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变压器
,具体涉及变压器绕组撑条结构,尤其是适用于变压器低压绕组与高压模块式绕组之间的起支撑、绝缘和冷却作用的撑条结构。
技术介绍
变压器是配电系统中大量使用的重要电器,它通过升高或降低电压配合完成电力的经济输送、分配与安全使用。变压器的绕组是变压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改善绕组承受短路电流的能力,现有变压器绕组的撑条结构为低压绕组采用箔式或多根并绕的层式或螺旋式绕组,高压绕组采用饼式或连续式绕组,多个绕组撑条和垫块在变压器的低压绕组和高压绕组之间的环形空间内沿圆周均匀的轴向设置,用于使绕组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并形成冷却油道或气道。绕组的层间和匝间绝缘都采用聚酯纤维或聚芳酰胺合成纸NOMEX (诺迈克),成型绕组经VPI真空、压力浸溃工艺处理。常规的撑条加垫块结构仅适用于饼式绕组,不适用于箔式绕组,而对于大型电力变压器而言,现有的成型绕组为同时满足电气强度、耐热强度、机械强度等方面的要求,其主撑条结构是在靠近内外绕组中的每个绕组的两侧采用普通纸板筒内加撑条结构实现散热,再在各绕组之间的中部增加采用多层瓦楞纸板并嵌入撑条结构以提高变压器的抗短路强度,显然,在变压器的低压绕组和高压绕组之间的环形空间内采用撑条、纸板、垫块等多种复合撑条结构,不仅 增加了绕组的绕制难度和制造工时,而且在安装撑条时存在撑紧与难于插入的一对矛盾,如果要方便插入撑条,则不易撑紧,撑条易掉出,反之,如果要撑紧,则往内外绕组之间的环形空间内插最后几个撑条时很难插入。现有的复合撑条结构不仅结构复杂,而且支撑点较少,绕组所受的支撑力集中在较少的支撑点上,撑条结构往往支撑在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将变压器内外线圈连为一体的撑条结构,设置在内、外绕组之间的环形空间内,且沿该环形空间的圆周均匀轴向布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撑条结构包括至少2个横截面为分叉形的分叉状撑条(1),每个分叉状撑条(1)包括连体形成的外绕组支撑部(11)和内绕组支撑部(12),所述的外绕组支撑部(11)上对称地设有至少2个外分叉(111),各外分叉(111)的端头分别支撑在外绕组(20)的内圆周(201)上,所述的内绕组支撑部(12)上对称地设有至少2个内分叉(121),各内分叉(121)的端头分别支撑在内绕组(30)的外圆周(301)上;所述的外绕组支撑部(11)及其上的外分叉(111)沿绕组的轴线方向A?A伸展,所述的内绕组支撑部(12)及其上的内分叉(121)沿绕组的轴线方向A?A伸展;每个分叉状撑条(1)上还设置有将相邻的两个分叉状撑条(1)搭接在一起的第一绝缘隔离结构(1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将变压器内外线圈连为一体的撑条结构,设置在内、外绕组之间的环形空间内, 且沿该环形空间的圆周均匀轴向布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撑条结构包括至少2个横截面为分叉形的分叉状撑条(I),每个分叉状撑条(I) 包括连体形成的外绕组支撑部(11)和内绕组支撑部(12),所述的外绕组支撑部(11)上对称地设有至少2个外分叉(111),各外分叉(111)的端头分别支撑在外绕组(20)的内圆周 (201)上,所述的内绕组支撑部(12)上对称地设有至少2个内分叉(121),各内分叉(121) 的端头分别支撑在内绕组(30)的外圆周(301)上;所述的外绕组支撑部(11)及其上的外分叉(111)沿绕组的轴线方向A-A伸展,所述的内绕组支撑部(12)及其上的内分叉(121)沿绕组的轴线方向A-A伸展;每个分叉状撑条(I)上还设置有将相邻的两个分叉状撑条(I)搭接在一起的第一绝缘隔离结构(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变压器内外线圈连为一体的撑条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外绕组支撑部(11)及其上的外分叉(111)沿绕组的轴线方向A-A的伸展是连续伸展;所述的内绕组支撑部(12)和/或内分叉(121)沿绕组轴线方向A-A的伸展是连续伸展;或者,所述的内绕组支撑部(12)和/或内分叉(121)沿绕组轴线方向A-A的伸展是间断伸展,该间断伸展所形成的内绕组支撑部(12)、内分叉(121)的形状结构为片状或枝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变压器内外线圈连为一体的撑条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内绕组支撑部(12)及其上的内分叉(121)沿绕组轴线方向A-A的伸展是连续伸展;所述的外绕组支撑部(11)和/或外分叉(111)沿绕组轴线方向A-A的伸展是连续伸展;或者,所述的外绕组支撑部(11)和/或外分叉(111)沿绕组轴线方向A-A的伸展是间断伸展,该间断伸展所形成的外绕组支撑部(11)、外分叉(111)的形状结构为片状或枝状。4.根据权利要求1至3所述的任意一种将变压器内外线圈连为一体的撑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绕组(20)作用于外分叉(111)上的作用力N的方向与作用力N所在的外分叉(111在横截面上的条长方向P之间的夹角I为10°至170° ;和/或所述的内绕组(30)作用于内分叉(121)上的作用力M的方向与作用力M所在的内分叉(121)在横截面上的条长方向Q之间的夹角J为10°至17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变压器内外线圈连为一体的撑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绝缘隔离结构(13)为搭接片,它设置在每个分叉状撑条(I)的外绕组支撑部(11) 尾侧的外分叉(111)的端部上,并且沿外绕组(20)的内圆周(201)方向外伸向相邻分叉状撑条(I)的外绕组支撑部(11)头侧的外分叉(111)的端部,将两个相邻分叉状撑条(I)的头尾搭接在一起。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变压器内外线圈连为一体的撑条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外凸部(Illa)和第二外凸部(Illb)分别设置在每个分叉状撑条(I)的外绕组支撑部(11)的头尾两侧的两个外分叉(111)的端部上,且凸起方向相反,所述的第一绝缘隔离结构(13)由前一个分叉状撑条(I)上的第一外凸部(Illa)与相邻的分叉状撑条(I)上的第二外凸部(Illb)重叠搭接形成;或者第一内凸部(121a)和第二内凸部(121b)分别设置在每个分叉状撑条(I)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志刚,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岭先技术投资企业有限合伙,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