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复合式隔振装置的结构传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被隔离机械设备的参数确定所需的复合式隔振装置;S2:将被隔离机械设备竖直放于复合式隔振装置上;S3:调节复合式隔振装置的中间配重块质量;S4:调节复合式隔振装置的固有频率,使其低于被隔离机械设备工作产生的结构振动传声频率;S5:固定被隔离机械设备。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复合式隔振系统来控制高频结构噪声的传播,在被隔离机械设备和承载基础之间在设置隔振装置,通过上下两层隔振器、阻尼器及中间配重块的性能参数匹配,通过中间质量块的能量吸收和弹簧、橡胶隔振器的有效隔离,降低结构噪声的能量传递,高效隔离机械振动设备的结构传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振动控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复合式隔振装置的结构传声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配电房噪声主要是变压器运行时产生的电磁噪声和机械噪声。电磁噪声主要是由硅钢片的磁致伸缩和绕组中的电磁力引起,机械噪声则是设备振动、冷却风扇运转引起。小区配电房内所用变压器大多为干式变压器,国内外研究成果表明,干式配电变压器噪声最主要是由铁心磁致伸缩引起的。由于磁致伸缩的变化周期恰恰是电源频率(我国电源基频是50Hz)的半个周期,所以磁致伸缩引起的变压器本体的振动,是以两倍的电源频率为其基频的,故配电变压器铁心振动的频谱范围通常在100 500Hz之间。一般认为,振动频率小于6 Hz为低频振动,6 IOOHz为中频振动,大于IOOHz为高频振动。变压器振动向外传递的频率主要为100Hz,及以IOOHz的倍频,这些均属于高频振动。目前在户内变电站或配电房结构传声治理方法方面,有下面两种技术措施 (I)采用吸声、隔声措施一方面,如果采用这种措施,对于空气传声的控制效果较好,而对于结构传声的控制效果往往较差,而且这些传统吸声、隔声材料对吸隔声的噪声频率范围有局限性;另一方面,在户内变电站或配电房室内米用传统的吸声、隔声处理,可能会导致通风换热质量降低,运行变压器温度上升,加快变压器绝缘材料老化,影响其使用寿命。(2)简单隔振系统。目前针对已有部分施工单位在变压器结构传声控制时加装简单的隔振系统,类似的几个减振弹簧,几个减震垫,或者其组合体,在安装与调节时没有进行合理优化,对变压器所产生的高频振动不甚理想。抑制结构噪音使之不向外传播的最好方式是用隔振座。在古典的隔振理论中认为隔振对高频效果比较好,主要是在低频时隔振效率低,认为隔振的难点在于低频范围。近年来,随着隔振座设计制造技术的不断改进,隔振座的自然频率可以做得比较低(目前在国内,额定载荷下隔振座的自振频率已低到3 5 Hz,从而解决了低频范围不隔振的问题,反而使得高频隔振问题突显出来。大量研究指出,现有简单隔振装置仅对低频域隔离十分有效,而对于100 Hz以上的高频振动干扰,隔振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急需一种能够有效控制振动装置产生的高频结构噪声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变电站和配电房内的变压器、电抗器、电容器等结构噪声传播治理、振动控制领域中。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控制振动装置产生的高频结构噪声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变电站和配电房内的变压器、电抗器、电容器等结构噪声传播治理、振动控制领域中。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被隔离机械设备的参数确定所需的复合式隔振装置; S2:将被隔离机械设备竖直放于复合式隔振装置上; S3:调节复合式隔振装置的中间配重块质量; S4:调节复合式隔振装置的固有频率,使其低于被隔离机械设备工作产生的结构振动传声频率; S5:固定被隔离机械设备。进一步,所述步骤SI中复合式隔振装置的安装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511:在承载基础面上安装底层构造橡胶及底座面板; 512:将橡胶隔振器安装在底座面板上; 513:将中间质量块安装在橡胶隔振器上; 514:将弹簧隔振器和阻尼器安装在中间质量块上; 515:将支座面板及顶层构造橡胶安装在弹簧隔振器上; 516:将被隔离的机械设备安装在顶层构造橡胶上。进一步,所述步骤S2中按照被隔离机械设备和复合式隔振装置的重心重合的方式进行安装。进一步,所述SI中被隔离机械设备的参数确定包括以下步骤 517:根据被隔离的机械设备的底面尺寸确定与其接触的隔振系统的底座面板的尺寸大小;518:根据被隔离的机械设备的质量确定隔振系统的中间配重块质量及其分布方式。进一步,所述复合式隔振装置安装在水平承载面上。进一步,所述步骤S4中还包括以下步骤541:调节复合式隔振装置的弹簧隔振器、阻尼器和橡胶隔振器的刚度参数和阻尼参数; 542:确定复合式隔振装置个数。进一步,所述被隔离机械设备采用柔性联接方式与桥架、电缆和管道连接。进一步,所述弹簧隔振器的安装位置与橡胶隔振器的安装位置正对。进一步,所述中间质量块上方布置弹簧隔振器,所述中间质量块下方布置橡胶隔振器。进一步,所述中间质量块安装在弹簧隔振器和橡胶隔振器之间,所述弹簧隔振器和橡胶隔振器均匀分布于中间质量块四周。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采用复合式隔振系统来控制高频结构噪声的传播,在被隔离机械设备和承载基础之间在设置隔振装置,该隔振装置为复合式隔振装置,这种隔振装置比起简单的隔振系统来,在高频范围内的隔振效率更高。通过上下两层隔振器、阻尼器及中间配重块的性能参数匹配,降低结构噪声的能量传递,高效隔离机械振动设备的结构传声。