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电机定子机座专用数控立式加工机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22030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04 00: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电机定子机座专用数控立式加工机床,涉及发电机定子机座的加工领域。它包括空心立柱,其底部设有用于带动立柱旋转的回转工作台,立柱侧壁纵向开有第一导轨槽,第一导轨槽内设有刀架装置,刀架装置受力时沿第一导轨槽纵向移动,立柱顶部设有用于固定立柱的对中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对60万KW~170万KW的发电机定子机座进行加工,其加工过程比较简单,加工精度比较稳定,不仅整体的刚性较好,加工效率较高,而且能够保证发电机定子机座的加工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电机定子机座的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电机定子机座专用数控立式加工机床
技术介绍
定子机座是支承定子铁心或铁心组件的构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电机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之中,人们对发电机定子机座的加工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用于发电机定子机座的加工机床一般为非数控卧式加工机床,非数控卧式加工机床在使用时,需要人工手动对发电机定子机座进行加工,浪费了人力资源;国内已有厂家从国外引进大型数控卧式加工机床,数控卧式加工机床能够自动对发电机定子机座进行加工。但是,非数控卧式加工机床和数控卧式加工机床(以下简称卧式机床)在使用时均存在以下缺陷(I)参见图1所示,卧式机床10在使用时,将发电机定子机座11横向设置,卧式机床10上的悬臂12横向伸出,悬臂12端部的刀架13向发电机定子机座11方向移动、并对发电机定子机座11进行加工。悬臂12伸出后的长度为5000mm,由于悬臂12的长度较长、悬臂12的自重较重,因此悬臂12伸出后会因自重而产生挠度,悬臂12产生挠度后会使其刚性较差,进而使得悬臂12的加工精度不够稳定,难以保证发电机定子机座11的加工质量。(2)刀架14对发电机定子机座11加工时会引起悬臂12震动,为了保证发电机定子机座11的加工质量,悬臂12的加工精度需要保证;悬臂12的震动不宜过大;悬臂12的震动根自身的刚性有关,为了悬臂12的刚性,悬臂12伸出的长度不宜过长。对于长度较长的发电机定子机座11而言(例如直径为3750mm,长度为IOOOOmm的发电机定子机座11),由于发电机定子机座11的长度较长,因此悬臂12上的刀架13将发电机定子机座11的一端加工完成后,需要将发电机定子机座11掉头进行另一端的加工,其加工过程比较复杂。(3)当需要加工的发电机定子机座11的切削量较大时,刀架13的切削次数较多;切削次数较多的刀架13产生的切削力较大,刀架13产生的切削力会传递至悬臂12,进而使得悬臂12和卧式机床10的震动较大。卧式机床10震动后会与发电机定子机座11之间发生位移,进而影响了发电机定子机座11的加工质量。因此,为了保证发电机定子机座11的加工质量,需要控制刀架13在单位时间内的切削量,以使得卧式机床10与发电机定子机座11之间难以发生位移,刀架13切削量的控制降低了卧式机床10的加工效率。(4)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发电机定子机座的加工规格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卧式机床的悬臂为了保证刚性,其最大长度一般为5000m,只能满足60万KW (加工规格直径为3750mm,长度为10000mm)以下的发电机定子机座进行加工,对于加工规格较大的发电机定子机座而言,例如100万KW的发电机定子机座(直径为4200mm、长度为12000mm),卧式机床由于长度的限制无法对其进行加工。因此,现有的卧式机床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机定子机座专用数控立式加工机床,它能够对60万KW (加工规格直径为3750mm,长度为10000mm) 170万KW(加工规格直径为4200mm,长度为15000mm)的发电机定子机座进行加工,其加工过程比较简单,加工精度比较稳定,不仅整体的刚性较好,加工效率较高,而且能够保证发电机定子机座的加工质量。为达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电机定子机座专用数控立式加工机床,包括立式的立柱,其底部设有用于带动立柱旋转的回转工作台,所述立柱侧壁纵向开有第一导轨槽,所述第一导轨槽内设有刀架装置,所述刀架装置受力时沿第一导轨槽移动,所述立柱顶部设有用于固定立柱的对中装置。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刀架装置包括刀架体、下滑座和设于下滑座顶部的上滑座,所述下滑座设于第一导轨槽内,所述下滑座受力时沿第一导轨槽移动;所述下滑座顶部设有第二导轨槽,所述第二导轨槽与第一导轨槽位于不同平面、且互相垂直,所述下滑座通过第二导轨槽与上滑座连接,所述上滑座受力时沿第二导轨槽移动;所述上滑座内部开有第三导轨槽,所述第三导轨槽与第一导轨槽位于同一平面、且互相垂直,所述刀架体设于第三导轨槽内、所述刀架体受力时沿第三导轨槽在上滑座内移动。