖体与所述多个第二接触部之间,且通过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的相互卡合使得所述线缆一端与所述多个第二接触部对齐而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2014.07.03 TW 1032118381.一种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具有一第一对接端及一第二对接端,所述绝缘本体内部设有邻接于所述第一对接端的一插槽及邻接于所述第二对接端的一端子单元容置槽,所述绝缘本体上设有邻接于所述第二对接端的至少一第一定位部; 一端子单元,设置于所述端子单元容置槽,所述端子单元具有多个端子,所述多个端子分别具有一第一固定部、一第一接触部及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固定部是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第一接触部伸入所述绝缘本体的所述插槽内,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延伸方向是垂直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延伸方向; 一线缆,所述线缆一端的表面凸设有一加强板;以及一盖体,具有一内表面且所述盖体的内表面凹设有一收容所述加强板的凹槽,以及所述盖体设有对应于所述第一定位部的第二定位部,所述线缆上的所述加强板卡固于所述盖体的所述凹槽内,所述盖体是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的所述第二对接端,使所述线缆一端被夹置于所述盖体与所述多个第二接触部之间,且通过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的相互卡合使得所述线缆一端与所述多个第二接触部对齐而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具有一线缆穿孔,所述线缆一端穿过所述线缆穿孔,而将所述线缆上的所述加强板卡固于所述盖体的所述凹槽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至少设有两个位于对应所述线缆两侧的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玲源
申请(专利权)人:品威电子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