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浆设备无残留进排浆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04317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9 05: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注浆设备无残留进排浆结构,涉及注浆设备的进排浆系统,具体涉及注浆设备的无残留进排浆结构。由进排浆管路一(1)、活塞(2)、进排浆管路二(3)、浆缸(4)、活塞杆(5)和液压缸(6)构成;进排浆管路一(1)和进排浆管路二(3)分别安装在筒形浆缸(4)的两端,活塞(2)安装在液压缸(6)的活塞杆(5)上,活塞(2)设置于浆缸(4)内,活塞(2)与浆缸(4)之间形成滑动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的注浆设备容易有浆液残留在浆缸内部的问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注浆设备的进排浆系统,具体涉及注浆设备的无残留进排浆结构。
技术介绍
传统的注浆设备的进排浆管路一般没有安装在浆缸的两个顶端,而是跟顶端有一定的间隙。这样,浆缸内的活塞就无法将进排浆管路与浆缸顶端间隙里的浆液挤压排出,容易有浆液残留在浆缸内部,并逐渐形成堆积增多,并且不拆卸设备的话,无法清洗干净,从而会造成活塞的行程受到阻碍和活塞密封圈过度摩擦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注浆设备无残留进排浆结构,本技术解决了现有的注浆设备容易有浆液残留在浆缸内部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注浆设备无残留进排浆结构,由进排衆管路一1、活塞2、进排衆管路二 3、衆缸4、活塞杆5和液压缸6构成;进排衆管路一I和进排浆管路二 3分别安装在筒形浆缸4的两端,活塞2安装在液压缸6的活塞杆5上,活塞2设置于浆缸4内,活塞2与浆缸4之间形成滑动配合。本技术的注浆设备无残留进排浆结构,工作时浆缸内的浆液被完全排出,不形成残留,也就不会长时间后形成堆积。活塞的行程不会受到影响,活塞的密封圈也不会过度磨损而过早损坏,从而使整台设备可靠性大大提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正面剖视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中符号说明进排浆管路一1、活塞2、进排浆管路二 3、浆缸4、活塞杆5、液压缸6。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注浆设备无残留进排浆结构,由进排浆管路一1、活塞2、进排浆管路二 3、浆缸4、活塞杆5和液压缸6构成;进排浆管路一 I和进排浆管路二 3分别安装在筒形衆缸4的两端,活塞2安装在液压缸6的活塞杆5上,活塞2设置于衆缸4内,活塞2与浆缸4之间形成滑动配合。设备运作时,液压缸推动活塞杆,从而使活塞往复运动,因为进排浆管路一和进排浆管路二分别安装在浆缸的两端,所以活塞可以一直推进到浆缸的两端部位,从而将浆液完全排出,不形成残留,也就不会长时间后形成堆积。活塞的行程不会受到影响,活塞的密封圈也不会过度磨损而过早损坏,从而使整台设备可靠性大大提高。最后应说明的是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注浆设备无残留进排浆结构,其特征在于,由进排浆管路一(1)、活塞(2)、进排浆管路二(3)、浆缸(4)、活塞杆(5)和液压缸(6)构成;进排浆管路一(1)和进排浆管路二(3)分别安装在筒形浆缸(4)的两端,活塞(2)安装在液压缸(6)的活塞杆(5)上,活塞(2)设置于浆缸(4)内,活塞(2)与浆缸(4)之间形成滑动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注浆设备无残留进排浆结构,其特征在于,由进排浆管路一(I)、活塞(2)、进排浆管路二(3)、浆缸(4)、活塞杆(5)和液压缸(6)构成;进排浆管路一(I)和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峰
申请(专利权)人:镇江煤安矿用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