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内部装饰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38413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05 01: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由热塑性合成树脂制成的、形成为中空三维结构的主体部(32)的立柱装饰件(30)(车辆内部装饰件)。主体部(32)的外表面具有被接合到一起的、安装至车辆结构构件的安装表面(32a)和车辆内侧的外观设计表面(32b)的结构。另外,主体部(32)形成为限制内部气体向外流动的袋状构造,并且主体部(32)利用其内压来分散并吸收车辆碰撞期间来自乘客的碰撞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内部装饰件,特别地涉及被载置于各车辆结构构件的车辆内部侧并且在可能的车辆碰撞期间乘客可能接触的车辆内部装饰件。
技术介绍
传统上,限定车辆的车辆内部的主要车辆结构构件是车门和侧板等。典型地,作为车辆板的车顶板(roof panel)被载置于车门和侧板的上方。立柱(pillar)被设置作为支撑车顶板用的支撑构件。这些车辆结构构件中的大多数由金属板(例如钢板)制成。因此, 在车辆结构构件的车室内部侧配备有车辆内部装饰件以便覆盖车辆结构构件并且构成车辆内部的朝内表面。车辆内部装饰件与车辆结构构件相对应,使得车门装饰件和侧板装饰件被分别载置于车辆的车门和侧板的内部侧。立柱装饰件被载置于车辆的立柱的内部侧。 在车辆的车顶板的内部侧设置有车顶盖内饰板(headliner)。这些车辆内部装饰件除了覆盖车辆结构构件之外还具有作为使车辆内部的朝内表面平滑的外观设计表面的作用。它们典型地由合成树脂与纤维材料等的组合制成。由于车辆碰撞期间乘客可能撞击车辆内部装饰件,所以车辆内部装饰件优选地被形成为吸收车辆碰撞期间来自乘客的碰撞力以便保护乘客。例如,专利文献I至5公开了作为均具有这样的冲击吸收构造的车辆内部装饰件的示例的技术。专利文献I和2公开了涉及车辆用冲击吸收器的技术,该冲击吸收器通过热塑性材料的吹塑成型形成为中空形状。专利文献I的车辆用冲击吸收器具有向内弯的凹状肋, 并且其吸收冲击的方法归因于凹状肋的塑性变形。类似地,专利文献2的车辆用冲击吸收器具有向内弯的凹状肋和连接凹状肋的槽状肋。类似地,其用于吸收冲击的技术是由于利用了两种肋的塑性变形。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用于吸收车辆碰撞期间来自乘客的碰撞力的冲击吸收器用的构造,该冲击吸收器被布置在车辆结构构件和被载置于车辆结构构件的车室内部侧的车辆内部装饰件之间。专利文献4、关于被载 置于车辆结构构件的车室内部侧的装饰件、公开了一种在待安装至车辆结构构件的表面上具有以格子图案配置的多个平板肋的冲击可吸收性装饰件。专利文献5公开了一种被载置于车辆结构构件的车室内部侧并且具有带空气调节管的冲击吸收部的装饰件。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0882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51250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6-211088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1-170943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5-9661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关于专利文献I和2中公开的车辆用冲击吸收器,需要在合适位置处形成肋,由此 它们能够吸收车辆碰撞期间来自乘客的碰撞力。然而,由于车辆碰撞期间乘客撞击车辆结 构构件的运动可能具有多样性,所以不易确定装饰件的位置。另外,这样的冲击吸收器被构 造为容纳在覆盖车辆结构构件的装饰件中的分开的构件。由于组成部件的数量大而产生了 问题。如此大量的材料使得总重量重并且使得制造成本高。关于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技术, 与专利文献I类似,由于其吸收构件被构造为与装饰件分开的构件,所以存在由于结构构 件的数量大而致使其重量变重并且材料成本变高的问题。关于专利文献4中公开的技术, 与专利文献I类似,需要在有效位置形成肋以便充分地吸收车辆碰撞期间来自乘客的碰撞 力。然而,由于车辆碰撞期间乘客撞击车辆结构构件的运动可能具有多样性,所以不易确定 装饰件的位置。