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力缓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91826 阅读:3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8 05: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力缓速器,包括液力缓速器壳体、储油箱、定子、转子和换热器,储油箱、定子和转子均设置在液力缓速器壳体内,换热器固定安装在液力缓速器壳体外;在定子上、且沿定子圆周设有进油孔a和出油孔;在第二进油道内设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包括活塞、弹簧、活塞导向孔和泄油槽,活塞的一端压在换热器壳体的端部、且挡在进油口上,活塞另一端伸入活塞导向孔内、且与活塞导向孔滑动配合,弹簧套设在活塞上、且其一端压在活塞上,弹簧另一端压在液力缓速器壳体上,活塞导向孔通过泄油槽与出油口相通;在活塞压缩活塞导向孔内的油液时,油液由泄油槽排出,不会对活塞产生反作用力而阻止活塞运动,提高缓速器的进油速度,提高缓速器的响应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辅助制动
,具体涉及一种制动性能好的液力缓速器
技术介绍
汽车制动系是汽车安全行驶中最重要的系统之一。随着发动机技术发展和道路条件的改善,汽车的行驶速度和单次运行距离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行驶动能大幅度的提高,从而使得传统的摩擦片式制动装置越来越不能适应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需要。由于频繁或长时间地使用行车制动器,出现摩擦片过热的制动效能热衰退现象,严重时导致制动失效,威胁到行车安全,车辆也因为频繁更换制动蹄片和轮胎导致运输成本的增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运而生的各种车辆辅助制动系统得以迅速发展,液力缓速器就是其中一种。传统的液力缓速器包括换热器、转子、定子和液力缓速器壳体,液力缓速器壳体上具有储油箱和工作腔,转子是和汽车传动系统固定在一起,汽车在运动时,转子也会转动。液力缓速器工作时,压缩空气进入储油箱,将储油箱内的油压进液力缓速器定子和转子之间,液力缓速器开始工作,转子带动油液绕轴线旋转;同时,油液沿转子叶片方向运动,甩向定子,定子叶片对油液产生反作用,油液流出定子再转回来冲击转子,这样就形成对转子的阻力矩,阻碍转子的转动,从而实现对车辆的减速作用。换热器的出油管道与液力缓速器的进油管道相通,为防止液力缓速器进油管内的油液流向换热器的出油管,在换热器出油管道内安装有单向阀,在不工作时和刚开始工作的瞬间,单向阀的密封面挡住进油口。单向阀由活塞、弹簧、挡圈和活塞导向孔组成,挡圈顶住换热器的端部,活塞的活塞杆与活塞导向孔滑动配合,弹簧顶住活塞,为活塞提供弹簧力。由于活塞导向孔内充满油液,活塞工作时会压缩导向孔内油液,油液在被压缩时会给活塞反作用力,使活塞滑动缓慢,影响缓速器供油,因此会影响液力缓速器的制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液力缓速器,其响应时间短,制动性能好,对变速箱和后桥的损坏小。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液力缓速器,包括液力缓速器壳体、储油箱、定子、转子和换热器,储油箱、定子和转子均设置在液力缓速器壳体内,换热器固定安装在液力缓速器壳体外;在定子上、且沿定子圆周设有进油孔a和出油孔,进油孔a通过第一进油道与油箱出油口相通,定子出油孔通过出油道与换热器进油口相通,换热器出油口通过第二进油道与第一进油道相通。在定子左侧、且位于定子最下方的进油孔a的最低位置到定子中心的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40° 80° ,在定子右侧、且位于定子最下方的进油孔a的最低位置到定子中心的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40° 80° ; 在第二进油道内设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包括活塞、弹簧、活塞导向孔和泄油槽,单向阀的一端设有进油口,另一端设有出油口,活塞的一端压在换热器壳体的端部、且挡在进油口上,活塞另一端伸入活塞导向孔内、且与活塞导向孔滑动配合,弹簧套设在活塞上、且其一端压在活塞上,弹簧另一端压在液力缓速器壳体上,活塞导向孔通过泄油槽与出油口相通。