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砌体结构外套避难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591293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8 04: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既有砌体结构外套避难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属于抗震加固技术领域,包括数个避难仓单元,数个避难仓单元并排连接分别设置于既有砌体结构南、北向,从而构成南、北向两个外套避难仓;每个避难仓单元为由8根型钢梁和4根型钢柱构成的六面体空间结构,其六个面内均采用钢斜撑对拉,上、下表面安装有钢板;型钢柱、外墙和内横墙通过螺栓连接;南、北向两个外套避难仓通过屋顶下方的钢拉杆对拉。当地震来临时,既有砌体结构和新增外套避难仓共同抵抗地震波的侵袭,保证外套避难仓内有较大的活动空间,使“躲”在外套避难仓内的人们不致于被砌体碎块压死,延缓人们的救援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既有结构加固改造方法,特别是一种,属于抗震加固

技术介绍
目前既有建筑逃生方法非常多,这些方法大多以“逃”为主,这些方法对火灾或许能起一些作用,但对地震来说,由于地震来临的不确定性,可能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很大。我国老旧住宅以砌体砖混结构居多,由于砌体结构建造成本较低,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建造了大量的砌体结构,由于砌体结构材料的脆性性质,其抗剪、抗拉和抗弯强度比较低,导致砌体房屋的抗震能力较差。在国内外历次强烈地震中,砌体结构破坏是相当严重的,可以说是毁灭性的整体垮塌。由于地震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地震波的大小和方向不确定、地震时间不确定、反应速度不确定等因素,使人“逃”的时间几乎没有。因此,对于现有的未经抗震处理的砌体结构采取实质、有效的抗震难仓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其结合目前老旧住宅外套加固改造工程,将老旧住宅砌体结构新增加的外套部分设置为安全的刚体空间,整栋楼上下贯通,形成安全的外套避难仓。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既有砌体结构外套避难仓结构,包括数个避难仓单元,数个避难仓单元并排连接分别设置于既有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既有砌体结构外套避难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数个避难仓单元,数个避难仓单元并排连接分别设置于既有砌体结构南、北向,从而构成南、北向两个外套避难仓;每个避难仓单元为由8根型钢梁和4根型钢柱构成的六面体空间结构,所述避难仓单元六个面内均采用钢斜撑(8)对拉,避难仓单元上、下表面分别安装有钢板(15);所述型钢梁包括新加纵向钢梁(1)、新加横向钢梁(2),所述型钢柱包括新加外型钢柱(3)、新加内型钢柱(4);所述新加内型钢柱(4)贴紧在既有砌体结构外墙(5)外,并通过螺栓(10)将外墙(5)、外墙(5)间的内横墙(16)以及新加内型钢柱(4)连接在一起,而远离既有砌体结构外墙(5)一侧的型钢柱为新加...

【技术特征摘要】
1.既有砌体结构外套避难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数个避难仓单元,数个避难仓单元并排连接分别设置于既有砌体结构南、北向,从而构成南、北向两个外套避难仓;每个避难仓单元为由8根型钢梁和4根型钢柱构成的六面体空间结构,所述避难仓单元六个面内均采用钢斜撑(8)对拉,避难仓单元上、下表面分别安装有钢板(15);所述型钢梁包括新加纵向钢梁(I)、新加横向钢梁(2),所述型钢柱包括新加外型钢柱(3)、新加内型钢柱(4);所述新加内型钢柱(4)贴紧在既有砌体结构外墙(5)外,并通过螺栓(10)将外墙(5)、外墙(5)间的内横墙(16)以及新加内型钢柱(4)连接在一起,而远离既有砌体结构外墙(5) — 侧的型钢柱为新加外型钢柱(3);其中,与外墙(5)平行的型钢梁为新加纵向钢梁(1),而与外墙(5)垂直的型钢梁为新加横向钢梁(2),新加纵向钢梁(I)、新加横向钢梁(2)、新加外型钢柱(3)、新加内型钢柱(4)相互连接,共同构成一六面体空间结构;南、北向两个外套避难仓通过钢拉杆(6)对拉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既有砌体结构外套避难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拉杆(6) 设置于既有砌体结构屋顶(7)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既有砌体结构外套避难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10) 长度不小于1000mm,螺栓(10)纵向间距为100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既有砌体结构外套避难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难仓单元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有鞠树森谢建明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筑福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