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高峰专利>正文

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治疗用人工血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96563 阅读:2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9 00: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治疗用人工血管,该人工血管包括支架本体(11),支架本体(11)外包覆有内层人造血管膜(21),在支架本体(11)的近端部分内层人造血管膜(21)外还包覆有外层人造血管膜(31),其与内层人造血管膜(21)在人工血管的近端部分形成四周密闭的双层膜腔(35),在双层膜腔(35)区域的内层人造血管膜(21)上还可以分布有开孔(23),当此人工血管定位到病变部分时,支架打开同时开孔(23)开放,血液充盈进双层膜腔(35),在人工血管近端部分形成软垫样结构,可以与瘤颈近端带有血栓或钙化斑等不规则自体血管壁紧密结合,有效防止Ⅰ型内漏的发生。(*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治疗的人工血管。
技术介绍
主动脉血管病变或是损伤导致动脉壁扩张、部分或全层破裂继而发生瘤样形态称为主动脉瘤。治疗主动脉瘤有开放手术和腔内隔绝术两类。开放手术创伤大,手术期死亡率高,目前主要以主动脉腔内隔绝术为首选手术方式。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是将带有支架的人工血管从股动脉送入主动脉,人工血管跨过动脉瘤的近、远端,使血流从人工血管内通过,不再进入瘤体内,瘤腔被人工血管“隔绝”,从而达到修复目的。但如果仍有血液进入瘤腔,未被完全“隔绝”,动脉瘤壁仍然承受动脉血压继而可能发生破裂,这种情况被称为内漏。产生内漏的原因很多,尤其I型内漏起因比较复杂,但其根本原因是人工支架血管与自体血管贴壁性不好,导致支架血管与自体血管之间在端部位置产生缝隙而导致的内漏。目前针对此型内漏常见的处理方法有,选择合理直径的人工支架血管和适当球囊扩张以增加锚定区支架血管的支撑力,以及尽可能地增加人工血管与自体血管壁的接触面积以纠正内漏,但当主动脉有偏心性夹层、血栓或是血管壁上出现坚硬的钙化斑块,使主动脉管壁不规则时,人工支架血管经常无法与带有硬性血管斑块的血管壁贴合紧密,从而形成缝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治疗用人工血管,包括支架本体(11),所述支架本体(11)具有近端部分;包覆在支架本体(11)外的内层人造血管膜(21),所述内层人造血管膜(21)在支架本体(11)近端部分的边缘为内层膜近端边缘(22);支架本体(11)近端部分还包覆有外层人造血管膜(31),内、外层人造血管膜之间有连接处(33,34),与内层膜近端边缘(22)距离最近的连接处为近端连接处(33),与内层膜近端边缘(22)距离最远的连接处为远端连接处(34),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人造血管膜(31)包覆在内层人造血管膜(21)外,与内层人造血管膜(21)在支架本体(11)近端部分、近端连接处(33)与远端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治疗用人工血管,包括支架本体(11),所述支架本体(11)具有近端部分;包覆在支架本体(11)外的内层人造血管膜(21),所述内层人造血管膜(21)在支架本体(11)近端部分的边缘为内层膜近端边缘(22);支架本体(11)近端部分还包覆有外层人造血管膜(31),内、外层人造血管膜之间有连接处(33,34),与内层膜近端边缘(22) 距离最近的连接处为近端连接处(33),与内层膜近端边缘(22)距离最远的连接处为远端连接处(34),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人造血管膜(31)包覆在内层人造血管膜(21)外,与内层人造血管膜(21)在支架本体(11)近端部分、近端连接处(33)与远端连接处(34)之间形成密闭双层膜腔(3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治疗用人工血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人造血管膜(21)在双层膜腔(35 )区域部分有开孔(2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治疗用人工血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孔 (23)的孔径大小为0mm-10m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峰
申请(专利权)人:高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