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聚合物溶解的
,具体涉及一种水溶性聚合物快速溶解超重力>J-U ρ α装直。
技术介绍
在石油的三次采油过程中,为了提高采油率,常采用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母液作为驱油剂,其中聚合物母液的配制技术是关键环节之一。在制备聚合物母液时,由于高分子聚合物的溶解特点是溶解过程缓慢,往往需经过预分散一溶胀一溶解(熟化)等过程,目前工业配制过程是采用“分散-熟化-外输”短流程配制工艺,制约配制能力的瓶颈是熟化时间和熟化罐数量。如配制能力为500m3/h的配置站,需要IlOm3的熟化罐22个,熟化时间需要2 3h。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熟化时间长,生产效率低,熟化罐数量多,体积大,设备投资多,占地面积大;同时,由于单个熟化罐容积大,导致罐中沿高度方向存在浓度不均匀的现象。 工业化配制母液过程熟化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在大罐搅拌熟化过程中,液体与固体颗粒间相对运动缓慢,界面更新慢,运动不均匀,容易产生涡流,造成聚合物悬浮液整体旋转,特别是熟化罐中心部位,液体与固体颗粒间相对运动速度极低,导致溶解时间很长,且溶解不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目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溶性聚合物快速溶解超重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2)、进液管(9)、出液管(1)、以及自上而下设置的两级或者两级以上的溶解系统,所述的溶解系统包括静态分布器、动态分布器、转子(6)以及导流结构,静态分布器设置于动态分布器的上方,动态分布器固定于转子的内侧,导流结构设置于转子外围,上级溶解系统的导流结构下端出口延伸到下级溶解系统的静态分布器上方,除末级导流结构之外的导流结构还包括设置于下方的外导流筒,外导流筒上端与外壳连接的,外导流筒下端与下级溶解系统的静态分布器的外筒连接,末级导流结构连接外壳的底部并与出液管连通,各级溶解系统的转子同轴设置安装于轴上,轴连接动力。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溶性聚合物快速溶解超重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2)、进液管(9)、出液管(I)、以及自上而下设置的两级或者两级以上的溶解系统,所述的溶解系统包括静态分布器、动态分布器、转子(6)以及导流结构,静态分布器设置于动态分布器的上方,动态分布器固定于转子的内侧,导流结构设置于转子外围,上级溶解系统的导流结构下端出口延伸到下级溶解系统的静态分布器上方,除末级导流结构之外的导流结构还包括设置于下方的外导流筒,外导流筒上端与外壳连接的,外导流筒下端与下级溶解系统的静态分布器的外筒连接,末级导流结构连接外壳的底部并与出液管连通,各级溶解系统的转子同轴设置安装于轴上,轴连接动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溶性聚合物快速溶解超重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态分布器(14)包括若干同轴的圆筒(14. 1),圆筒(14.1)底部自内到外向上倾斜设置,各圆筒 (14.1)底部设置环形圆盘(14. 2)形成L形的通道,通道顶部对应静态分布器的缝隙,通道底部出口对应转子,转子高度3(T60mm对应一层圆筒和环形圆盘,其中最上一层环形圆盘与转子上盖板的间距和相邻环形圆盘轴向间距的比例为1:2 1:4,最下一层环形圆盘与转子下盖板的间距和相邻环形圆盘轴向间距的比例为1:1 1:4,中间环形圆盘轴向间距相等。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溶性聚合物快速溶解超重力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级溶解系统的静态分布器I (13)为夹套式结构,包括顶盖(13.1)、外筒I (13. 2)、内筒I (13.3) 和分布板I (13. 4),分布板I (13. 4)位于外筒I (13. 2)和内筒I (13. 3)形成的夹套底部, 分布板I (13. 4)上开有若干环形缝隙,其各环形缝隙面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有智,袁志国,张巧玲,焦纬洲,祁贵生,栗秀萍,申红艳,
申请(专利权)人:中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