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前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87613 阅读:2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8 01:14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体前部结构,该车体前部结构增加车体前部的框架和前纵梁之间的接合强度,并且该车体前部结构的组装作业性良好。在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在纵梁(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壁面(14)设置有向上方或向下方延伸的第一凸缘(14a)。在纵梁(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壁面(14)的在竖直方向上与第一凸缘(14a)相反的一侧的位置,第二凸缘(31a)从上侧支柱(8)或下侧支柱(9)延伸。第一凸缘(14a)装配到上侧支柱(8)或下侧支柱(9),并且第二凸缘(31a)装配到纵梁(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壁面(1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体前部结构,并且尤其涉及前纵梁和上下侧支柱之间的接合结构。
技术介绍
传统上,在汽车的车体前部设置有左右一对前纵梁。在每个前纵梁中,支撑诸如散热器等车辆部件的上梁和下梁经由诸如支柱等构件相连。专利文献I公开一种利用挡板框架(apron frame)支撑上梁的结构。根据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该结构,在前围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设置有延伸到车辆前侧的一对挡板框架。每个挡板框架的前端部连接到前纵梁。在此情况下,支撑车辆部件的上梁被装配为跨该对挡板框架。专利文献2公开一种不同的支撑上梁的结构。根据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该结构,由上梁、下梁和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侧支柱形成矩形框架。_5] 现有技术文献_6] 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JP2OlO-235Ol2A专利文献2 JP2OlO-H96OlA
技术实现思路
_9]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根据上述专利文献I中描述的配置,因为挡板框架在前纵梁上方的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所以诸如灯等部件的设置受到限制。还存在车辆前部的重量增加了挡板框架的重量的量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专利文献2提出了不使用挡板框架的配置。根据专利文献2中提出的该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体前部结构,包括:截面为矩形的纵梁,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上侧支柱,其设置在所述纵梁的上侧;以及下侧支柱,其设置在所述纵梁的下侧,所述纵梁具有在竖直方向上相互面对的上面和下面以及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相互面对的侧壁面,所述上侧支柱装配到所述纵梁的所述上面并且所述下侧支柱装配到所述纵梁的所述下面,其中:在所述纵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壁面中的一个侧壁面设置有向上方或向下方延伸的第一凸缘;在所述纵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所述一个侧壁面的在竖直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凸缘相反的一侧的位置,第二凸缘从所述上侧支柱或所述下侧支柱延伸;并且所述第一凸缘装配到所述上侧支柱或所述下侧支柱,并且所述第二凸缘装配到所述纵...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0.11 JP 2011-2238991.一种车体前部结构,包括截面为矩形的纵梁,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上侧支柱,其设置在所述纵梁的上侧;以及下侧支柱,其设置在所述纵梁的下侧,所述纵梁具有在竖直方向上相互面对的上面和下面以及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相互面对的侧壁面,所述上侧支柱装配到所述纵梁的所述上面并且所述下侧支柱装配到所述纵梁的所述下面,其中 在所述纵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壁面中的一个侧壁面设置有向上方或向下方延伸的第一凸缘; 在所述纵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所述一个侧壁面的在竖直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凸缘相反的一侧的位置,第二凸缘从所述上侧支柱或所述下侧支柱延伸;并且 所述第一凸缘装配到所述上侧支柱或所述下侧支柱,并且所述第二凸缘装配到所述纵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所述一个侧壁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望月晋荣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