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电磁铁直接驱动磁力搅拌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16650 阅读:3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24 21: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便携式电磁铁直接驱动磁力搅拌器,包括外壳、面板、多极驱动电磁铁、其铁芯柱绕有的上励磁线圈和下励磁线圈,还包括所述外壳中的控制电路及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由于采用电磁铁产生旋转磁场直接驱动容器内液体中搅拌子成圆周循环运动,减少了中间环节,转换效率得以提高,同时由于电磁铁可以通过调节电压、电流获得大于永久磁铁的磁场强度,所以搅拌力矩可以大大提高,适用性更强,由于没有电动机的机械运动,不仅消除了电动机运行时的噪声而且降低了故障率,在实验室时采用交流供电并且自动为蓄电池组充电,外出时自动转为蓄电池组供电,方便外出到现场分析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搅拌装置,特别涉及一种便携式电磁铁直接驱动磁力搅拌器
技术介绍
磁力搅拌器适用于搅拌粘稠度不是很大的液体或者固液混合物,使用时将搅拌子放入容器内液体中,当面板下产生旋转磁场后,带动搅拌子成圆周循环运动从而达到搅拌液体的目的。是学校的化学、医学、生化实验室、分析室,生物、遗传、药品、环保实验室以及食品、防疫、医疗等科研部门的实验室广泛使用的液体搅拌装置。目前使用的磁力搅拌器包括底座、控制电路、面板、电动机和永久磁体,其工作原理是电动机带动永久磁铁旋转产生旋转磁场,旋转磁场带动容器内液体中搅拌子成圆周循环运动,其搅拌力矩小,而且电动机运行时有噪声、机械故障率高,一般采用交流供电,不能外出携带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要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高效的便携式电磁铁直接驱动磁力搅拌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便携式电磁铁直接驱动磁力搅拌器,包括外壳、面板、多极驱动电磁铁、其铁芯柱绕有的上励磁线圈和下励磁线圈,还包括所述外壳中的控制电路及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通过多极驱动电磁铁产生旋转磁场直接驱动容器内液体中搅拌子成圆周循环运动,多极驱动电磁铁和控制电路电相连,其铁芯柱上端面紧贴面板,下面安放在一块绝缘板上支承在外壳的底面上,蓄电池组和控制电路电相连,在实验室时采用交流供电并且自动为蓄电池组充电,外出到现场分析使用时自动转为蓄电池组供电。本专利技术便携式电磁铁直接驱动磁力搅拌器,其中所述多极驱动电磁铁采用4个、6个或8个铁芯柱均匀分布在一个同心圆周上;每个铁芯柱绕有上励磁线圈和下励磁线圈各一个,上励磁线圈和下励磁线圈参数相同上下重叠放置,各铁芯柱的上励磁线圈的绕向及通过的电流方向使各铁芯柱的上端面都产生同名磁极如N极,放置在下面的下励磁线圈的绕向及通过的电流方向使之都产生与上励磁线圈相反的磁极如S极。同心圆周上相对的2个铁芯柱及上励磁线圈和下励磁线圈为一对,其铁芯柱的上励磁线圈和相对的那个铁芯柱的下励磁线圈串联为一线圈组,其铁芯柱的下励磁线圈和相对的那个铁芯柱的上励磁线圈串联为一线圈组,其余类推可组成4个、6个或8个线圈组,各线圈组分别和控制电路电相连,控制电路依次轮流为均匀分布在一个同心圆周上的各铁芯柱的线圈组供电即产生旋转磁场。本专利技术便携式电磁铁直接驱动磁力搅拌器,其中所述多极驱动电磁铁的铁芯柱材质为纯铁。本专利技术便携式电磁铁直接驱动磁力搅拌器,其中所述面板采用非磁性材料制成,材质为铝、铜、非磁性不锈钢、硬质工程塑料。本专利技术便携式电磁铁直接驱动磁力搅拌器,其中所述蓄电池组为锂离子充电电池、镍氢(N1-MH)充电电池、镍镉(N1-Cr)充电电池。本专利技术便携式电磁铁直接驱动磁力搅拌器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由于采用电磁铁产生旋转磁场直接驱动,减少了中间环节,转换效率得以提高,同时由于电磁铁可以通过调节电压、电流获得大于永久磁铁的磁场强度,所以搅拌力矩可以大大提高,适用性更强。由于没有电动机的机械运动,不仅消除了电动机运行时的噪声而且降低了故障率。同时采用蓄电池组供电,方便外出到现场分析使用。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便携式电磁铁直接驱动磁力搅拌器实施例的主视剖视图;图2是4个铁芯柱及励磁线圈均匀分布在同心圆周上俯视图;图3是6个铁芯柱及励磁线圈均匀分布在同心圆周上俯视图;图4是8个铁芯柱及励磁线圈均匀分布在同心圆周上俯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便携式电磁铁直接驱动磁力搅拌器的实施例。参照图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便携式电磁铁直接驱动磁力搅拌器,包括外壳1、面板2、多极驱动电磁铁3、其铁芯柱4绕有的上励磁线圈5和下励磁线圈6,还包括所述外壳I中的控制电路7及蓄电池组8 ;其特征在于通过多极驱动电磁铁3产生旋转磁场直接驱动容器内液体中搅拌子成圆周循环运动,多极驱动电磁铁3和控制电路7电相连,其铁芯柱4上端面紧贴面板2,下面安放在一块绝缘板上支承在外壳I的底面上,蓄电池组8和控制电路7电相连,在实验室时采用交流供电并且自动为蓄电池组8充电,外出到现场分析使用时自动转为蓄电池组8供电。