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源机及冷冻循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530140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04 11:59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通过提高风扇护栅的送风性能来降低风扇输入的热源机及冷冻循环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为具有风扇和风扇护栅的热源机及冷冻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护栅具有使由所述风扇形成的气流的主流通过的前面部和沿着所述主流的方向配置的侧面部,所述前面部从正面看具有四边形形状,在所述侧面部设有通风部,在所述前面部和所述侧面部之间,设有对通过所述前面部及所述侧面部的气流进行调整的气流调整部,所述气流调整部具有沿着所述主流的方向的长度尺寸比厚度尺寸大的板形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源机及冷冻循环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热泵热水供给机、空调等冷冻循环装置的节能性能提高日益成为大的问题,对降低构成这些冷冻循环装置的热源机的风扇输入的期望也很大。作为本

技术介绍
,有日本特开第2010-181116号公报(专利文献I)。在该公报中记载有空调,其特征在于,在形成送风护栅外周的框架上,设有构成空气通路的缺口部。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第2010-18111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该公知例未充分考虑到送风性能。具体而言,在该公知例中,虽然通过在风扇护栅侧面设置开口部实现了通风阻力降低,但并不是抑制将前面部和侧面部划分的部分的气流紊乱的结构,风扇输入有可能变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通过提高风扇护栅的送风性能来降低风扇输入的热源机。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例如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结构。S卩,本专利技术为热源机,其具有风扇和风扇护栅,热源机的特征在于,所述风扇护栅具有使由所 述风扇形成的气流的主流通过的前面部和沿着所述主流的方向配置的侧面部, 所述前面部从正面看具有四边形形状,在所述侧面部设有通风部,在所述前面部和所述侧面部之间,设有对通过所述前面部及所述侧面部的气流进行调整的气流调整部,所述气流调整部具有沿着所述主流的方向的长度尺寸比厚度尺寸大的板形状。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通过减小通风阻力来降低风扇输入。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的热源机的整体的立体图。图2是实施例1的热源机的风扇护栅整体的主视图。图3是在实施例1的热源机中透视了风扇护栅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图3中的3A-3A线剖面的剖视图。图5是实施例1的热源机的风扇护栅的角部侧视图。图6是实施例1的热源机的风扇护栅的角部正面立体图。图7是实施例1的热源机的风扇护栅的中心剖视图。图8是实施例2的热源机的风扇护栅的中心剖视图。图9是实施例3的热源机的风扇护栅的局部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用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说明。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热源机100在前面侧设有前面板101、风扇护栅102,通过因风扇103 旋转而产生的通风进行热交换器104中的热交换。另外,热源机100有时也称为热泵单元。 此外,作为风扇103,具体而言,采用螺旋桨式风扇。 热交换器104由传热管和热交换翅片构成,形成为L字形,横跨热源机100的背面及侧面,配置在风扇103的吸入侧。在热交换器104中,由风扇103通风的空气和传热管内的热介质经由传热管及热交换翅片进行热交换。 风扇护栅102具有使由风扇形成的气流的主流120通过的前面部106和沿着主流的方向配置的侧面部107,在侧面部107设有通风部。具体而言,在侧面部107,沿着前面部 106且沿着与侧面部107交叉的方向配置有多个作为板状的横档的侧面横档203。S卩,从风扇护栅102排出的气流中,朝向前方的气流为主流120,就其他气流而言,作为朝向侧方的气流110,存在在角部的气流111、在侧面中心的气流113、在角部和中心的中间位置的气流 112、以及从前面板101绕着进入热交换器的气流即短路('> 3—卜寸一々〃卜)风114。 图2是示出了风扇护栅102的主视图的图。风扇护栅102从正面看具有四边形形状,上下左右的边是大致相同的形状。作为风扇103的送风口的前面板101的开口部105 以虚线的圆105a示出。图3是图1中透视了风扇护栅102的立体图,虚线102a为风扇护栅102的概略外形线。