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斗式提升机用的畚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74759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4 2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斗式提升机用的畚斗,左右两个侧面板的外壁上的顶部均设置贯穿前后的截面是矩形的横向第二加强筋;前面板的外壁上的上部设置贯穿左右的截面是三角形的横向第三加强筋;在前面板的外壁上且从第三加强筋的底面延伸至底板的外表面上设有多条纵向第四加强筋;第四加强筋的数量为大于3的奇数,在左右侧面板分别与前面板、底板的平面交界上均设置两条紧靠在一起的第四加强筋;第三加强筋与第四加强筋之间连接截面是三角形的过渡支撑筋。在畚斗受冲击最大的边部设置足够强度的加强筋,在纵向加强筋与横向加强筋上设置过渡支撑筋,避免局部受力破损,并通过合理的尺寸设计,提高了整个畚斗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斗式提升机,具体涉及斗式提升机的畚斗,对松散密度的粉状、粒状、小块状物料进行输送。
技术介绍
畚斗是斗式提升机的主要配件之一,一般通过牵引带和链条作为传动构件,对密度< 2. 2t/m3的松散的粉状、粒状、小块状物料进行连续提升输送。斗式提升机常用的畚斗是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塑料畚斗,现有的塑料畚斗各部位的壁厚设计不合理,在使用吋,易磨损部位会过早磨损。为了增加強度,有些畚斗在ロ部适当加厚壁厚,有些畚斗在外壁设计加强筋,加强筋的数量和位置设计不合理,均没有考虑到畚斗受冲击时的情况,由于畚斗受冲击最大的部位是前面板和侧面板的交接处,而实际使用时,在该交接处仅有一个加强筋是不够的,经常发生局部受カ破损现象,影响其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使用寿命长的斗式提升机用的塑料畚斗。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畚斗由后面板、前面板、左右两个侧面板以及底板围成,底板为弧状,顶部是敞ロ,后面板内壁的上部设置贯穿左右的截面是矩形的横向第一加强筋;左右两个侧面板的外壁上的顶部均设置贯穿前后的截面是矩形的横向第二加强筋,两个侧面板的顶面与第二加强筋的顶面相齐;前面板的外壁上的上部设置贯穿左右的截面是三角形的横向第三加强筋,第三加强筋的顶面与前面板的顶面相齐;在前面板的外壁上且从第三加强筋的底面延伸至底板的外表面上设有多条纵向第四加强筋;第四加强筋的数量为大于3的奇数,在左右侧面板分别与前面板、底板的平面交界上均设置两条紧靠在一起的第四加强筋;第二加强筋与第四加强筋之间以过渡圆弧连接;第三加強筋与第四加强筋之间连接截面是三角形的过渡支撑筋。后面板的横向水平长度为A,两个侧面板的横向水平长度为B,后面板顶面至底板之间的纵向垂直高度为C,前面板顶面至底板之间的纵向垂直高度为H,前面板加上第三加强筋后的总厚度为T,侧面板与第二加强筋的总厚度为Tl,后面板与第一加强筋的总厚度为T2,后面板、前面板、底板的厚度均为T3,第三加强筋的宽度为b,第三加强筋的顶面至第三加强筋最前最厚点的宽度为bl,第三加强筋的顶面至过渡支撑筋最底部处的宽度为b2,侧面板上的第二加强筋与后面板交汇处的宽度为b3,后面板内壁上的第一加强筋的宽度为D,第一加强筋底面至后面板和底板过渡处的宽度为E,第四加强筋的宽度为F,两个有间隔的加强筋之间的距离为G,前面板内壁与后面板外壁之间夹角为a,第二加强筋的外侧面与后面板顶面之间夹角为P,侧面板内壁与后面板顶面之间所成的夹角为Y,B= (0.9 1. DC, H = (0. 63 0. 74) B ;T= (0. 03 0. 05) B,Tl= (0. 8 1.1) T,T2= (0. 8 1.1) T, T3= (0. 4 0. 6) T, E= (3 5) T, b= (0. 125 0. 25) B,bl= (0. 6 0. 8) b, b2=(1. 5 1. 8)b,b3= (0. 4 0. 8)b,D= (C-H)+ (20 40mm), F=20 45mm,G=40 110mm,a =35° 42°,3=86° 92°,Y =80° 85°。本技术在畚斗受冲击最大的边部设置足够强度的加强筋,在纵向加强筋与横向加强筋上设置过渡支撑筋,避免局部受カ破损。本技术由于采用合理的加强筋布置及合理的尺寸设计,使得本技术在除加强筋以外的其余面板部分都可以采用较薄的壁厚,这样,在不增加材料消耗的同时,在敞ロ以及受冲击部位的強度得到加强和补充。经过实际试验,在同样的工作エ况条件下,本技术与现有产品相比,过载能力増加一倍,受力强度增加80%,大大延长了易损部位的磨损时间,提高了整个畚斗的使用寿命,使用寿命提高了1. 8-2倍左右。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的主视图;图3是图2的左视图;图4是图2中M-M剖视图;图5是图4中N-N剖视图;图6是图4中的I局部放大图;图7是图5中II局部放大图。图中1.后面板;2.第一加强筋;3.第二加强筋;4.侧面板;5.过渡圆弧;6.位于侧面板4、前面板7、底板12的平面交界上的加强筋11 ;7.