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响应面分析法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594166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8 07: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医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响应面分析法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将复方中各组成成分作为输入试验变量,以适应症药效检测指标为输出响应变量,以定量方法研究中药配伍后对于疗效和靶点的变化规律,探寻各成分之间的相互比例和各自的浓度范围,结合药理实验的方法研究复方化学成分的疗效以及配伍规律,然后进行有效成分的组合,进一步研究复方化学成分的配伍,从而科学地阐明中药复方的作用原理及配伍规律,明确是否由于各个成分的协同作用而产生了药效。建立一种中药复方研究的新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药
,涉及。
技术介绍
中医治病用药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单方到复方的发展过程,中药复方已经成为中医治病用药最主要的形式之一。中药药理研究已从单味中药转向以复方为主的研究。对于经方、古方的研究,也已从单纯探讨其药效作用,开始向研究其作用机制、方剂组成、方剂配伍等多个方面发展,而研究中药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正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中药复方的特点是多成分、多作用和多靶点,因此要求整体、离体、细胞和分子水平各层次的研究全面发展。中药复方药效的物质基础是其化学成分的总和。单味药经配伍组成复方,可能产生化学成分的变化,各化学成分在适宜的浓度范围及相互比例下发挥作用。对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能够从本质上阐明其药效的物质基础、探索复方制剂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以及揭示中药方剂配伍的科学内涵,起到优化处方、改革剂型、建立科学制剂工艺的作用,从而有助于提高制剂质量、发现新的有效药物。以定量方法研究中药配伍前后各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探寻各成分之间的相互比例和各自的浓度范围,结合药理实验的方法研究复方化学成分的疗效以及配伍规律,然后进行有效成分的组合,进一步研究复方化学成分的配伍,从而科学地阐明中药复方的作用原理及配伍规律,明确是否由于各个成分的协同作用而产生了药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建立一种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将复方中各组成成分作为输入试验变量,以适应症药效检测指标为输出响应变量,以定量方法研究中药配伍后对于疗效和靶点的变化规律,探寻各成分之间的相互比例和各自的浓度范围,结合药理实验的方法研究复方化学成分的疗效以及配伍规律,然后进行有效成分的组合,进一步研究复方化学成分的配伍,从而科学地阐明中药复方的作用原理及配伍规律,明确是否由于各个成分的协同作用而产生了药效。建立一种中药复方研究的新方法。具体实施方法,以Design_Expert7. O为数据分析软件以及治疗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复方Y作为例子举例说明如下 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全球每年大约有2000万人死于急性心血管事件,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中老年人群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重要病理基础,其发生发展贯穿冠心病病人整个病理过程。近年来,由于监控和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己对本病有一定的预防意识,但己患病或其他因素(如遗传、女性绝经等)造成的动脉粥样硬化病人仍普遍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以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脂质在粥样硬化斑块沉积为特征的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AS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关于AS形成有三大学说,S卩脂质学说、炎症学说和感染学说,但仍没有完全阐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因而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缺乏有效的措施。脂质与冠心病的关系已被证实,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脂质源于血浆脂蛋白的浸润,主要为胆固醇(TC)、胆固醇脂(CE),其次为甘油三醋(TG)、磷脂和载脂蛋白。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随血浆胆固醇水平的升高呈线性加重,血浆胆固醇的浓度与冠心病死亡率呈正相关关系。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及由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LDL-C在不同水平通过各种典型的和不典型的机制起作用。研究表明,LDL-C及氧化型LDL-C(Ox-LDL)的水平升高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关键步骤,循环中的ox-LDL独立于其它因素与无症状的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相关。动脉粥样硬化中ox-LDL是导致内皮损伤的主要原因,它不仅损伤内皮细胞的形态及结构,而且可降低内皮细胞的抗凝纤溶活性,损害内皮依赖的舒张功能。而低HDL-c水平也是As的风险因子之一,许多资料表明,HDL-C浓度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负相关,HDL-C浓度升高具有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作用。另外,HDL-C可通过抑制LDL-C的氧化,参与ox-LDL的逆向转运,降低氧化型LDL-C引起的损伤;抑制单核细胞粘附和迁移到血管内膜,刺激内皮细胞修复和增殖抑制生长因子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大量干预实验证明升高HDL-C浓度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方法因此,降低LDL-C和升高HDL-C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以至心脑血管病的重要目标。炎症假说认为AS是不断发展的血管壁慢性炎症,是对血管壁损害的反应和修复过程。最初引起炎症反应的损伤或失衡还不清楚。可能的原因包括ox-LDL、机械损伤、免疫损伤、高半肤氨酸和病毒,其过程是勃附分子表达增加引起对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勃附增加;通透性增加;表达一些活性分子如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等。其结果是吸引单核细胞和T细胞进入内皮,在此处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吞噬清除ox-LDL,当吞噬的ox-LDL不能即使运送出内膜时,就 积累在巨噬细胞内致使泡沫细胞形成。当这种刺激因素持续存在时,这些炎症反应会刺激平滑肌细胞进入内膜,进入内膜的平滑肌细胞从收缩型转为分泌型,分泌胶原和其它活性分子。致使损伤部位增厚,血管重塑。当刺激持续存在时,进入损伤部位的单核细胞、T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进一步增多,分泌的成分更加复杂,斑块体积增大,向管腔突出影响血流。大的不稳定的斑块可出血、坏死、脱落,引发急性心血管事件。在众多反应炎症的指标中,C反应蛋白(C即)被越来越多地证实与AS的短期、长期预后都密切相关。wallen等发现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中粘附分子sICAM-1 (intercellular adhesionmolceules,sICAM-1)和 sVCAM-1 (vascular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sVCAM-1) 7jC平的升高程度与心源性死亡或心肌梗死发生率成正相关。这为粘附分子参与评估AS患者的预后提供了依据。一般认为,脂质丰富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处急性血栓形成是稳定的或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向急性梗死、缺血性卒中或周围动脉栓塞转化的促发事件。与动脉血栓形成相关的纤溶系统的功能状态和疾病的危险性有重要联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抗凝系统,由4种主要部分组成纤溶酶原、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它对保持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维持血液的流动状态和组织修复起着重要作用。纤溶系统的抑制可在两个水平上进行一是在纤溶酶水平,主要是&2-抗纤溶酶(a2_AP);另一个是在纤溶酶原激活物水平,即受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调节。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为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l(PA1-l)。纤溶酶原激活物(PA)包括两种类型,组织型价(t-PA)和尿激酶型(u-PA)。目前研究表明,PA1-1致As的主要机制为促进细胞外基质积聚及血栓形成,调节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够结合纤维蛋白而不失去中和t-PA的能力,由此导致血栓的形成。U-PA是调节细胞外蛋白溶解的关键物质,与其细胞受体结合后可以将蛋白酶解限制在细胞周围特定的部位,在粥样斑块的肩部发现有大量u-PA及其受体的聚集,因此极易造成斑块的破裂乃至血栓形成。所以,它们之间的生理平衡对调节血流通畅,防止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响应面分析法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复方中各组成成分作为输入试验变量,以适应症药效检测指标为输出响应变量,从而客观有效的反应各组分与适应症之间的量效关系,确定复方最佳配比以及作用靶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响应面分析法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复方中各组成成分作为输入试验变量,以适应症药效检测指标为输出响应变量,从而客观有效的反应各组分与适应症之间的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粱大连张世亮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医药工业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