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副车架疲劳试验夹具,包括底座、第一基座、第二基座、引导基座、轮盘、第三基座及导向杆,第一基座具有第一夹头及位于第一夹头上方的第二夹头;第二基座具有第三夹头及位于第三夹头上方的第四夹头;轮盘纵向吊设于引导基座上并能前后摆动,该轮盘的一侧则活动连接有一加载杆;第三基座,设于前述的底座上并位于引导基座的另一侧;导向杆两端分别能活动地与轮盘及第三基座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四个夹头纵向布置设计,加载测试时,气缸只要水平设置即可,无需垂直设置,从而减少了占高和占地空间,对气缸的设置要求大大降低,因而利于成本能有效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夹具,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后副车架疲劳试验的夹具。该夹具夹住待试验后副车架,然后能测试其疲劳性。
技术介绍
汽车后副车架疲劳耐久道路试验是后副车架安全性和可靠性数据采集的有效途径。但因目前道路试验周期长,成本高,随着汽车行业内的竞争不断加剧,汽车制造商希望在满足用户日益提高的安全性及可靠性要求的同时能做到节省成本的目的,因此,疲劳耐久台架试验成为汽车零部件疲劳试验的发展趋势;即通过室内的试验来模拟道路实地试验,从而达到试验周期短、成本低的目的。后副车架疲劳试验夹具是后副车架疲劳测试工装中比较关键的机构,其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测试难度及测试成本。常见的后副车架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本体Ia及连接于本体Ia上的弹簧轮盘2a,本体Ia四角具有四个端部,分别为端部11a、端部12a、端部13a及端部14a,弹簧轮盘2a的中部具有螺旋弹簧安装位21a,一般对后副车架的三个点位进行疲劳测试,分别为弹簧轮盘位、前传动位4a及后传动位3a。目前常见的后副车架试验夹具由多个夹头组成,每个夹头都是固定的,并且,测试时后副车架基本上平铺的,疲劳测试时,用于加载到的弹簧轮盘位、前传动位及后传动位的作用力是通过气缸来完成的,这样,气缸为垂直设置,而气缸又是设置于高大的龙门支撑架上,测试过程中气缸上下动作。这种测试夹具存在如下不足首先,夹头都是固定的,所以一套工装只能测试某一个类型的后副车架,应用范围较窄,对于多套不同类型的后副车架来说,需要多套试验夹具,因此,造价较高;其次,气缸垂直作用,龙门支撑架需要造的比较高,因此需要较大的占地空间和占高空间,同时龙门支撑架投入资金较大,整体试验综合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气缸能水平加载的后副车架疲劳试验夹具。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又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夹头可调节而能适应多种型号和规格的后副车架疲劳试验夹具。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后副车架疲劳试验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第一基座,设于前述的底座上并具有第一夹头及位于第一夹头上方的第二夹头;第二基座,设于前述的底座上并具有第三夹头及位于第三夹头上方的第四夹头,该第二基座与前述的第一基座处于同一竖直面上;引导基座,设于前述的底座上;轮盘,纵向吊设于前述的引导基座上并能前后摆动,该轮盘外端面活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支架和第二连接支架,该轮盘的一侧则活动连接有一加载杆;第三基座,设于前述的底座上并位于引导基座的另一侧;以及导向杆,两端分别能活动地与前述轮盘及第三基座连接。为实现能对多种规格或型号后副车架的通用性,所述的底座上成型有第一 T形槽,对应地,所述的第一基座、第二基座、引导基座及第三基座均通过第一螺栓和第一螺母配合能移动地设于底座的第一 T形槽上。进一步,所述第一基座的竖直面上成型有第二 T形槽,对应地,所述的第一夹头通过第二螺栓和第二螺母配合能移动地设于第一基座的第二T形槽上。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夹头包括夹头座、固定于夹头座上的套筒及与套筒配合能固定后副车架端部的夹块,前述的夹头座通过第二螺栓和第二螺母配合能移动地设于第一基座的第二 T形槽上,并且,前述夹头座的外端面具有内螺孔,前述的夹块包括与套筒口径适配的本体部及螺杆部,前述的本体部外宽内窄的锥状,前述的螺杆部轴向伸出本体部并端部具有与前述内螺孔配合的外螺纹。这样的夹块能适应多种后副车架的端部,而且装夹过程中与后副车架端部是环面接触夹牢,所以夹紧牢固且对后副车架端部不会产生磨损。为便于定位弹簧轮盘上的螺旋弹簧,所述的第一基座上能上下移动地设有一弹簧定位块,该弹簧定位块位于第一夹头和第二夹头之间。轮盘在引导基座上的吊设优选如下设计所述的引导基座顶端具有一横块,一吊杆的顶端与横块的底端活动连接,底端与轮盘上端面活动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四个夹头纵向布置设计,加载测试时,气缸只要水平设置即可,无需垂直设置,从而减少了占高和占地空间,对气缸的设置要求大大降低,因而利于成本能有效控制。同时测试工装高度降低,对检修维护更加便利。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后副车架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引导基座和第三基座的组合图。