从风扇103的送风口、即前面板101的开口部105起,在风扇103侧设有筒状的通风部、即密封环330。通过该密封环330而吹出作为朝前方的气流的主流120。此外,通过了密封环330的气流不仅朝前方吹出,还在侧方利用附壁效应沿着前面板表面弯曲地吹出,例如成为中心部的气流113、朝向角部的气流111。由于风扇护栅102 成为出口阻力,因此与假如没有设置护栅的情况相比,风扇护栅102阻碍了主流120,因此, 该朝向侧方的流动作为从护栅侧面漏出的流动产生。 图4示出热源机100的正面左上位置的、图3的从前面板101起包括风扇护栅102、 风扇103的3A-3A线剖面。图5、图6分别为从侧面和斜前方观察图2的风扇护栅顶角部 210的图。前面横档202和侧面横档203是为了在异物、特别是人的手指误插入旋转的风扇 103的情况下不与旋转的风扇接触而设置的板状的横档。侧面横档203为具有板宽3B的板形状的横档,提高气流的方向性。另外,如图2所示,从中心圆板220沿径向呈放射状地延伸的前面横档202相对于前面部倾斜或弯曲,面202S能够从热源机100的前面侧看到。据此,通过使来自旋转的风扇103的气流的回转成分所具有的速度能量转向,前面横档202不仅具有防护功能还具有回收静压而实现送风性能提高的功能。风扇护栅102通过注射模塑成型用合成树脂形成, 因此,能够容易地制作。而且,风扇护栅102在前面部106和侧面部107之间设有对通过前面部106和所述 侧面部107的气流进行调整的气流调整部。以下,由于该气流调整部与后述的上游侧气流 调整部相比配置在下游侧,因此,为了方便起见,将该气流调整部称为下游侧气流调整部。下游侧气流调整部由外侧肋204构成。外侧肋204从前面板101的前面位置300 突出,由风扇103所进行的通风也从前面板101和外侧肋204之间的侧面的空间作为朝向 侧方的气流110排出,因此,风扇102的开口面积增大,通风阻力变小,送风性能提高,因此 风扇输入降低。在图3中,前面横档202隐藏在外侧肋204中。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外侧肋 204不仅具有气流调整功能,还具有作为加强肋的功能,因此,形成这样的名称,但作为气流 调整部,也可以不特别具有作为加强肋的功能。这在后述的内侧肋205中也一样。外侧肋204具有沿主流120方向的长度尺寸比厚度尺寸大的板形状。外侧肋204 为具有长度204A的筒状结构,因此,朝向前方的气流具有高方向性而排出。通过该高方向 性,气流不易向侧面扩散,因此,抑制了扩散时的能量消耗,风扇输入降低。此外,当扩散时, 应该热交换了的空气滞留在热源机100附近,因此,热交换性能降低,但该情况被避免,因 此装置整体的节能性能提高。此外,在下游侧气流调整部的上游侧,设有与下游侧气流调整部平行的上游侧气 流调整部。上游侧气流调整部由内侧肋205构成。即,内侧肋205设在外侧肋204的前面 板101侧。该内侧肋205支撑侧面横档203,使风扇护栅102的强度提高,除此之外,与外侧 肋204 —样,具有抑制朝向侧方的气流110和朝向前方的气流即主流120在从前面板倾斜 的方向的区域302中混合的功能。即,朝向侧方的气流110相对于前面板正面侧流速降低。 此时,若朝向侧方的气流110和朝向前方的主流120混合,则生成漩涡等而消耗分散送风能 量,因此使风扇输入增大。此外,通过混合进行了热交换的空气难以向周围扩散,因此,整体 的热交换性能降低。因此,装置整体的节能性能降低,但在本实施例中避免了这些情况,从 而有助于节能性能提高。如图1、图2所示,配置在侧面部107的侧面横档203设定成随着离开风扇护栅102 的中心部,侧面横档203彼此的间隔变大。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源机,其具有风扇和风扇护栅,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护栅具有使由所述风扇形成的气流的主流通过的前面部和沿着所述主流的方向配置的侧面部,所述前面部从正面看具有四边形形状,在所述侧面部设有通风部,在所述前面部和所述侧面部之间,设有对通过所述前面部及所述侧面部的气流进行调整的气流调整部,所述气流调整部具有沿着所述主流的方向的长度尺寸比厚度尺寸大的板形状。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9.27 JP 2011-2100831.一种热源机,其具有风扇和风扇护栅,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护栅具有使由所述风扇形成的气流的主流通过的前面部和沿着所述主流的方向配置的侧面部, 所述前面部从正面看具有四边形形状, 在所述侧面部设有通风部, 在所述前面部和所述侧面部之间,设有对通过所述前面部及所述侧面部的气流进行调整的气流调整部, 所述气流调整部具有沿着所述主流的方向的长度尺寸比厚度尺寸大的板形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源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面部,沿着所述前面部且沿着与所述侧面部交叉的方向配置有多个板状的横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源机,其特征在于,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川宽展岩濑拓船桥茂久坂本浩一榎津丰权守仁彦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