附图说明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 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流程 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复合式隔振装置示意 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固有频率试验结果; 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定频50Hz减振效果 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定频IOOHz减振效果 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定频150Hz减振效果 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定频200Hz减振效果 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定频250Hz减振效果 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定频300Hz减振效果 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定频350Hz减振效果 图11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定频400Hz减振效果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是为了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复合式隔振装置示意图,其中复合式隔振装置包括顶层构造橡胶8、支座面板1、弹簧隔振器2、阻尼器3、中间质量块4、橡胶隔振器5、底座面板6、底层构造橡胶7 ;所述橡胶隔振器5安装在底座面板6上,所述中间质量块4安装在橡胶隔振器5上;所述弹簧隔振器2和阻尼器3安装在中间质量块4上;所述支座面板I安装在弹簧隔振器2上;在支座面板I的上端和底座面板6的下端分别铺设顶层构造橡胶8和底层构造橡胶7。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被隔离机械设备的参数确定所需的复合式隔振装置;所述复合式隔振装置安装在水平承载面上。所述步骤SI中复合式隔振装置的安装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511:在承载基础面上安装底层构造橡胶及底座面板; 512:将橡胶隔振器安装在底座面板上; 513:将中间质量块安装在橡胶隔振器上; 514:将弹簧隔振器和阻尼器安装在中间质量块上; 515:将支座面板及顶层构造橡胶安装在弹簧隔振器上; 516:将被隔离的机械设备安装在顶层构造橡胶上。所述步骤S2中按照被隔离机械设备和复合式隔振装置的重心重合的方式进行安装。所述第一层隔振器的安装位置与第二层隔振器的安装位置正对。所述中间质量块上方布置弹簧隔振器,所述中间质量块下方布置橡胶隔振器。所述中间配重块安装在弹簧隔振器和橡胶隔振器之间,所述弹簧隔振器和橡胶隔振器均匀分布于中间质量块四周。所述SI中被隔离机械设备的参数确定包括以下步骤 517:根据被隔离的机械设备的底面尺寸确定与其接触的隔振系统的底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基于复合式隔振装置的结构传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被隔离机械设备的参数确定所需的复合式隔振装置;S2:?将被隔离机械设备竖直放于复合式隔振装置上;S3:?调节复合式隔振装置的中间配重块质量;S4:?调节复合式隔振装置的固有频率,使其低于被隔离机械设备工作产生的结构振动传声频率;S5:?固定被隔离机械设备。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复合式隔振装置的结构传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被隔离机械设备的参数确定所需的复合式隔振装置;S2:将被隔离机械设备竖直放于复合式隔振装置上;S3:调节复合式隔振装置的中间配重块质量;S4:调节复合式隔振装置的固有频率,使其低于被隔离机械设备工作产生的结构振动传声频率;S5:固定被隔离机械设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复合式隔振装置的结构传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I中复合式隔振装置的安装具体包括以下步骤511:在承载基础面上安装底层构造橡胶及底座面板;512:将橡胶隔振器安装在底座面板上;513:将中间质量块安装在橡胶隔振器上;514:将弹簧隔振器和阻尼器安装在中间质量块上;515:将支座面板及顶层构造橡胶安装在弹簧隔振器上;516:将被隔离的机械设备安装在顶层构造橡胶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复合式隔振装置的结构传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2中按照被隔离机械设备和复合式隔振装置的重心重合的方式进行安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复合式隔振装置的结构传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SI中被隔离机械设备的参数确定包括以下步骤S17:根据被隔离的机械设备的底面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禄文,高芳清,范晨光,孙春平,张松涵,邹岸新,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西南交通大学,国家电网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