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零排放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583081 阅读:2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5 07:31
一种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零排放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渗滤液回灌区、调节池、渗滤液强化蒸发区和循环池,其中:渗滤液回灌区位于渗滤液原液所在的填埋作业区,渗滤液强化蒸发区和循环池位于填埋封场区;所述的连接通过铺设管道方式实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工艺简单、处理效果好、处理费用低;通过蒸发渗滤液中的水分,将污染物部分遗留在蒸发区植被并通过定期清理污泥实现污染物固化填埋,进而实现渗滤液的零排放。(*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的是一种环境保护
的装置,是一种适用于年蒸发量 > 年降雨量,常年平均风速> 3m/s区域的渗滤液产生量小于100t/d的中小型填埋场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零排放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8% -10%,一些城市的增长率甚至高达15% -20%。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生活垃圾清运已达1. 58亿吨,其中卫生填埋量为1. 06亿吨,占清运总量的67%。而在垃圾填埋过程中,由于降水的渗入和垃圾的生物化学降解作用,产生了一种含有高浓度悬浮物和高浓度的液体-渗滤液。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具有来源多样、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极高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等特性,是环境领域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渗滤液传统处理工艺可以分为3大类(a)生物降解好氧和厌氧工艺;(b)物理化学方法化学氧化、吸附、化学沉淀、混凝/絮凝(Coagulation and Flocculation, CF)、沉降/浮选和空气吹(c)渗滤液与城市污水混合处理和填埋场回灌。采用渗滤液与城市污水混合处理和填埋场回灌的方法处理费用低,但是回灌方法仍有部分渗滤液需要排放,同时随着回灌时间累积,渗滤液中氨氮不断积累,导致高浓度氨氮废水难以处理。采用化学法处理渗滤液存在处理效率低,处置费用高的缺点。采用生物降解的方法处置工艺流程长,需要较长的时间,同时处理效果往往难以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要求。此外,我国2008年将《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进行更新,对渗滤液排放标准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要求化学需氧量(COD)低于100mg/L,氨氮低于25mg/L,且总氮要求低于40mg/L,这使得生物处理和化学处理渗滤液的难度更加提高。经过对现有技术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文献号CN1785850,公开日20060614,记载了一种“长填龄填埋场渗滤液的植被处理方法”,该技术先按灌溉负荷控制要求,构建有植被覆盖的土壤层、即植被-土壤层,和灌溉输水、布水设施,然后将B0D5质量体积浓度小于200mg/L的渗滤液,通过灌溉输水、布水设施,每天2次或I次,按照下列方法进行灌溉平均气温彡15°C时,15L/m2 ·(!;平均气温4 15°C时,8L/m2 · d ;平均气温< 4°C时或当日降雨量大于15mm,停止灌溉;日降雨量8-15mm时,按上述水量负荷的1/2的量对植被-土壤层灌溉;渗滤液灌溉后,通过植物根系及土壤层中的微生物代谢作用使渗滤液净化,C0D、氨氮、总氮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0%、95%和80% ;同时利用植被与土壤表面的蒸发、蒸腾作用,使渗滤液减量;每平方米植被-土壤层、每天灌溉的长填龄或短填龄经生物处理后出水渗滤液的COD和氨氮负荷的上限分别为24g和18g。但该技术主要针对渗滤液污染物的去除,未实现渗滤液的零排放;渗滤液蒸发区域设置未能强化渗滤液蒸发效果;大量植物修剪后需要焚烧处理处置。综上,现有的蒸发技术一般采用焚烧加热或太阳能加热方式对渗滤液进行蒸发处理,不仅需要特定的加热设备、消耗焚烧能源,且由于蒸发温度高,蒸发蒸汽冷凝后需要后续处理,存在投资成本高、运行成本高的问题。因此现阶段急需一种针对渗滤液处理效果好且费用低的新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零排放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工艺简单、处理效果好、处理费用低;通过蒸发渗滤液中的水分,将污染物部分遗留在蒸发区植被并通过定期清理污泥实现污染物固化填埋,进而实现渗滤液的零排放。