参照图2、图3、图4,本专利技术便携式电磁铁直接驱动磁力搅拌器,其中所述多极驱动电磁铁3采用4个、6个或8个铁芯柱4均匀分布在一个同心圆周上;每个铁芯柱4绕有上励磁线圈5和下励磁线圈6各一个,上励磁线圈5和下励磁线圈6参数相同上下重叠放置,各铁芯柱4的上励磁线圈5的绕向及通过的电流方向使铁芯柱4的上端面都产生同名磁极如N极,放置在下面的下励磁线圈6的绕向及通过的电流方向使之都产生与上励磁线圈5相反的磁极如S极。以下以6个铁芯柱为例详细说明,6个铁芯柱4含上励磁线圈5和下励磁线圈6依次标示为A、B、C、D、E、F,同心圆周上相对的2个铁芯柱4及上励磁线圈5和下励磁线圈6为一对,6个铁芯柱4分成3对,即A、D为一对,B、E为一对,C、F为一对,A的上励磁线圈5和D的下励磁线圈6串联为一组称为A线圈组、D的上励磁线圈5和A的下励磁线圈6串联为一组称为D线圈组;B的上励磁线圈5和E的下励磁线圈6串联为一组称为B线圈组、E的上励磁线圈5和B的下励磁线圈6串联为一组称为E线圈组;C的上励磁线圈5和F的下励磁线圈6串联为一组称为C线圈组;F的上励磁线圈5和C的下励磁线圈6串联为一组称为F线圈组;A、B、C、D、E、F线圈组分别和控制电路7电相连,控制电路7依次轮流为均匀分布在一个同心圆周上的各铁芯柱4的线圈组供电,某一时刻A铁芯柱4的上励磁线圈5供电A铁芯柱4的上端面产生N极,与之串联的D铁芯柱4的下励磁线圈6使D铁芯柱的上端面产生异名磁极S极,下一时刻B铁芯柱4的上励磁线圈5供电B铁芯柱的上端面产生N极,与之串联的E铁芯柱4的下励磁线圈6使E铁芯柱4的上端面产生异名磁极S极;然后C铁芯柱4的上端面产生N极、同时F铁芯柱4的上端面产生异名磁极S极,接着D铁芯柱4的上端面产生N极、同时A铁芯柱4的上端面产生异名磁极S极,随之E铁芯柱4的上端面产生N极、同时B铁芯柱4的上端面产生异名磁极S极,最后F铁芯柱4的上端面产生N极、同时C铁芯柱4的上端面产生异名磁极S极,然后开始一个新的循环……,如此周而复始便产生了旋转磁场。本专利技术便携式电磁铁直接驱动磁力搅拌器,其中所述多极驱动电磁铁3的铁芯柱4材质为纯铁。本专利技术便携式电磁铁直接驱动磁力搅拌器,其中所述面板2采用非磁性材料制成,材质为铝、铜、非磁性不锈钢、硬质工程塑料。本专利技术便携式电磁铁直接驱动磁力搅拌器,其中所述蓄电池组8为锂离子充电电池、镍氢(N1-MH)充电电池、镍镉(N1-Cr)充电电池。本专利技术便携式电磁铁直接驱动磁力搅拌器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由于采用电磁铁产生旋转磁场直接驱动,减少了电能一机械能一旋转磁场的中间环节,转换效率得以提高,同时由于电磁铁可以通过调节电压、电流获得大于永久磁铁的磁场强度,所以搅拌力矩可以大大提高,适用性更强。由于没有电动机的机械运动,不仅消除了电动机运行时的噪声而且降低了故障率。 由于同时采用交流供电和直流供电,在实验室时采用交流供电并且自动为蓄电池组充电,外出到现场分析使用时自动转为蓄电池组供电,更加方便外出到现场分析使用。。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和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便携式电磁铁直接驱动磁力搅拌器,包括外壳(1)、面板(2)、多极驱动电磁铁(3)、其铁芯柱(4)绕有上励磁线圈(5)和下励磁线圈(6),还包括所述外壳(1)中的控制电路(7)及蓄电池组(8);其特征在于:通过多极驱动电磁铁(3)产生旋转磁场直接驱动容器内液体中搅拌子成圆周循环运动,多极驱动电磁铁(3)和控制电路(7)电相连,其铁芯柱(4)的上端面紧贴面板(2),下面安放在一块绝缘板上支承在外壳(1)的底面上,蓄电池组(8)和控制电路(7)电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电磁铁直接驱动磁力搅拌器,包括外壳(I)、面板(2)、多极驱动电磁铁(3)、其铁芯柱(4)绕有上励磁线圈(5)和下励磁线圈(6),还包括所述外壳(I)中的控制电路(7)及蓄电池组(8);其特征在于通过多极驱动电磁铁(3)产生旋转磁场直接驱动容器内液体中搅拌子成圆周循环运动,多极驱动电磁铁(3)和控制电路(7)电相连,其铁芯柱(4)的上端面紧贴面板(2),下面安放在一块绝缘板上支承在外壳(I)的底面上,蓄电池组(8)和控制电路(7)电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电磁铁直接驱动磁力搅拌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多极驱动电磁铁(3)采用4个、6个或8个铁芯柱(4)均匀分布在一个同心圆周上;每个铁芯柱(4)绕有上励磁线圈(5)和下励磁线圈(6)各一个,上励磁线圈(5)和下励磁线圈(6)参数相同上下重叠放置,各铁芯柱(4)的上励磁线圈(5)的绕向及通过的电流方向使各铁芯柱(4)的上端面都产生同名磁极如N极,放置在下面的下励磁线圈(6)的绕向及通过的电流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珊珊费韦平许广胜
申请(专利权)人:淮南联合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