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潜像形成部分,其包括圆筒状潜像承载体以及支撑部件,支撑部件设置在潜像承载体的两端处并且可旋转地支撑潜像承载体;充电单元,其包括放电电极以及格栅电极,放电电极通过放电而对潜像承载体供给电荷,格栅电极具有沿着潜像承载体弯曲的形状;第一支撑部分,其从潜像承载体侧支撑弯曲的格栅电极;第二支撑部分,其从放电电极侧支撑弯曲的格栅电极;以及夹持单元,其在第一支撑部分与第二支撑部分之间夹持格栅电极而使第一支撑部分、第二支撑部分以及格栅电极处于彼此接触的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介绍
在潜像形成在图像支撑体上并且通过将色调剂供给到潜像来形成色调剂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充电单元对图像支撑体的外周表面充电。充电单元包括用于向图像支撑体供给电荷的充电丝(放电电极的实施)以及用于控制图像支撑体的电势的格栅电极(控制电极的实例)。另外,为了提高图像支撑体的带电速度,存在格栅电极具有弯曲形状以便沿着图像支撑体弯曲的情况。另外,作为与充电单元相关的技术,例如,已知在JP-A-2008_262114(专利文献I)中披露的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以高精度确定图像承载体和弯曲的格栅电极的位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潜像形成部分,其包括圆筒状潜像承载体以及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设置在所述潜像承载体的两端处并且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潜像承载体;充电单元,其包括放电电极和格栅电极,所述放电电极通过放电而对所述潜像承载体供给电荷,所述格栅电极设置在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潜像承载体之间并且具有沿着所述潜像承载体弯曲的形状,所述格栅电极对所述潜像承载体的电势进行控制并且将所述潜像承载体的外周表面充电至预定电势;第一支撑部分,其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件的外侧(即,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件的所述潜像承载体侧)并且从所述潜像承载体侧支撑弯曲的所述格栅电极;第二支撑部分,其在所述充电单元中设置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分相对的位置处并且从所述放电电极侧支撑弯曲的所述格栅电极;以及夹持单元,其将所述充电单元压向所述潜像形成部分,以便在所述第一支撑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分之间夹持所述格栅电极而使所述第一支撑部分、所述第二支撑部分以及所述格栅电极处于彼此接触的状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夹持单元可以具有至少两个弹簧部件,所述至少两个弹簧部件在保持所述充电单元的保持部件与所述充电单元之间设置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分对应的位置处,以便将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压向所述格栅电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与未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情况相比,可以以高精度确定图像承载体和弯曲的格栅电极的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与未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情况相比,可以在所述第一支撑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分之间可靠地夹持所述格栅电极而使它们处于彼此接触的状态。附图说明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图1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整个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单元的构造图;图3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感光体周边构造的示意图;图4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设置感光体和充电单元的状态的透视图;图5A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单元靠近感光体的状态的示意图;图5B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单元离开感光体的状态的示意图;图6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设置感光体和充电单元的状态的正视图;图7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格栅电极的形状的透视图;图8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格栅电极沿纵向的一端的形状的透视图;图9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格栅电极沿纵向的另一端的形状的透视图;图10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单元的透视图;以及图11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单元和感光体位于可执行充电的位置处的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另外,在用于描述示例性实施例的各图中,对相同的组成元件基本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将省略重复描述。