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室外机用新型轴流风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29233 阅读:2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04 10: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空调室外机用新型轴流风扇,包括轮毂、位于轮毂上的至少两扇叶,其特点是所述扇叶的尾缘上设有向后延伸的尾缘小导叶。本发明专利技术由于采用在轴流风扇的扇叶尾缘设置向后延伸的尾缘小导叶结构,既有效改善了扇叶与下游固定元件之间的尾迹冲击,减小了流动损失、有利于节能,同时又使气流在扇叶上的流动距离发生了变化,涡脱落的步调也产生了差异,从而使下游固定元件表面的噪声源向外辐射的噪声产生相位差,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也提高扇叶气动性能,有效地解决了现有的轴流风扇运行时射流尾迹对下游固定元件造成冲击、不利于节能及噪声大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领域,特别是一种空调室外机用新型轴流风扇
技术介绍
目前的空调室外机用轴流风扇,如图5所示,包括轮毂I丨、位于轮毂I丨上的扇叶2',扇叶2'包括前缘3'、压力面、吸力面5'以及尾缘6'。并且扇叶尾缘均为连续变化的圆弧过渡形结构。气流经过扇叶前缘,通过扇叶叶面的做功,从尾缘部位流出,这种扇叶在使用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是(I)压力面气流速度高,吸力面气流速度低,两者流速的差异造成了射流尾迹,这一尾迹对下游固定元件,如格栅,造成了冲击,不利于节能;(2)叶片尾缘产生了旋涡脱落,涡脱落频率沿扇叶径向分布的一致性使得扇叶下游固定元件表面产生了强烈的交替脉动,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干涉噪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既可有效提高扇叶气动性能,又能有效降低风扇气动噪声和减少整体损失,且使用节能的空调室外机用新型轴流风扇。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专利技术所述空调室外机用新型轴流风扇,包括轮毂、位于轮毂上的至少两扇叶,其特点是所述扇叶的尾缘上设有向后延伸的尾缘小导叶。为使靠近扇叶外缘与尾缘小导叶外端形成的通道均匀变化,以有利于在这一区域达到出口速度均匀分布的目的,上述尾缘小导叶为前大后小的收缩状叶片结构,该叶片的外缘做成圆弧形或斜线形结构、里缘做成直线形结构。由于尾缘小导叶外端做成圆弧过渡或斜线形,而里缘做成直线形结构,使得整个尾缘小导叶在流动方向上呈收缩结构,也有利于降低尾缘小导叶对气流的粘性损失。为使本专利技术在能够达到降低噪声和提高扇叶气动性能的目的的同时,又结构简单,加工简易,上述尾缘小导叶的后缘做成直线形结构。至于尾缘小导叶设置在扇叶尾缘上的具体位置可根据需要来定。当尾缘小导叶位于扇叶尾缘上不同位置时,虽然涡脱落频率仍然一致,但尾缘小导叶改变了扇叶尾缘涡脱落时间差,从而起到了调相的作用,使下游固定元件表面的噪声源向外辐射的噪声产生相位差,达到抵消部分声能的作用,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为进一步减小轴流风扇的尾迹涡的范围,上述扇叶尾缘的外端与轮毂轴线的径向垂直距离要大于尾缘小导叶的外缘与轮毂轴线的径向垂直距离。由于尾缘小导叶从扇叶外端向里移近一定距离,使得压力面高速气流向尾迹涡区域增加能量,从而达到减小尾迹涡的范围和降低气动噪声的目的。其中上述尾缘小导叶的尾缘外端与轮毂轴线的径向垂直距离R与扇叶外径D2之间的比值范围为R/D2 =0. 3^1. O。上述尾缘小导叶的前缘宽度BI与扇叶外径D2的比值范围为B1/D2=0.0f0. 2 ;所述尾缘小导叶的后缘宽度B2与扇叶外径D2的比值范围为B2/D2=O. 005^0. 2。上述尾缘小导叶的里端宽度L与扇叶外径D2的比值范围为L/D2=0. θΓθ. 2。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在轴流风扇的扇叶尾缘设置向后延伸的尾缘小导叶结构,使得扇叶与下游固定元件之间的尾迹冲击有所改善,减小了流动损失、有利于节能;另一方面,气流在扇叶尾缘产生涡脱落时,增加的尾缘小导叶使得气流在扇叶上的流动距离发生了变化,涡脱落的步调也产生差异,即涡脱落频率的步调不一致,从而使下游固定元件表面的噪声源向外辐射的噪声产生相位差(简单地说新增的尾缘小导叶结构起到了调相器的作用),达到抵消部分声能的作用,从而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同时也提高扇叶气动性能,有效地解决了现有的轴流风扇运行时射流尾迹对下游固定元件造成冲击、不利于节能及噪声大等问题。