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污薄膜及其制造方法与使用它的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587282 阅读:2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8 00:52
一种抗污薄膜及其制造方法与使用它的电子装置。抗污薄膜包括基材、第一抗污材料及第二抗污材料。基材具有多个第一区域及多个第二区域。各个第一区域的宽度为50~5000微米(μm),各个第二区域的宽度为50~5000微米(μm)。第一抗污材料设置于该第一区域。液滴于第一抗污材料上形成第一接触角。第二抗污材料设置于该第二区域。液滴于第二抗污材料上形成第二接触角。第一接触角与第二接触角之差为5~30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薄膜及其制造方法与使用它的显示装置,且特别是涉及一种抗污薄膜及其制造方法与使用它的电子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技术的发展,各式产品不断推陈出新。面对众多的产品,消费者不仅重视产品的功能,也相当重视产品的外观的维持。水滴或油滴所形成的脏污,很快就会破坏产品新颖的外观。所以保护袋或保护膜等配件也成为热销的项目之一。然而,保护袋只能消极的把产品与外界作隔离。在使用者操作该产品的过程中,难免需要从保护袋中拿出该产品,而使该产品仍然有受到脏污的可能性。此外,保护膜本身也容易受到脏污,使用者只能在保护膜脏污后消极的更换新的保护膜,而无法真正降低脏污的情况。尤其是显示产品或触控产品,其显示面或触控面脏污时,将立即严重影响显示质量或触控效果。不论是保护膜或保护袋,对于上述产品来说,均不是方便的抗污方式。 因此,研究人员目前均致力于研究一种可以直接降低脏污残留的薄膜,以达到良好的抗污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抗污薄膜及其制造方法与使用它的电子装置,其利用两种以上抗污材料交错式设置,使得抗污薄膜不仅让液滴不容易残留,更使液滴因接触角的差异而被推挤到某一区域上,进而凝结成较大的液滴。较大的液滴容易滑落或被擦拭,以达到良好的抗污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出一种抗污薄膜。抗污薄膜包括基材、第一抗污材料及第二抗污材料。基材具有多个第一区域及多个第二区域。各个第一区域的宽度为50 5000微米(μ m),各个第二区域的宽度为50 5000微米(μ m)。第一抗污材料设置于该第一区域。液滴于第一抗污材料上形成第一接触角。第二抗污材料设置于该第二区域。液滴于第二抗污材料上形成第二接触角。第一接触角与第二接触角之差为5 30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种电子装置。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单元及抗污薄膜。显示单元具有显示面。抗污薄膜设置于显示面之外。抗污薄膜包括基材、第一抗污材料及第二抗污材料。基材具有多个第一区域及多个第二区域。各个第一区域的宽度为50 5000微米(μ m)。各个第二区域的宽度为50 5000微米(μ m)。第一抗污材料设置于该第一区域。液滴于第一抗污材料上形成第一接触角。第二抗污材料设置于该第二区域。液滴于第二抗污材料上形成第二接触角。第一接触角与第二接触角之差为5 30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再一方面,提出一种抗污薄膜的制造方法。抗污薄膜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基材。基材具有多个第一区域及多个第二区域。各个第一区域的宽度为50 5000微米(μ m),各个二区域的宽度为50 5000微米(μ m)。形成第一抗污材料于该第一区域。整面形成第二抗污材料于基材上。移除位于该第一区域的第二抗污材料,使得该第二抗污材料仅设置于该第二区域。其中,液滴于第一抗污材料上形成第一接触角,液滴于第二抗污材料上形成第二接触角,第一接触角与第二接触角之差为5 30度。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各种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图示一种显示装置。图2图示第一实施例的抗污薄膜的示意图。图3图示图2的抗污薄膜的侧视图。图4图示液滴的移动示意图。图5图示指纹的油滴的聚集示意图。图6图示液滴与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的关系图。 图7图示液滴与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的另一关系图。图8图示液滴与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的另一关系图。图9A 9D图示抗污薄膜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图10图示第二实施例的抗污薄膜的示意图。图11图示第三实施例的抗污薄膜的示意图。图12图示第四实施例的抗污薄膜的示意图。图13图示图12的抗污薄膜的侧视图。