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所示出的图像形成装置10沿着竖直方向(箭头V方向)从下侧到上侧包括纸张收容部分12,其收容记录纸张P ;图像形成部分14,其设置在纸张收容部分12上方并且在从纸张收容部分12供给的记录纸张P上形成图像;文档读取部分16,其设置在图像形成部分14上方并且读取原稿G ;以及控制部分20,其设置在图像形成部分14内并且对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部分的操作进行控制。此外,在以下描述中,由箭头V方向指示图像形成装置10的设备主体IOA的上下方向,由箭头H方向指示左右(水平)方向,并且由箭头+D方向指示深度(水平)方向。纸张收容部分12设置有用于对具有不同尺寸的作为记录介质实例的记录纸张P进行收容的第一收容部分22、第二收容部分24和第三收容部分26。第一收容部分22、第二收容部分24和第三收容部分26各自设置有馈送辊32,该馈送辊32将所收容的记录纸张P馈送至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传送路径28。在传送路径28上位于馈送辊32的下游侧还设置有用于传送记录纸张P的一对传送辊34和一对传送辊36。在传送路径28上沿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在传送辊36的下游侧还设置有定位辊38,定位辊38使记录纸张P暂时停止并在确定的定时将记录纸张P馈送到下文将描述的二次转印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正视图中,沿箭头V方向从纸张收容部分12的左侧到图像形成部分14的左下部以直线形式设置传送路径28的上游侧部分。此外,从图像形成部分14的左下部到安装在图像形成部分14的右侧表面处的纸张输出单元15设置有传送路径28的下游侧部分。另外,传送路径28连接至双面传送路径29,在双面传送路径29上传送并且反转记录纸张P以便在记录纸张P的双面上形成图像。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正视图中,双面传送路径29设置有第一切换部件31,其在传送路径28与双面传送路径29之间切换;反转部分33,其从图像形成部分14的右下部到纸张收容部分12的右侧沿箭头-V方向(在图1中向下)设置为直线形状;传送部分37,被传送至反转部分33的记录纸张P的后端进入该传送部分37并且记录纸张P在传送部分37处沿箭头H方向(在图1中向左)传送;以及第二切换部件35,其在反转部分33与传送部分37之间切换。另外,反转部分33以预定间隔设置有多对传送辊42,并且传送部分37以预定间隔设置有多对传送辊44。第一切换部件31是呈三棱柱形状的部件,并且通过驱动器(未示出)使第一切换部件31的前端移动至传送路径28和双面传送路径29中之一,由此切换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按照相同方式,第二切换部件35是在正视图中呈三棱柱形状的部件,并且通过驱动器(未示出)使第二切换部件35的前端移动至反转部分33和传送部分37中之一,由此切换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另外,传送部分37的下游侧端通过引导部件(未示出)连接至传送辊36的前侧,传送辊36位于传送路径28的上游侧部分处。此外,折叠型手动送纸部分46设置在图像形成部分14的左侧表面,并且从手动送纸部分46到传送路径28上的定位辊38的前方形成连接。文档读取部分16设置有文档传送装置52,其逐张地自动传送原稿G ;台板玻璃54,其设置在文档传送装置52的下侧并且将原稿G放置在台板玻璃54上;以及文档读取装置56,其读取由文档传送装置52传送的原稿G或放置在台板玻璃54上的原稿G。文档传送装置52具有自动传送路径55,多对传送辊53设置在该自动传送路径55上,并且自动传送路径55的一部分设置成使得原稿G在台板玻璃54上通过。另外,文档读取装置56在停止于台板玻璃54的左端处的状态下对由文档传送装置52传送的原稿G进行读取,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潜像形成部分,其包括:圆筒状潜像承载体;以及支撑部件,其设置在所述潜像承载体的两端处并且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潜像承载体;充电单元,其包括:放电电极,其通过放电而对所述潜像承载体供给电荷;以及格栅电极,其设置在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潜像承载体之间并且具有沿着所述潜像承载体弯曲的形状,所述格栅电极对所述潜像承载体的电势进行控制并且将所述潜像承载体的外周表面充电至预定电势;第一支撑部分,其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件的外侧并且从所述潜像承载体侧支撑弯曲的所述格栅电极;第二支撑部分,其在所述充电单元中设置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分相对的位置处并且从所述放电电极侧支撑弯曲的所述格栅电极;以及夹持单元,其将所述充电单元压向所述潜像形成部分,以便在所述第一支撑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分之间夹持所述格栅电极而使所述第一支撑部分、所述第二支撑部分以及所述格栅电极处于彼此接触的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9.28 JP 2011-212628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潜像形成部分,其包括 圆筒状潜像承载体;以及 支撑部件,其设置在所述潜像承载体的两端处并且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潜像承载体; 充电单元,其包括 放电电极,其通过放电而对所述潜像承载体供给电荷;以及 格栅电极,其设置在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潜像承载体之间并且具有沿着所述潜像承载体弯曲的形状,所述格栅电极对所述潜像承载体的电势进行控制并且将所述潜像承载体的外周表面充电至预定电势; 第一支撑部分,其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件的外侧并且从所述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中有周,田中邦明,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