并且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加工简易,可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室调上。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扇叶的侧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扇叶的侧视图。图5为现有轴流风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空调室外机用新型轴流风扇,包括轮毂1、位于轮毂I上的至少两扇叶2,各扇叶2包括前缘3、压力面4、吸力面5以及尾缘6,为了有效降低运行时的整体噪声,所述扇叶2的尾缘6上设有向后延伸的尾缘小导叶7。由于采用这样的结构,使得扇叶2与下游固定元件之间的尾迹冲击有所改善,从而减小了流动损失,另一方面,尾缘小导叶7结构起到了调相器的作用,由于气流在扇叶2尾缘6处产生涡脱落,增加了尾缘小导叶7,使得气流在扇叶2上的流动距离发生的变化,涡脱落的步调也产生差异,从而起到了调相的作用,使下游固定元件表面的噪声源向外辐射的噪声产生相位差,达到抵消部分声能的作用,以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上述尾缘小导叶7的优选方案是与扇叶2 —体成型。上述尾缘小导叶7厚度一般与扇叶2尾缘6厚度相同。由于扇叶2在运行过程中,吸力面5不可避免将产生流动分离,由于压力面4与吸力面5之间的压差作用,扇叶2外缘将产生间隙涡流,此间隙涡流与吸力面5分离流进行混合,由于间隙涡为低速气流,间隙涡的作用将使得吸力面5分离区域增大,造成靠近扇叶2外缘位置的尾迹涡区域增大,从而造成了损失与噪声。为了进一步的减小这一尾迹涡,如图1-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采用将尾缘小导叶7做为前大后小的收缩状叶片结构,该叶片的外缘做成圆弧形或斜线形结构、里缘做成直线形结构。由于尾缘小导叶7外端做成圆弧过渡或斜线形,而尾缘小导叶7里缘做成直线形结构,在流动方向上,导叶形状为收缩结构,这样布置一方面能够使靠近扇叶2外缘与尾缘小导叶7外端形成的通道均匀变化,有利于在这一区域达到出口速度均匀分布的目的,另一方面,整个导叶在流动方向上呈收缩结构,有利于降低尾缘小导叶7对气流的粘性损失。至于尾缘小导叶7设置在扇叶2尾缘6上的具体位置可根据情况来定。尾缘小导叶7位于扇叶2尾缘6上不同位置时,虽然涡脱落频率仍然一致,但尾缘小导叶7改变了扇叶2尾缘涡脱落时间差,从而起到了调相的作用,使下游固定元件表面的噪声源向外辐射的噪声产生相位差,起到抵消部分声能的作用,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如图1-2所示,上述尾缘小导叶7可直接设在扇叶2尾缘的外端部处,此时尾缘小导叶7外缘与扇叶2外缘连接一起形成连续变化的圆弧过渡形结构;为了更一步的减小尾迹涡范围,如图3-图4所示,上述扇叶尾缘7的外端与轮毂I轴线的径向垂直距离要大于尾缘小导叶7的外缘与轮毂I轴线的径向垂直距离。也就是说将尾缘小导叶7结构设置在扇叶2尾缘靠近外端部的位置,即从外端向里移进一定距离,使得压力面4高速气流向尾迹涡区域增加能量,从而减小尾迹涡的范围。为使本专利技术在能够达到降低噪声和提高扇叶气动性能的目的的同时,又结构简单,加工简易,上述尾缘小导叶7的后缘做成直线形结构。其中,上述尾缘小导叶7在轴流风扇上的尺寸大小是尾缘小导叶7的尾缘外端与轮毂I轴线径向垂直距离R与风扇外径D2之间的比值范围为R/D2 =0. 3^1. O。优选值为R/D2 =0. 5^0. 8。上述尾缘小导叶7的前缘宽度BI与风扇外径D2的比值范围为B1/D2=0. θΓθ. 2 ;所述尾缘小导叶7的后缘宽度Β2与风扇外径D2的比值范围为B2/D2=0.005、. 2。上述尾缘小导叶7的里端宽度L与风扇外@D2的比值范围为L/D2=0. θΓθ. 2。其中上述各比值范围的优选值为B1/D2=0. 03 O. 12, B2/D2=0. OI O. 09。L/D2=0. 06 O. 16。本专利技术中的尾缘小导叶7改善了扇叶2与下游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调室外机用新型轴流风扇,包括轮毂(1)、位于轮毂(1)上的至少两扇叶(2),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叶(2)的尾缘(6)上设有向后延伸的尾缘小导叶(7)。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望明温选锋杨昕毛义胜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顺威精密塑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