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活垃圾填埋场终场覆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001734 阅读:4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04 23:22
一种生活垃圾填埋场终场覆盖系统,包括排气层、防渗层、排水层和植被层,其特征在于:以垃圾焚烧炉渣替代天然骨料或人工材料,作为排气层与排水层的主要组成部分;植被层加入MSW堆肥产品与生物炭,大幅提升甲烷氧化能力的同时改良了土壤的生态功能。本发明专利技术以填埋场终场覆盖系统为出口,综合利用生活垃圾生物与热处理(副)产物,技术方法简单、实用,普适性强,原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以废治废程度高,同时为有效解决限制MSW中易腐组分资源化利用的重金属问题、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的综合治理提供了新的途径,具有显著的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活垃圾填埋场终场覆盖系统
一种生活垃圾填埋场终场覆盖系统,属于固体废物管理与污染控制领域。
技术介绍
截止2012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MSW)清运量达到惊人的1. 71亿吨,并正在以接 近10%的增速逐年递增。受餐饮等多元文化的影响,我国MSW组成的重要特征是超高的易 腐组分含量(占总量的50-70% )。碍于公众环保意识、区域分类收集设施及相关法律法规 等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绝大部分的易腐垃圾并未做到单独收集,而是与其它组分一起混入 MSW物流,使得原本高效的垃圾处理与资源化技术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考验。MSW的堆肥处理 受制于物料分选环节,使得产品常因重金属超标而没有适合的出路。焚烧处理则因为高含 水率的特征带来额外的能耗,同时也增加了气相污染物控制的难度。目前,我国超过80%的 MSW仍然选择进入填埋场进行处理处置。 早在2006年,欧盟就颁布法令要求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废物中有机物含量不 得超过5% (2007年正式实施),以削减最终处置端(即填埋)所需承载的污染负荷。而在 我国,大量的生物质废物进入填埋场,使得填埋场从一个以物理隔离为主要功能的处置场 所转变为消纳与稳定有机负荷的处理处置场所。显然,高有机负荷垃圾的稳定化过程意味 着更多渗滤液与填埋气(LFG)的产生,这也对填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终场覆盖是填埋场封场前的一个关键技术环节,作为填埋体与地上环境之间的屏 障,它肩负着削减与防止两个环境系统之间发生物流传输的重任,以减少渗滤液的产生与 LFG的无组织排放。过去对于填埋场的终场覆盖往往更关注于恶臭与渗滤液的污染控制, 近年来,对于削减填埋场温室气体的排放及其封场后的生态恢复也逐渐提上了日程。我国 2008年颁布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明确提出封场系统应与生态恢复相结合,并 细化了甲烷的排放要求,使得覆盖系统在温室气体削减与生态恢复方面的功能逐步得到了 开发。如:申请号为201010157441. 4的专利公布了一种加强填埋场覆盖层甲烷氧化的方 法,以矿化垃圾为覆盖材料基质并加入糖类溶液以提升覆盖层的甲烷氧化能力;申请号为 200810162517. 5的专利公布了一种填埋场甲烷减排的垃圾生物覆盖土材料制备方法与系 统,通过对垃圾的生物驯化以提升其甲烷氧化能力;申请号为200610052078. 3的专利公布 了一种利用城市污泥改良覆土恢复垃圾填埋场植被的方法等。这些技术为特定场景下终 场覆盖环节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储备,但仍无法满足中国特色填埋场对终场覆盖系统的多层 次、全方位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我国MSW填埋场对终场覆盖系统的多层次需求,包括:温室气体减排、 地表生态恢复、恶臭控制、削减地表径流入渗以及适当的机械支撑等,构建了一种生活垃圾 填埋场终场覆盖系统。提出以填埋场原土、MSW堆肥产品与生物炭作为植被层,通过MSW堆 肥产品为土壤提供养分,同时引入大量甲烷氧化功能微生物,通过加入生物炭改良土壤生 态功能,同时削减由MSW堆肥产品引入的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以保障地表植被与作物 的正常生长;提出在排气层(基础层)与排水层加入不同粒径(级配)的炉渣,确保各层原 有功能的前提下提升覆盖系统整体机械性能的同时实现了炉渣的资源化利用。 具体技术方案: -种生活垃圾填埋场终场覆盖系统,自下而上包括:排气层、防渗层、排水层和植 被层。其特征在于:排气层铺设的材料为垃圾焚烧炉渣与砾石的混合物,混合比例为4? 5:1,其中炉渔的粒径在1?10mm,碌石的粒径在2?40mm,厚度为25?30cm;防渗层铺设 的材料为粘土,压实厚度为30?40cm;排水层铺设的材料为垃圾焚烧炉渣与砾石的混合 物,混合比例为2?4:1,其中炉渔的粒径在10?40mm之间,碌石的粒径在40?60mm,厚 度为30?35cm;植被层铺设的材料为填埋场原土、垃圾堆肥产品与生物炭的混合物,其混 合比例为75?100:5:1,厚度为20?30cm。 