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特征在于:电极的导孔中镶嵌着可自由移动的导柱,当导柱被插入时,空气从导孔和导柱之间撞隙喷出。为了不使异物进入电极端面和钢板部件之间或导柱擦动部分,导柱(6)的小径部(7)贯通的导孔分为大孔(33)和小孔(34),由大径部和小径部部内径差来成接受面(35),且在接受面附近设置连通大孔和电极外部的排气通路。(*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焊接用电极,电极内的圆导孔由小孔和大孔组成,同时导柱由小径部和大径部组成,且导柱的小径部和大径部各自镶嵌于导孔的小孔和大孔中。此电极采用了当导柱被往下后时压缩空气从小孔和小径部之间的间隙喷出的形式。与本专利技术有最密切关系的现有技术发表在实公昭54-9849号公报和实公昭62-32714号公报上。附图说明图11表示的是实公昭54-9849号公报上的现有技术,图12表示的是实公昭62-32714号公报上的现有技术。首先对图11进行说明。电极内的导孔2由小孔3和大孔4组成,两孔3、4之间的连接部有锥形孔5。另外,导柱6由小径部7和大径部8构成,两部7、8之间的连接部有锥形部9。导孔2内有弹簧线圈10,其弹力作用于把导柱向上推的方向上。电极1上开着导入压缩空气的通气口11。如图所示,弹簧线圈10的弹力使锥形部9紧贴在锥形孔5中。小孔3和小径部7之间留有间隙12。电极1上的导柱6贯通于钢板部件13的孔中从而实现钢板部件的定位,导柱6的圆锥部15插入在焊接螺母14的螺孔中,等待着可动电极(未表示)的进入。还有,电极1的主体16通过螺纹部分18与盖帽17一体化,其外形及导孔2的截面都是圆形。当可动电极的端面向下压导柱6的端部时,锥形部9离开锥形孔5,从而从通气口11进入的压缩空气通过锥形部分的空隙,从间隙12向外喷出。同时可动电极进入时焊接螺母14与钢板部件13压接从而形成焊接电流使螺母14焊接在钢板部件13上。在焊接过程中,火花飞溅,但被从间隙12喷出的空气排除,不会进入间隙12中。而且被从间隙12喷出的空气冷却。下面对图12所示的现有技术进行说明。与图11中的部件具有同样功能的部件用同一符号表示,并省略其详细说明。大径部8和小径部7之间形成直径方向上的环形端面19。另外,大孔4和小孔3之间形成大孔4的内端面20。还有大径部8中镶嵌着密封用O形圈21。图12所示电极的动作与图11所示的电极的动作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是压缩空气并没有从间隙12喷出,而是为了向上推导柱6才进入电极内的,而且通过O形圈21确保密封性。在这里压缩空气度没有起到防止火花飞溅和冷却的作用。上述的现有技术存在下类的问题。图11所示电极存在的问题是当导柱6被向下压时,锥形部分的紧密配合被破坏,导柱6处于浮动状态,从而焊接螺母14压接到钢板部件13之前导柱6自身在导孔2中偏移,因此螺母14不能焊在钢板部件13的正确位置上。而且,锥形部分的紧密配合对锥形孔5和锥形部9的锥形角度有极高的精度要求。要不然不能达到密封的要求,泄漏工厂用的空气是不经济的。此外,图12所示电极存在的问题是不能防止火花飞溅且不能起到空气冷却作用。它是没有考虑火花飞溅处理和空气冷却作用的技术。还有,该形式的导柱表面上全部渡一层陶瓷,从而使其具有绝缘性和耐摩损性。这一点在实用新案公报上并没有记载。如图13所示,像钢铁等金属制成的导柱6的表面上镀敷陶瓷形成镀层6a。上述导柱硬度非常高表面上有粗糙的镀层6a,从而明显地摩损小孔3,锥形孔5,因此导柱6对盖帽17的直径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即定中心不好确保,特别是小孔3的内表面摩损的话问题更加严重。而且,圆锥部15被焊接螺母14的圆角部摩损的话,镀层6a摩损掉,螺母直接与金属部分接触从而丧失了原来的绝缘功能。本专利技术中的焊接用电极是为了解决以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的。电极内的圆导孔由小孔和大孔构成,同时导柱由小径部和大径部构成,且导柱的小径部和大径部各自镶嵌于导孔的小孔和大孔中。当导柱被向下压时压缩空气从小孔和小径部之间的间隙喷出。导柱的大径部牢靠地相嵌于大孔中从而成为导部,导部的端面紧贴在大孔的内端面上。