前面板;8.第三加强筋;9.过渡支撑筋;11.第四加强筋;12.底板。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本技术畚斗由后面板1、前面板7、左右两个侧面板4以及底板12围成,底板12为弧状,顶部是敞ロ,底板12与后面板1、前面板7、两个侧面板4的底边通过曲面过渡连接。在后面板I内壁的上部设置贯穿左右的横向的第一加强筋2,第一加强筋2的截面是矩形,后面板I内壁与第一加强筋2之间为坡度过渡连接。在前面板7的外壁上的上部设置贯穿左右的向外突出的横向的第三加强筋8,第三加强筋8的截面为三角形,第三加强筋8的顶面与前面板7的顶面相齐。在左右两个侧面板4的外壁上的顶部均设置贯穿前后的横向的第二加强筋3,第ニ加强筋3的截面是矩形,两个侧面板4的顶面与第二加强筋3的顶面相齐。在前面板7的外壁上,从第三加强筋8的底面延伸至底板12的外表面上有多条纵向的第四加强筋11,第四加强筋11的数量为大于3的奇数,所有的第四加强筋11均左右对称布置,第四加强筋11中有两条紧靠在一起且设置在侧面板4与前面板7、底板12的平面交界上,即左、右侧面板4分别与前面板7、底板12的平面交界上设置两条紧靠在一起的第四加强筋11,即位于图1中所示出的加强筋6的位置处,使得前面板7与两个侧面板4交界处最易磨损的部位具有较厚的壁厚。第二加强筋3与第四加强筋11之间采用过渡圆弧5连接。在第三加强筋8与第四加强筋11之间采用截面是三角形的过渡支撑筋9连接。如图2-7所示,后面板I的横向水平长度为A,即畚斗长度(图2中),两个侧面板4的横向水平长度为B,即畚斗凸度,其中,畚斗长度A大于畚斗凸度B(图4中)。后面板I顶面至底板12之间的纵向垂直高度为C,称为畚斗后背高度,前面板7顶面至底板12之间的纵向垂直高度为H,称为前ロ高度,需要满足B= (0. 9 1.1) C,H = (0.63 0.74) B。前面板I加上第三加强筋8后的总厚度为T,称为畚斗前ロ厚度,T=(0. 03 0. 05)B0侧面板4与第二加强筋3的总厚度为Tl,Tl= (0.8 1.1)T。后面板I与第一加强筋2的总厚度为T2,T2= (0. 8 1.1) T。后面板1、前面板7、底板12的厚度相同,均为T3,T3= (0.4 0.6)T。前面板7上第三加强筋8的宽度为b, 称为畚斗前ロ宽度,b= (0. 125 0. 25)B。第三加强筋8的顶面至第三加强筋8最前最厚点的宽度为bl,第三加强筋8的顶面至过渡支撑筋9最底部处的宽度为b2,侧面板4上的第二加强筋3与后面板I交汇处的宽度为 b3,bl= (0. 6 0. 8)b,b2= (1. 5 1. 8) b,b3= (0.4 0.8)b。后面板I内壁上的第一加强筋2的宽度为D,第一加强筋2底面至后面板I和底板12 过渡处的宽度为 E,D= (C-H) + (20 40mm) ,E= (3 5) T。第四加强筋11的宽度为F,F=20 45mm ;两个有间隔的加强筋11之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斗式提升机用的畚斗,由后面板、前面板、左右两个侧面板以及底板围成,底板为弧状,顶部是敞口,其特征是:后面板内壁的上部设置贯穿左右的截面是矩形的横向第一加强筋;左右两个侧面板的外壁上的顶部均设置贯穿前后的截面是矩形的横向第二加强筋,两个侧面板的顶面与第二加强筋的顶面相齐;前面板的外壁上的上部设置贯穿左右的截面是三角形的横向第三加强筋,第三加强筋的顶面与前面板的顶面相齐;在前面板的外壁上且从第三加强筋的底面延伸至底板的外表面上设有多条纵向第四加强筋;第四加强筋的数量为大于3的奇数,在左右侧面板分别与前面板、底板的平面交界上均设置两条紧靠在一起的第四加强筋;第二加强筋与第四加强筋之间以过渡圆弧连接;第三加强筋与第四加强筋之间连接截面是三角形的过渡支撑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斗式提升机用的畚斗,由后面板、前面板、左右两个侧面板以及底板围成,底板为弧状,顶部是敞口,其特征是后面板内壁的上部设置贯穿左右的截面是矩形的横向第一加强筋;左右两个侧面板的外壁上的顶部均设置贯穿前后的截面是矩形的横向第二加强筋,两个侧面板的顶面与第二加强筋的顶面相齐;前面板的外壁上的上部设置贯穿左右的截面是三角形的横向第三加强筋,第三加强筋的顶面与前面板的顶面相齐;在前面板的外壁上且从第三加强筋的底面延伸至底板的外表面上设有多条纵向第四加强筋;第四加强筋的数量为大于3的奇数,在左右侧面板分别与前面板、底板的平面交界上均设置两条紧靠在一起的第四加强筋;第二加强筋与第四加强筋之间以过渡圆弧连接;第三加强筋与第四加强筋之间连接截面是三角形的过渡支撑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斗式提升机用的畚斗,其特征是后面板的横向水平长度为A,两个侧面板的横向水平长度为B,后面板顶面至底板之间的纵向垂直高度为C,前面板顶面至底板之间的纵向垂直高度为H,前面板加上第三加强筋后的总厚度为T,侧面板与第二加强筋的总厚度为Tl,后面板与第一加强筋的总厚度为T2,后面板、前面板、底板的厚度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光千
申请(专利权)人:镇江三维输送装备有限公司外商独资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