主要附图标记说明1000 电子装置100、200、300、400 :抗污薄膜110、210、410 :第一抗污材料120、220、420 :第二抗污材料190 :基材191、291、391、491 :第一区域192、292、392、492 :第二区域430 :第三抗污材料493 :第三区域700 :油滴800 :液滴900 :显示面板900a :显示面C :交界处W191、W192、W391、W392 :宽度W800 :直径Θ1:第一接触角Θ 2 :第二接触角θ 3 :第三接触角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提出各种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其利用两种以上抗污材料交错式设置,使得抗污薄膜不仅让液滴不容易残留,而且使液滴因接触角的差异而被推挤到某一区域上,进而凝结成较大的液滴。较大的液滴容易滑落或被擦拭,以达到良好的抗污效果。然而,实施例仅用以作为范例说明,并不应解释为限制本专利技术欲保护的范围。此外,实施例中的图示省略部份组件,以清楚显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点。第一实施例·请参照图1,其绘示一种电子装置1000。电子装置1000包括显示单元900及抗污薄膜100。显示单元900具有显示面900a。抗污薄膜100设置于显示面900a之外。显示单元900例如是不含保护板的液晶显示单元、有机发光体显示单元或电子纸显示单元。然而,除了显示单元900以外,抗污薄膜100亦可应用于不含保护板的触控单元、机壳、汽车玻璃、建筑物玻璃、建筑物外墙等等。以触控单元为例,抗污薄膜100可以设置于触控单元的触控面之外。请参照图2,其图示第一实施例的抗污薄膜100的示意图。抗污薄膜100包括基材190 (图示于图3)、第一抗污材料110及第二抗污材料120。基材190例如是玻璃基板或塑料基板。基材190可以是上述显示单元900的保护板或上述触控单元的保护板。第一抗污材料110及第二抗污材料120可以直接形成于上述显示单元900的保护板或上述触控单元的保护板上,或者可以先形成于暂时板,再转印至上述显示单元900的保护板或上述触控单元的保护板上。基材190具有数个第一区域191及数个第二区域192。第一抗污材料110设置于该第一区域191。第二抗污材料120设置于该第二区域192。第一抗污材料110与第二抗污材料120并没有混合,而是分别设置于不同的区域。本实施例的该第一区域191及第二区域192交错排列。该第一区域191及该第二区域192为长条状交错排列,且该第一区域191的宽度W191实质上等于该第二区域192的宽度W192。请参照图3,其图示图2的抗污薄膜100的侧视图。通过第一抗污材料110的特性,可使位于其上的液滴800形成第一接触角Θ1。同样的,通过第二抗污材料120的特性,可使位于其上的液滴800形成第二接触角Θ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触角Θ I与第二接触角Θ 2并不相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触角Θ I大于第二接触角Θ2。当液滴800位于第一区域191及第二区域192的交界处C时,通过液滴800在第一区域191及第二区域192的第一接触角Θ I第二接触角Θ2的差异,将对液滴800产生一股推挤力量。液滴800受到推挤将会朝接触角较小的区域移动(例如是第二区域192)。请参照图4,其图示液滴800的移动示意图。当大多数的液滴800朝向此区域集中时(例如是第二区域192),将聚集成较大的液滴800。较大的液滴800会受到较大的重力,而容易滑落。请参照图5,其图示指纹的油滴700的聚集示意图。由左至右图所示,油滴700受到推挤力量的推挤而容易聚集,聚集后的油滴700较容易观察与擦拭。常见的液滴800例如是水滴及油滴。研究人员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抗污薄膜,包括:基材,具有多个第一区域及多个第二区域,各该第一区域的宽度为50~5000微米(μm),各该第二区域的宽度为50~5000微米(μm);第一抗污材料,设置于该第一区域,液滴于该第一抗污材料上形成第一接触角;以及第二抗污材料,设置于该第二区域,该液滴于该第二抗污材料上形成第二接触角,该第一接触角与该第二接触角之差为5~30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污薄膜,包括基材,具有多个第一区域及多个第二区域,各该第一区域的宽度为50 5000微米 (μ m),各该第二区域的宽度为50 5000微米(μ m);第一抗污材料,设置于该第一区域,液滴于该第一抗污材料上形成第一接触角;以及第二抗污材料,设置于该第二区域,该液滴于该第二抗污材料上形成第二接触角,该第一接触角与该第二接触角之差为5 30度。2.根据权利要求1的抗污薄膜,其中该第一抗污材料及该第二抗污材料为氟化聚合物。3.根据权利要求2的抗污薄膜,其中该第一抗污材料及该第二抗污材料为氟化有机硅烷聚合物。4.根据权利要求1的抗污薄膜,其中该第一抗污材料的碳链长度大于该第二抗污材料的碳链长度。5.根据权利要求1的抗污薄膜,其中该第一抗污材料的氟化程度高于该第二抗污材料的氟化程度。6.根据权利要求1的抗污薄膜,其中该第一接触角与该第二接触角之差为10 20度。7.根据权利要求1的抗污薄膜,其中该液滴为水滴,该第一接触角及该第二接触角为 90 120度。8.根据权利要求7的抗污薄膜,其中该第一接触角及该第二接触角为100 120度。9.根据权利要求1的抗污薄膜,其中该液滴为油滴,该第一接触角及该第二接触角为 50 80度。10.根据权利要求9的抗污薄膜,其中该第一接触角及该第二接触角为60 80度。11.根据权利要求1的抗污薄膜,其中该基材的粗糙度(Ra)小于50纳米。12.根据权利要求1的抗污薄膜,其中该第一区域的宽度为500 5000微米及该第二区域的宽度为500 5000微米。13.根据权利要求1的抗污薄膜,其中该第一区域的宽度为1000 5000微米及该第二区域的宽度为1000 5000微米。14.根据权利要求1的抗污薄膜,其中该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辰玮
申请(专利权)人: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