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极储水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644906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28 02:48
一种电极储水保护装置,包括一用于存放化学分析仪器电极的电极杯,该电极杯为一容器,容器的底部设有进水口,进水口与一段水管连接,所述水管上设有“U”形或“L”形的储水弯道,该储水弯道的一端与进水口连通,另一端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高于电极杯中的电极位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仪表样水取样分析装置中因电极杯中没有样水而造成化学仪表损坏的问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样水取样分析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电极储水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在火力发电厂,工作介质一高温高压水和蒸汽处在不断地循环利用中,高温高压水和蒸汽的较高的品质是保证系统安全经济运行的前提,因此,需对高温高压水和蒸汽取样进行连续在线监测、分析,而分析数据的来源主要是靠大量的化学分析仪表。化学分析仪表工作时,它的电极是放在电极杯中的,现有技术中,样水取样分析装置参见附图1所示,包括一样水流通通道,该样水流通通道是由管道从样水入口 5经取样阀1、过滤器2、流量计3、电极杯4连接至样水出口 6,电极杯4中放有化学分析仪表的电极,该取样分析装置在维修和维护时,样水没有了高压强的支撑,电极杯4内的水会迅速回流,向下排空,此时化学分析仪器如果处于工作状态,化学分析仪器的电极会因电极杯4内的干枯导致电极损坏,而化学分析仪器一般都很昂贵,更换化学分析仪器需较高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极储水保护装置,其目的是要解决现有样水取样分析装置中因电极杯中没有样水而造成化学仪表损坏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极储水保护装置,包括一用于存放化学分析仪器电极的电极杯,该电极杯为一容器,容器的底部设有进水口,进水口与一段水管连接,其创新在于所述水管上设有“U”形或“L”形的储水弯道,该储水弯道的一端与进水口连通,另一端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高于电极杯中的电极位置。本技术的设计原理是在水管上设有“U”形或“L”形的储水弯道,该储水弯道的一端与进水口连通,另一端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高于电极杯中的电极位置。当样水向下排空时,电极杯内会留有与储水弯道上端等高的样水,从而使电极杯中的化学仪表电极处于样水中,保护了化学仪表。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由于本技术在水管上设有“U”形或“L”形的储水弯道,该储水弯道的一端与进水口连通,另一端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高于电极杯中的电极位置。如遇到取样分析装置维修的情况,电极杯内会留有与储水弯道上端等高的样水,从而使电极杯中的化学仪表电极处于样水中,保护了化学仪表。2、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巧妙。附图说明附图1为现有样水取样分析装置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电极储水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连接于样水取样分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以上附图中1、取样阀;2、过滤器;3、流量计;4、电极杯;5、样水入口 ;6、样水出口 ;7、进水口 ;8、水管;9、储水弯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一种电极储水保护装置参见附图2所不,包括一用于存放化学分析仪器电极的电极杯4,该电极杯4为一容器,容器的底部设有进水口 7,进水口 7与一段水管8连接,所述水管8上设有“U”形的储水弯道9,该储水弯道9的一端与进水口 7连通,另一端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高于电极杯4中的电极位置。参见附图3所示,所述电极储水保护装置的水管8的进水端与流量计3连接,流量计3经管道与过滤器2连接,过滤器2经管道与取样阀I连接,取样阀I经管道与样水入口5连接,所述电极杯4出水口经管道与样水出口 6连接,上述连接结构构成了取样分析装置,如遇到取样分析装置维修的情况,电极杯4内会留有与储水弯道9的上端等高的样水,从而使电极杯4中的化学仪表的电极处于样水中,保护了化学仪表,降低了成本。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技术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并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极储水保护装置,包括一用于存放化学分析仪器电极的电极杯(4),该电极杯(4)为一容器,容器的底部设有进水口(7),进水口(7)与一段水管(8)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管(8)上设有“U”形或“L”形的储水弯道(9),该储水弯道(9)的一端与进水口(7)连通,另一端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高于电极杯(4)中的电极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电极储水保护装置,包括一用于存放化学分析仪器电极的电极杯(4),该电极杯(4)为一容器,容器的底部设有进水口( 7 ),进水口( 7 )与一段水管(8 )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蓉蓉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中新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