另外,由于在安装表面形成有格子状肋,所以整个结构变得复杂。所以,存 在制造成本变高并且重量变重的问题。关于专利文献5中公开的技术,由于冲击吸收部兼 作空气调节管,所以需要满足用于空气调节管和冲击吸收器两者的两种需求。两个这样的 特征的配置可以证明是困难的。因此,关于被载置于车辆结构构件的车室内部侧并且车辆碰撞期间乘客接触的车 辆内部装饰件,存在着提供价格低廉、重量轻且能够充分吸收车辆碰撞期间来自乘客的碰 撞力的车辆内部装饰件的需求。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的车辆内部装饰件具有如下手段。在本公开的第一方面中,车辆内部装饰件是一种车辆碰撞期间乘客可能接触的并 且被载置于车辆结构构件的车室内部侧的构件。该车辆内部装饰件具有形成为中空形状并 且由热塑性合成树脂制成的主体部。主体部被构造成使得其外表面具有被接合到一起的、 待安装至车辆结构构件的安装表面和车辆内侧的外观设计表面。另外,主体部形成为限制 内部气体向外流动的袋状构造,因此能够利用主体部的内压来分散和吸收车辆碰撞期间来 自乘客的碰撞力。根据上述构造,车辆内部装饰件具有形成为中空形状并且由热塑性合成树脂制成 的主体部。由于该主体部形成为中空形状,所以能够减小其重量。另外,主体部被构造成使 得其外表面具有被接合到一起的、安装至车辆结构构件的安装表面和车辆内侧的外观设计 表面。也就是,主体部兼作构成外观设计表面的传统的装饰构件并且还具有作为吸收车辆 碰撞期间来自乘客的碰撞力用的冲击吸收器的作用。这能够使得构件的数量小,因此降低 了材料成本。主体部形成为限制内部气体向外流动的袋状形状并且利用主体部的内压来分 散和吸收车辆碰撞期间来自乘客的碰撞力。在传统的冲击吸收器中,由于车辆碰撞期间乘 客撞击车辆结构构件的运动具有多样性,所以不易确定被构造成吸收车辆碰撞期间来自乘 客的碰撞力的传统的冲击吸收器的位置。而该主体部被构造成中空结构并且形成为限制内 部气体向外流动的袋状构造。内部气体的压力均匀地向外作用在主体部的外表面的所有区 域。因此,无论车辆碰撞期间乘客撞击到袋状形状的主体部的哪个位置处,都能够充分吸收 碰撞力。也就是,主体部的外观设计表面的整个区域均被形成为能够吸收冲击的表面。气 体的可压缩性适于非常好地吸收冲击。当来自乘客的碰撞力作用在主体部上时,利用内部 气体的流动使碰撞力分散。所以,能够进一步充分地吸收车辆碰撞期间来自乘客的碰撞力。在本公开的第二方面中,根据第一方面的车辆内部装饰件被进一步修改成使得主 体部的外表面具有至少一个通气孔,在车辆碰撞期间来自乘客的碰撞力作用在主体部上 时,该通气孔允许内部气体向外流动。根据上述构造,期望作为限制主体部的内部气体向外流动的构造形成有允许主体 部的内部气体向外流动的至少一个通气孔。这通过利用主体部的内部气体的通过通气孔向 外流动的流动阻力而能够进一步吸收、当车辆碰撞期间来自乘客的碰撞力作用在车辆内部 装饰件的主体部上时、的碰撞力。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上述构造,关于车辆碰撞期间乘客可能接触的并且被载置于车辆结构构件的 车室内部侧的车辆内部装饰件,能够实现较轻重量、较低成本并且充分地吸收车辆碰撞期 间来自乘客的碰撞力。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内部装饰件被安装至车辆的状态的立体图2是沿着图1中的线I1-1I的截面图3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内部装饰件的主体部的成型过程的示意性 过程图,其中,(A)是示出作为该成型的预备步骤将一对模具定位成打开状态并且将型坯载 置于两者之间的步骤的图,(B)是示出使模具闭合成闭合状态的步骤的图,(C)是示出通过 吹塑开口导入空气以便使型坯膨胀并且受压抵靠模具的朝内表面的步骤的图,和(D)是示 出打开模具以便从模具中取出已经通过冷却而被固化的主体部的步骤的图;以及图4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内部装饰件的与图2对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8.03 JP 2010-1745231.一种车辆内部装饰件,该车辆内部装饰件被载置于车辆结构构件的车室内部侧并且车辆碰撞期间乘客可能接触该车辆内部装饰件,该车辆内部装饰件包括 主体部,其由热塑性合成树脂制成并且被形成为中空形状; 其中,所述主体部被构造成使得所述主体部的外表面具有被安装至车辆结构构件的安装表面和用于车辆内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桥政仁
申请(专利权)人:丰和纤维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