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涉及一种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零排放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渗滤液回灌区、调节池、渗滤液强化蒸发区和循环池,其中渗滤液回灌区位于渗滤液原液所在的填埋作业区,渗滤液强化蒸发区和循环池位于填埋封场区;所述的连接通过铺设管道方式实现。所述的渗滤液回灌区位于填埋场的覆盖堆体上方,其厚度为O. 5 lm。所述的调节池的容积大小为10000m3,该调节池为长方体池形,长宽高分别为50m、50m和4m,其内壁设有HDPE (高密度聚乙烯)层并在顶部设有池盖。所述的渗滤液强化蒸发区位于填埋场的封场区域上方,包括蒸发池、围堰、细沙层、植被处理层及覆盖框架,其中蒸发池的深度为O. 6m,围堰位于蒸发池的四周地曲部分且高度为O. 3m,细沙层位于蒸发池的底部且厚度为O. 5m,植被处理层位于围堰的表面及周边,覆盖框架固定设置于蒸发池正上方。所述的蒸发池的总体蒸发面积为3000m2,由一个蒸发池或三个相连的蒸发子池组成,每个蒸发子池的面积为1000m2。所述的细沙层由粒径彡3mm,渗透系数彡10_5cm/s的细沙组成,该细沙层能够增加比表面积且强化蓄热能力。所述的植被处理层包括植狗牙根、狗尾草、芦苇、高羊茅等。所述的覆盖框架为金属支架,支架中轴处的高度为lm,底部O. 5m处设有垂直支脚,该覆盖框架整体为拱形结构,其顶部铺设有用于防止雨水的塑料薄膜。所述的循环池位于填埋场的封场区域上方作为蒸发池的缓冲区域,当渗滤液强化蒸发区的水位超过限制高度时,则将强化蒸发区的水导流至循环池,待强化蒸发区水位下降后,将循环池中渗滤液均匀回抽至强化蒸发区继续蒸发。所述的调节池和渗滤液强化蒸发区之间设有水泵;本技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渗滤液处理整体处理由系统构建和系统维护两部分实现,其中系统构建部分包括I)构建渗滤液回灌区在填埋场中间覆盖堆体上方构建渗滤液回灌区,渗滤液回灌区域构造为O. 5 Im厚度的生活垃圾层,水力负荷要求小于50 100L/m2 ·(!,设定布水方式为间歇布水,每隔2小时进水一次,进入渗滤液回灌区的渗滤液原液水质=CODcr(化学需氧量)为 30000mg/L 50000mg/L,氨氮为 1500 2000mg/L ;渗滤液回灌区本质为以稳定化后的生活垃圾为滤料的生物滤池,具有比表面积大,优势微生物含量高的优点。同时,垃圾层厚度小,以厌氧反应为主,同时空气中氧气易进入垃圾层,形成局部兼氧状态,实现渗滤液回灌区渗滤液出水水质为COD ( 10000mg/L,氨氮为 1000 1500mg/L。2)构建调节池可利用填埋场自身已有的调节池,对调节池进行防渗结构处理,池体采用HDPE 土工膜水平防渗膜,池顶加盖;按照填埋场的渗滤液日产量,设定调节池的容积,从而使渗滤液在调节池停留时间不小于50d,实现依靠兼性厌氧作用进一步降解渗滤液中的有机污染物,通过长时间(大于50d)的停留,调节池中厌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进一步进行生物反应,从而实现调节池出水水质C0Dcr ( 6000mg/L,氨氮含量为1000 1500mg/L。3)构建渗滤液强化蒸发区在填埋场封场区域上方构建蒸发区,表面负荷为10 20mm/m2 · d,通过蒸腾作用和植物的吸收作用及有机物降解作用,实现强化蒸发区出水水质C0Dcr为500-800mg/L,氨氮含量150 250mg/L,硝态氮含量为80 120mg/L。4)构建循环池在填埋场封场区域上方构建循环池。所述的系统维护部分包括设定强化蒸发区维护周期为I年,使用I年后,将强化蒸发区中的细沙层及覆盖于其上的表层污泥以及植被处理层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零排放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渗滤液回灌区、调节池、渗滤液强化蒸发区和循环池,其中:渗滤液回灌区位于渗滤液原液所在的填埋作业区,渗滤液强化蒸发区和循环池位于填埋封场区;所述的连接通过铺设管道方式实现;所述的渗滤液强化蒸发区位于填埋场的封场区域上方,包括:蒸发池、围堰、细沙层、植被处理层及覆盖框架,其中:蒸发池的深度为0.6m,围堰位于蒸发池的四周地曲部分且高度为0.3m,细沙层位于蒸发池的底部且厚度为0.5m,植被处理层位于围堰的表面及周边,覆盖框架固定设置于蒸发池正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零排放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渗滤液回灌区、调节池、渗滤液强化蒸发区和循环池,其中渗滤液回灌区位于渗滤液原液所在的填埋作业区,渗滤液强化蒸发区和循环池位于填埋封场区;所述的连接通过铺设管道方式实现; 所述的渗滤液强化蒸发区位于填埋场的封场区域上方,包括蒸发池、围堰、细沙层、植被处理层及覆盖框架,其中蒸发池的深度为O. 6m,围堰位于蒸发池的四周地曲部分且高度为O. 3m,细沙层位于蒸发池的底部且厚度为O. 5m,植被处理层位于围堰的表面及周边,覆盖框架固定设置于蒸发池正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渗滤液回灌区位于填埋场的覆盖堆体上方,其厚度为O. 5 l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调节池的容积大小为10000m3,该调节池为长方体池形,长宽高分别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锡培张晓星吴长淋汪力劲邹庐泉陆斌王志国陈宁王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城投瀛洲生活垃圾处置有限公司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崇明县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