图4为图2中第二基座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使用状态参考图。图6为图5另一视角使用状态参考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后副车架疲劳试验夹具包括底座10、第一基座1、第二基座2、引导基座4、轮盘5、第三基座3及导向杆43。第一基座I设于底座上并具有第一夹头61及位于第一夹头61上方的第二夹头62 ;第二基座2与第一基座I处于同一竖直面上,第二基座2设于底座上并具有第三夹头63及位于第三夹头上方的第四夹头64。第一基座I上能上下移动地设有一弹簧定位块65,该弹簧定位块65位于第一夹头61和第二夹头62之间。试验时,弹簧定位块65可供螺旋弹簧设置。第二基座2上有设置弹簧定位块65。引导基座4设于底座10上,轮盘5吊设于引导基座4上并能前后摆动,该轮盘5外端面活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支架51和第二连接支架52,该轮盘5的一侧则活动连接有一加载杆44 ;第三基座3设于底座I上并位于引导基座4的另一侧;导向杆43两端分别能活动地与轮盘5及第三基座3连接,这里的导向杆43和加载杆44分别位于轮盘两侧,在加载杆44方向加载后,导向杆能控制住轮盘前后动作幅度,起到稳定作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基座1、第二基座2、引导基座4及第三基座3都是能移动地设置于底座10上,结构如下底座10上成型有第一 T形槽101,第一 T形槽101为纵横交错,对应地,第一基座1、第二基座2、引导基座4及第三基座3均通过螺栓和螺母配合能移动地设于底座的第一 T形槽101上。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夹头61是上下能移动地设于第一基座I上,结构如下第一基座I的竖直面上成型有第二 T形槽11,对应地,第一夹头61通过螺栓和螺母配合能移动地设于第一基座的第二 T形槽11上。第三夹头63和第四夹头64与第二基座2配合可参照这样设计。如图4所示,第一夹头61包括夹头座611、固定于夹头座上的套筒612及与套筒612配合能固定后副车架端部的夹块,夹头座611通过螺栓和螺母配合能移动地设于第一基座的第二 T形槽11上,并且,夹头座611的外端面具有内螺孔(图中无显示),夹块包括与套筒口径适配的本体部614及螺杆部613,本体部614外宽内窄的锥状,螺杆部613轴向伸出本体部614并端部具有与内螺孔配合的外螺纹。第二夹头62、第三夹头63和第四夹头64结构可参照第一夹头61设计。轮盘5在引导基座4上的吊设结构具体如下引导基座4顶端具有一横块41,吊杆42的顶端与横块51的底端活动连接,底端与轮盘5上端面活动连接。如图5和图6所示,后副车架疲劳试验时,四个夹头分别夹住后副车架Ia的四个端部,轮盘上的第一连接支架51与弹簧轮盘2a的端部连接,两个第二连接支架52分别与后副车架Ia底端连接,加载杆44与水平设置的气缸的动力输出端连接即可加载,前传动位也可设置加载杆71用于测试,后传动为也可设置加载杆72用于测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后副车架疲劳试验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第一基座,设于前述的底座上并具有第一夹头及位于第一夹头上方的第二夹头;第二基座,设于前述的底座上并具有第三夹头及位于第三夹头上方的第四夹头,该第二基座与前述的第一基座处于同一竖直面上;引导基座,设于前述的底座上;轮盘,纵向吊设于前述的引导基座上并能前后摆动,该轮盘外端面活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支架和第二连接支架,该轮盘的一侧则活动连接有一加载杆;第三基座,设于前述的底座上并位于引导基座的另一侧;以及导向杆,两端分别能活动地与前述轮盘及第三基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副车架疲劳试验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 第一基座,设于前述的底座上并具有第一夹头及位于第一夹头上方的第二夹头; 第二基座,设于前述的底座上并具有第三夹头及位于第三夹头上方的第四夹头,该第二基座与前述的第一基座处于同一竖直面上; 引导基座,设于前述的底座上; 轮盘,纵向吊设于前述的引导基座上并能前后摆动,该轮盘外端面活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支架和第二连接支架,该轮盘的一侧则活动连接有一加载杆; 第三基座,设于前述的底座上并位于引导基座的另一侧;以及 导向杆,两端分别能活动地与前述轮盘及第三基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疲劳试验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上成型有第一 T形槽,对应地,所述的第一基座、第二基座、引导基座及第三基座均通过第一螺栓和第一螺母配合能移动地设于底座的第一 T形槽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副车架疲劳试验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桀,彭佳,肖连军,蒋秋平,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建新底盘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