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搅拌接合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57196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0 18: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以更少的工时数就能够防止产生腐蚀的摩擦搅拌接合部件。部件(20A)设有向工具(50)侧突出的凸部(30),凸部的高度(H1)比工具的销(51)的长度(h1)高。在凸部设有接合终端部(40),在接合终端部拔出销。在接合结束时在接合终端部拔出销而产生的凹陷部(61)的深度(h2)比凸部的高度小,在部件(10A)中留下从高度减去深度所得到的壁厚(t1)。由于留下壁厚的作业仅仅是从接合终端部拔出销,而不需要其他作业,因此能够减少作业工时数。由于壁厚使得面(82)不会向外部露出,即使部件被置于湿润环境中,且部件(10A)为低电位金属,部件(20A)为高电位金属,也能够防止部件(10A)发生腐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通过摩擦搅拌接合法以与第一部件的材质不同的第二部件层叠于第一部件的状态将第二部部件与该第一部件接合而成的摩擦搅拌接合部件
技术介绍
作为接合钢板和铝板的技术之一,已知有摩擦搅拌接合法(例如,参照专利文件I(图 2))。根据下图来说明专利文件I。图15为说明现有技术的基本原理的图,在摩擦搅拌接合法中,在第一部件201层叠与该第一部件201的材质不同的第二部件202,将如箭头(I)那样旋转的接合工具203的销204插入到该第二部件202中。在将该销204的末端配置在距离第一部件201的靠第二部件侧的面为高h3的位置的状态下,使接合工具203相对地移动。在旋转中的销204和第二部件202之间会产生摩擦热,第二部件202会由于该摩擦热而软化。软化物固化则变为接合部208,起到将第二部件202与第一部件201接合的作用。结果是,第二部件202与第一部件201接合,从而得到摩擦搅拌接合部件205。然而,由于设计指示和施工指示等原因,接合部208的长度有时不足第二部件202的长度。下面说明该情况下的剖视图。图16是以往的摩擦搅拌接合部件的剖视图,在第二部件202形成有相当于接合工具203的销204的拔出轨迹的孔206,使得第一部件201的靠第二部件侧的面207向外露出。第一部件201为低电位金属,第二部件202为高电位金属,如果水浸入到第二部件202的孔206以及第一部件201的靠第二部件侧的面207,电流就会从第二部件202经由水而流向第一部件201。靠第二部件侧的面207由于该电流而腐蚀。作为对策,列举了通过旋塞部件来堵塞第二部件202的孔206,但会增加将旋塞部件安装于孔206的工时数。作为另一个对策,列举了用软化后的第二部件202 (软化物)填塞孔206。为了用软化物填塞孔206,在图15中,将销204从软化物拔出,并将如空白箭头所示的那样旋转的工具主体209朝向软化物按压。由于该工具主体209的按压,软化物会被工具主体209挤压。被挤压的软化物一流进孔,孔就会被软化物填塞。但是,由于上述孔填塞作业为抽拔销204后实施的另一作业,因此会导致工时数的增加。因此,寻求一种以更少的工时数就能够防止产生腐蚀的摩擦搅拌接合部件。专利文件1:日本特开2006-23972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以更少的工时数就能够防止产生腐蚀的摩擦搅拌接合部件。技术方案I的专利技术为一种摩擦搅拌接合部件,将第二部件与第一部件层叠,所述第二部件的材质与该第一部件不同,将作为摩擦搅拌接合法的接合工具的销插入于该第二部件,从所述第二部件的一端开始接合,在到达所述第二部件的另一端之前开始提升所述销,并且在接合终端部拔出所述销,从而将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接合而构成摩擦搅拌接合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部件一体地设有向所述接合工具侧突出的凸部,该凸部形成得比所述销的长度高,所述接合终端部设于所述凸部。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为一种摩擦搅拌接合部件,将第二部件与第一部件层叠,所述第二部件的材质与该第一部件不同,将作为摩擦搅拌接合法的接合工具的销插入于该第二部件,从所述第二部件的一端开始接合,在到达所述第二部件的另一端之前开始提升所述销,并且在接合终端部拔出所述销,从而将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接合而构成摩擦搅拌接合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部件一体地设有向所述第二部件侧敞开的凹部,所述第二部件的一部分流入到该凹部,所述接合终端部设于所述第二部件的与所述凹部对应的对应部位。(专利技术效果)在技术方案I的专利技术中,在第二部件一体地设有向接合工具侧突出的凸部,该凸部形成得比接合工具的销的长度高。并且,在凸部设有接合终端部,在该接合终端部将到达第二部件的另一端之前的销拔出。在接合结束时能够在接合终端部拔出销,当接合终端部固化时,在第二部件就形成了与销的体积大小相当的销印凹陷部。由于该销印凹陷部的深度比凸部的高度小,因此在第二部件中留下从凸部的高度减去销印凹陷部的深度所得到的量的壁厚。由于在第二部件中留下壁厚的作业仅仅是在接合结束时从接合终端部拔出销,而不需要其他作业,因此能够减少作业工时数。