导部以在导柱的轴方向上形成空气通路为特征,其端面和大孔的内端面的紧密配合完全封锁着压缩空气。当可动电极进入从而导柱后退时,导柱全体根据导部的轴心设定功能无振动地自由移动。导柱的后退使上述紧密贴接的部分分离,从而压缩空气从空气通路经过小径部处的间隙喷出。导孔的小孔和大孔之间形成中孔从而大孔变为至少二段型;导柱的小径部和大径部之间形成中径部从而导部的端面至少分成主端面和副端面的二段型,大孔的内端面与导部的主端面和副端面中任何一个端面紧贴着或者同时与两个端面紧贴着从而形成主内端面和副内端面。此时,主端面和主内端面或者副端面和副内端任何一种紧密贴接或同时紧密贴接来保证密封性。导孔的中孔中牢靠地镶嵌中径部,其镶嵌部分在轴方向上的长度设定得比焊接时导柱可后退的长度短一些,则根据上述,牢靠的镶嵌中径部也可以阻止空气的流通从而实现更高的的密封状态。当导柱后退时,中径部从中孔中拨出从而确保空气的流通路径,而且根据导部的轴心设定功能自由地进行中径部的拨出和插入。空气通路是导部外周上切出平面部来形成,且压缩空气通过平面部喷出。或者空气通路也可以在导部的外周面上设置凹槽的办法来形成,此时压缩空气经过凹槽喷出。导部的小径部用金属制成,大径部用合成树脂制成,电极是导电性较好的金属制成。因此导部的端面具有合成树脂的柔软性,它与金属内端面接触时具有良好的接触磨合性,从而实现更可靠的气密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是电极内部的导孔中装有导柱,其导柱分为贯通干板状部件上的孔的金属制导部和与导部合为一体的非金属密封部分。密封部由比导部直径稍大的保护部与之相连的锥形状的安装部以及与之相连的基部构成,且保护部和基部各自与电极的导孔之间留有通气间隙。因为密封部由合成树脂等材料制成的,所以避免了与电极导孔的各部分发生异常磨损的现象,特别是防止了保护部不小孔内表面上的异常磨损。导部内打孔塞入焊接螺栓的话,具有和焊接螺母同样的功能。本专利技术的其它实施形式有电极的导孔中插入着可进退的导柱,导柱由在导孔内可擦动的大径部和突出电极的可决定目标部件位置的小径部组成,同时当导柱被塞入时,从导柱的外周喷出空气。被小径部贯通的导孔由大孔和小孔组成,因形成了连通大孔和电极外部的排气通路,所以从小孔流向排气通路的空气流可以把进入大孔内的火花等异物排出电极外。由大孔和小孔的内径差形成环状接受面,在此接受面附近开口形成排气通路。进入大孔的火花球等异物与接受面碰撞,再通过从小孔流向排气通路的空气流把异物排出到电极外部。从定位孔进入的异物也在接受面上受阻,再通过从小孔流向排气通路的空气流把异物排出电极外。导柱的大径部可擦动于导孔内,且小径部和小孔之间有非常小的擦动间隙,从而导柱具有两点支持的形态。因此,导柱上稍微作用直径方向上的力,导柱也不会倾斜,确实起到中心伸出的作用。导柱的小径部由金属制成,大径部由合成树脂制成,小径部所贯通的小孔内表面也是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上述2点支持处都有与合成树脂的擦动,因此可得到与金属的平滑的滑动。插入于电极导孔内的可进退的导柱由在导孔内可擦动的大径部和突出电极的可决定目标部件位置的小径部组成,且由小径部所贯通的导孔由大孔和小孔组成,还有根据大孔和小孔的内径差形接受面,因此堆积在接受面上以异被从小孔进入的空气流逆流到大孔。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极纵剖面图。图2图1的A-A剖面图。图3表示变形例的局部纵剖面图。图4图3的局部放大图。图5设置凹槽的导部的平面图。图6设置通孔的导部的平面图。图7表示其它变形例的类似于图4的图。图8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焊接用电极,其特征在于:电极内的圆导孔由小孔和大孔构成,同时导柱由小径部和大径部构成,且导柱的小径部和大径部各自镶嵌于导孔的小孔和大孔中;当导柱被向下推移时压缩空气从小孔和小径部之间的间隙喷出;导柱的大径部可靠地镶嵌于大孔中从而成为导部,导部的端面紧贴在大孔的内端面,从而在导部上形成在导柱轴方向上的空气通路。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青山好高,青山省司,
申请(专利权)人:青山好高,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