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设置泄油槽,使泄油槽的一端与活塞导向孔相通,另一端与单向阀出油口(即液力缓速器进油口)相通,在活塞压缩活塞导向孔内的油液时,油液由泄油槽排出,不会对活塞产生很大反作用力而阻止活塞运动,提高缓速器的进油速度,提高缓速器的响应时间。2、本专利技术在叶轮左侧、且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40° 80°范围内,在叶轮右侧、且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40° 10°范围内均不设置进油口,避免了车辆在上下坡、或者在颠簸的路面上行驶时,储油箱的油面与定子的进油孔a接触而进入涡旋腔,从而避免车辆非人为控制的产生制动力的缺点。3、在换热器的进水区与出水区均设有导流块,降低了水流的反向阻力,增大了水流速度,提高了热交换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 图2为图1纵向剖视 图3为单向阀结构示意 图4为图3沿A-A剖视 图5为定子结构不意 图6为图5沿A-A的局部剖视 图7为转子结构示意 图8为图7沿B-B的局部剖视 图9为S封片结构不意 图10为密封片安装结构示意 图11为换热器结构示意 图12为安装支架结构示意图。其中,I为液力缓速器壳体,11为液力缓速器右壳体,12为液力缓速器左壳体,2为储油箱,3为定子,31为定子叶轮,32为定子叶片,33为进油孔a,34为排气孔,4为转子,41为转子叶轮,42为转子叶片,5为花键轴,51为法兰,6为换热器,61为换热器壳体,62为进水区,63为出水区,64为热交换区,65为换热芯子,66为导流块a,67为导流块b,7为安装支架,71为固定盘,72为第一支耳,73为第二支耳,74为安装孔,711为外固定盘,712为内固定盘,713为连接板,8为密封片,81为轴孔,82为进油孔b,83为螺栓安装孔,841为第一道起筋,842为第二道起筋,843为第三道起筋,91为活塞,92为弹簧,93为挡圈,94为密封圈,95为活塞导向孔,96为泄油槽。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参见图1和图2 :液力缓速器包括液力缓速器壳体1、储油箱2、定子3、转子4和换热器6,定子3和转子4安装在工作腔内,储油箱2和工作腔设置在液力缓速器壳体I内,换热器6固定安装在壳体外。定子3通过螺栓与液力缓速器壳体I连接,转子4通过螺栓安装在花键轴5上、且可随花键轴5转动。在定子3上、且沿定子3圆周方向设有进油孔a33和出油孔,定子3的进油孔a33通过第一进油道与储油箱2连通,定子3的出油孔通过出油道与换热器6上的进油口连通,换热器6的出油口通过第二进油道与第一进油道连通。参见图3和图4 :在第二进油道内设有单向阀,该单向阀安装在换热器6出油口处。单向阀包括活塞91和弹簧92,单向阀的左端为进油口,右端为出油口,单向阀的进油口为换热器的出油口,单向阀的出油口为液力缓速器的进油口。活塞91的左端压在换热器壳体61的端部,活塞挡着进油口,活塞91的左端可直接压在换热器壳体61的端部,也可以通过挡圈93压在换热器壳体63的端部。在换热器壳体与液力缓速器壳体I之间设有密封圈94,用以密封换热器壳体61和液力缓速器壳体I之间的缝隙。液力缓速器壳体I内壁开设有活塞导向孔95,活塞91的右端伸入活塞导向孔内,且与活塞导向孔95滑动配合。在液力缓速器壳体I的内壁、且位于活塞导向孔95的外周还开设有用于安装弹簧92的环形槽,弹簧92套设在活塞上,弹簧92的一端压在活塞上,弹簧92的另一端压在环形槽底部,对活塞施加压紧力。活塞导向孔96的下方设有泄油槽96,活塞导向孔95通过泄油槽96与单向阀的出油口相通。泄油槽96也可以设置在活塞上,或者设置在液力缓速器壳体I上。参见图5和图6 :定子3包括定子叶轮31以及安装在定子叶轮31上的定子叶片32,沿定子叶轮31圆周方向开设有凹槽,该凹槽的横截面为半圆形。定子叶片32倾斜设置在凹槽内,定子叶片32与定子叶轮31底部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a,43° ^ a ^ 47°。