所述的垃圾焚烧炉渣为城市生活垃圾经焚烧处理由炉床尾端排出的残余物。 所述的垃圾堆肥产品是以城市生活垃圾为原料,经好氧堆肥处理,包括二次发酵 与后处理的腐熟堆肥产品。 所述的生物炭是以城市生活垃圾中的易腐组分为前驱物,于450?500°C的限氧 环境下热解2?4h,冷却后收集固态炭化产物并磨碎过筛制备而成。 技术方案设计原理:1.通过对我国MSW堆肥处理过程及其衍生产物的特征分析发 现:重金属含量超标是限制MSW堆肥产品农用的关键所在,而将其作为非食物链植被或者 作物的肥料,只要将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削减到不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的范围即可,其风 险基本处于可控水平。堆肥具有大孔径且富含有机质,能在给甲烷氧化菌提供有机质的同 时使其处于较好的通气状况中。此外,其丰富的微生物含量(l〇n_12个/g,超过土壤2个数 量级及以上),特别是富含甲烷氧化功能微生物的特点,将有助于大幅提升覆盖层的甲烷氧 化能力。相比于MSW经一次或者二次发酵的堆肥中间产物,经过稳定化与后处理的堆肥产 品无论从基质组成、微生物群落特征与肥料的安全性都更合适作为覆盖系统中植被层的组 成部分。 2.通过对我国MSW焚烧处理过程及其衍生产物的特征分析发现:炉渣的主要成分 是硅酸盐和铁(约占60-70 % ),其次是铝酸盐和钙(约占25-30 % ),其理化与工程性质 与轻质天然骨料较为相似,容易进行粒径分级,且具有很好的机械强度,作为基础层对整个 覆盖系统能够起到支撑与稳定作用。作为一类碱性废物,炉渣对PH环境变化的抵抗能力较 强,酸中和能力达到1.8-2.Omol/kg,尽管其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但溶出风险很小。炉渣密 度在1. 17-1. 54g/cm3,排水性能较为通畅,渗透系数k与沙粒在一个数量级(lO'm/s),能 够满足排水层的需要(k彡KT3cm/S)。 3.易腐垃圾粘性表面的特征使其成为MSW中细小颗粒富集的对象,基于粒径分级 的研究结果表明:垃圾中细小颗粒重金属的富集程度是最高的,而目前工程上应用最为广 泛的机械分选尚无法实现粘连颗粒与易腐垃圾的分离。本专利技术以机械分选出的易腐垃圾为 原料制备生物炭,高温的制备过程可以实现重金属的稳定化,应用到填埋场植被层风险可 控。除了改善土壤结构、一定程度上抵御PH环境变化外,生物炭的加入还能降低由堆肥引 入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此外,综合考虑生物炭的重金属富集能力与农业效用,筛选出最 佳制备温度区间在450-500°C。 有益效果: 1.本专利技术以垃圾焚烧炉渣替代天然骨料或人工材料,将其由填埋场处置的对象 转变为终场覆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原位实现了炉渣的资源化利 用,节省填埋场库容的同时也省去了部分原材料费用,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 2.本专利技术通过引入高温制备的生物炭解决了MSW堆肥产品作为填埋覆盖植被层 时重金属超标的瓶颈问题,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同时,为表层的生态恢复提供了有利条件, 具备显著的环境效益。 3.本专利技术以填埋场终场覆盖系统为出口,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堆肥与热处理(副) 产物,技术方法简单、实用,原材料来源广泛、价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生活垃圾填埋场终场覆盖系统,自下而上包括:排气层、防渗层、排水层和植被层。其特征在于:排气层铺设的材料为垃圾焚烧炉渣与砾石的混合物,混合比例为4~5:1,其中炉渣的粒径在1~10mm,砾石的粒径在2~40mm,厚度为25~30cm;防渗层铺设的材料为粘土,压实厚度为30~40cm;排水层铺设的材料为垃圾焚烧炉渣与砾石的混合物,混合比例为2~4:1,其中炉渣的粒径在10~40mm之间,砾石的粒径在40~60mm,厚度为30~35cm;植被层铺设的材料为填埋场原土、垃圾堆肥产品与生物炭的混合物,其混合比例为75~100:5:1,厚度为20~30cm。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生活垃圾填埋场终场覆盖系统,自下而上包括:排气层、防渗层、排水层和植被 层。其特征在于:排气层铺设的材料为垃圾焚烧炉渣与砾石的混合物,混合比例为4?5:1, 其中炉渔的粒径在1?l〇mm,5乐石的粒径在2?40mm,厚度为25?30cm ;防渗层铺设的材 料为粘土,压实厚度为30?40cm ;排水层铺设的材料为垃圾焚烧炉渣与砾石的混合物,混 合比例为2?4:1,其中炉渔的粒径在10?40mm之间,碌石的粒径在40?60mm,厚度为 30?35cm ;植被层铺设的材料为填埋场原土、垃圾堆肥产品与生物炭的混合物,其混合比 例为75?10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骏张后虎李春平夏伟霞晏井春陈梦舫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