而且,由于上述壁厚,第一部件的靠第二部件侧的面不会向外部露出,因此,即使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被置于湿润环境中,且第一部件为低电位金属,第二部件为高电位金属,也能够防止第一部件产生腐蚀。因此,可以提供一种以更少的工时数就能够防止发生腐蚀的摩擦搅拌接合部件。在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中,在第一部件一体地设有朝向第二部件敞开的凹部。在第二部件的与该凹部对应的对应部位设有接合终端部。当在接合结束时接合工具的销到达接合终端部的时候,接合终端部的周围材料由于在销和接合终端部之间产生的摩擦热而软化。接合终端部的软化了的周围材料被正在旋转的销搅拌并流入到凹部,由此,接合终端部的周围材料填充到凹部。填充后,接合终端部的固化了的周围材料是与凹部接合并向凹部嵌入的突起部,从而接合终端部的周围材料嵌合于凹部。因此,不仅将第二部件与第一部件接合,而且将接合终端部的周围材料嵌合于凹部,从而能够更加强化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的接合。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的剖视图。图3中的(a)图 (d)图是说明适用于图2的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的摩擦搅拌接合法的图。图4是图1的变形例的图。图5是图4的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的剖视图。图6中的(a)图 (C)图是表示适用于图5的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的摩擦搅拌接合法的图。图7是图5的变形例的图。图8中的(a)图 (C)图是表示适用于图7的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的摩擦搅拌接合法的图。图9是图5的更进一步的变形例的图。图10中的(a)图 (C)图是表示适用于图9的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的摩擦搅拌接合法的图。图11是图5的又进一步的变形例的图。图12中的(a)图 (C)图是表示适用于图11的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的摩擦搅拌接合法的图。图13是图9的变形例的图。图14中的(a)图 (C)图是表示适用于图13的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的摩擦搅拌接合法的图。图15是说明现有技术的基本原理的图。图16是以往的摩擦搅拌接合部件的剖视图。标号说明10AU0D 第一部件;20A、20D 第二部件;21 一端;22 另一端;30 凸部;40、110 接合终端部;50接合工具;51销;70A、70D摩擦搅拌接合部件;140凹部;141 一部分;hl销的长度。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实施例]根据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将第二部件20A如箭头(2)那样层叠于在下侧配置的第一部件10A,从而将第二部件20A相对于第一部件IOA定位。第二部件20A是材质与第一部件IOA不同的部件。接着,通过图2说明第一部件IOA及第二部件20A的剖面结构。如图2所示,在第二部件20A —体地设有向接合工具(后述)侧突出的圆柱状的第二凸部30。该第二凸部30形成得比接合工具的销(后述)的长度(后述)高。并且,在第二凸部30设有接合终端部40 (详细后述)。从第二部件20A的一端(图1,标号21)开始接合,该接合终端部40是用于在销到达另一端(图1,标号22)之前拔出销的部位。下面,描述对以上所述的第一部件IOA及第二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擦搅拌接合部件,将第二部件与第一部件层叠,所述第二部件的材质与该第一部件不同,将作为摩擦搅拌接合法的接合工具的销插入于该第二部件,从所述第二部件的一端开始接合,在到达所述第二部件的另一端之前开始提升所述销,并且在接合终端部拔出所述销,从而将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接合而构成摩擦搅拌接合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部件一体地设有向所述接合工具侧突出的凸部,该凸部形成得比所述销的长度高,所述接合终端部设于所述凸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9.28 JP 2011-2122411.一种摩擦搅拌接合部件,将第二部件与第一部件层叠,所述第二部件的材质与该第一部件不同,将作为摩擦搅拌接合法的接合工具的销插入于该第二部件,从所述第二部件的一端开始接合,在到达所述第二部件的另一端之前开始提升所述销,并且在接合终端部拔出所述销,从而将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接合而构成摩擦搅拌接合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部件一体地设有向所述接合工具侧突出的凸部,该凸部形成得比所述销的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山满小林努宫原哲也大浜彰介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