定子3的进油孔a33设置在定子叶片32上,该定子3的进油孔a33通过第一进油道与油箱2连通;在定子叶 片32上设有排气孔,该排气孔与进油孔a33设置在不同的定子叶片32上;定子3的出油孔设置在半圆形凹槽上、且靠近凹槽的外缘,该出油孔通过出油道与换热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液力缓速器,包括液力缓速器壳体(1)、储油箱(2)、定子(3)、转子(4)和换热器(6),储油箱(2)、定子(3)和转子(4)均设置在液力缓速器壳体(1)内,换热器(6)固定安装在液力缓速器壳体(1)外;在定子(3)上、且沿定子(3)圆周设有进油孔a(33)和出油孔,进油孔a(33)通过第一进油道与油箱(2)出油口相通,定子(3)出油孔通过出油道与换热器(6)进油口相通,换热器(6)出油口通过第二进油道与第一进油道相通;其特征在于,在定子(3)左侧、且位于定子(3)最下方的进油孔a(33)的最低位置到定子(3)中心的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40°~80°,在定子(3)右侧、且位于定子(3)最下方的进油孔a(33)的最低位置到定子(3)中心的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40°~80°;在第二进油道内设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包括活塞(91)、弹簧(92)、活塞导向孔(95)和泄油槽(96),单向阀的一端设有进油口,另一端设有出油口,活塞(91)的一端压在换热器壳体(61)的端部、且挡在进油口上,活塞(91)另一端伸入活塞导向孔(95)内、且与活塞导向孔(95)滑动配合,弹簧(92)套设在活塞上、且其一端压在活塞上,弹簧(92)另一端压在液力缓速器壳体(1)上,活塞导向孔(95)通过泄油槽(96)与出油口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1.液力缓速器,包括液力缓速器壳体(I)、储油箱(2)、定子(3)、转子(4)和换热器(6),储油箱(2)、定子(3)和转子(4)均设置在液力缓速器壳体(I)内,换热器(6)固定安装在液力缓速器壳体(I)外;在定子(3)上、且沿定子(3)圆周设有进油孔a (33)和出油孔, 进油孔a (33)通过第一进油道与油箱(2)出油口相通,定子(3)出油孔通过出油道与换热器(6)进油口相通,换热器(6)出油口通过第二进油道与第一进油道相通;其特征在于,在定子(3)左侧、且位于定子(3)最下方的进油孔a (33)的最低位置到定子(3)中心的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40° 80° ,在定子(3)右侧、且位于定子(3)最下方的进油孔 a (33)的最低位置到定子(3)中心的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40° 80° ;在第二进油道内设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包括活塞(91)、弹簧(92)、活塞导向孔(95) 和泄油槽(96),单向阀的一端设有进油口,另一端设有出油口,活塞(91)的一端压在换热器壳体(61)的端部、且挡在进油口上,活塞(91)另一端伸入活塞导向孔(95)内、且与活塞导向孔(95)滑动配合,弹簧(92)套设在活塞上、且其一端压在活塞上,弹簧(92)另一端压在液力缓速器壳体(I)上,活塞导向孔(95)通过泄油槽(96)与出油口相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力缓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壳体(61)内包括设有进水口的进水区(62)、设有出水口的出水区(63)以及位于进水区(62)与出水区(63)之间的热交换区(64),该热交换区(64)的一端与进水区(62)相通,另一端与出水区(63)相通, 与进水区(62)的进水口正对的拐角处设有导流块a (66);导流块a (66)的一端与正对进水口的换热器壳体壁连接,导流块a (66)的另一端与正对热交换区(64)的换热器壳体壁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力缓速器,其特征在于,导流块a(66)的导流面与换热器壳体之间的夹角为10° 10°。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力缓速器,其特征在于,与出水区(63)的出水口正对的拐角处设有导流块b (6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韦健全徐显营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杰里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