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上滑座顶部设有监控装置。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对中装置包括与立柱顶部中心固定的对中立柱,所述对中立柱外壁等距设有至少四个支臂,所述支臂远离对中立柱的一端与套于立柱外部的工件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对中装置还包括套于对中立柱外壁的支座、设于对中立柱顶部的减速机、设于减速机两端的齿轮传动箱和设于齿轮传动箱底部的丝杠,所述齿轮传动箱通过丝杠与支座连接,所述丝杠在减速机的牵引下带动支座纵向移动;所述支臂与对中立柱通过支座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支臂与所述工件之间设有可伸缩顶杆。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夹具装置,其设于工件相对的两侧,所述夹具装置包括压紧油缸和杠杆式压杆,所述压紧油缸通过杠杆式压杆与工件连接,所述杠杆式压杆在压紧油缸的带动下沿工件方向移动。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夹具装置还包括移动油缸,所述移动油缸与压紧油缸连接,所述压紧油缸在移动油缸的带动下沿所述工件方向移动。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调温装置,所述调温装置设于立柱侧壁。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立柱的横截面为环形,其直径为2300mm 3000mm,高度为 1 2000mm 16000mm。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I)本专利技术为数控立式加工机床,其包括立式的立柱,对发电机定子机座加工时,将发电机定子机座套于立柱外部,将立柱侧壁的刀架向发电机定子机座移动进行加工。立柱采用立式加工的方式对发电机定子机座进行加工,由于立柱底部的面积较小,而立柱的自重较重,因此,自重较重的立柱能够通过面积较小的底部牢牢的固定,立柱的刚性较好;而且立柱顶部通过对中装置固定,立柱底部通过回转工作台固定,对中装置和回转工作台进一步加强力立柱的整体刚性。与
技术介绍
相比,本专利技术不仅刚性较好,而且立柱上的刀架能够直接对发电机定子机座进行加工,不需要
技术介绍
中的悬臂,立柱在加工时难以产生挠度。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加工精度比较稳定,能够保证发电机定子机座的加工质量。(2)本专利技术的立柱的整体刚性较好,与
技术介绍
相比,本专利技术的立柱能够承受刀架装置较大的切削力,因此刀架装置单位时间的切削量较大,其加工效率较大,本专利技术的切削量是
技术介绍
中卧式机床的切削量的2 3倍。(3)本专利技术的立式立柱的整体刚性较好,立柱在对发电机定子机座进行加工时难以发生震动。与
技术介绍
相比,本专利技术立柱的高度远远大于卧式机床的长度;本专利技术在加工产长度较长的发电机定子机座时(加工时将发电机定子机座纵向设于立柱外部),能够一次性完成发电机定子机座顶部和底部(发电机定子机座顶部和底部对应
技术介绍
中发电机定子机座的两端)的加工。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加工过程比较简单。(4)本专利技术由于立柱的整体刚性较好,加工时难以产生震动,因此立柱的高度较高,立柱的高度为12000mm 16000mm,直径为2300mm 3000mm,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对60万KW 170万KW的核电、火电发电机的定子机座进行加工。附图说明图1为
技术介绍
中的结构示意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与工件配合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电机定子机座专用数控立式加工机床,包括立式的立柱(1),其底部设有用于带动立柱(1)旋转的回转工作台(3),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1)侧壁纵向开有第一导轨槽(5),所述第一导轨槽(5)内设有刀架装置(4),所述刀架装置(4)受力时沿第一导轨槽(5)移动,所述立柱(1)顶部设有用于固定立柱(1)的对中装置(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电机定子机座专用数控立式加工机床,包括立式的立柱(1),其底部设有用于带动立柱(I)旋转的回转工作台(3),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I)侧壁纵向开有第一导轨槽(5),所述第一导轨槽(5)内设有刀架装置(4),所述刀架装置(4)受力时沿第一导轨槽(5 )移动,所述立柱(I)顶部设有用于固定立柱(I)的对中装置(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加工机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刀架装置(4)包括刀架体(4a)、下滑座(4c)和设于下滑座(4c)顶部的上滑座(4b),所述下滑座(4c)设于第一导轨槽(5)内,所述下滑座(4c)受力时沿第一导轨槽(5)移动; 所述下滑座(4c)顶部设有第二导轨槽,所述第二导轨槽与第一导轨槽(5)位于不同平面、且互相垂直,所述下滑座(4c)通过第二导轨槽与上滑座(4b)连接,所述上滑座(4b)受力时沿第二导轨槽移动; 所述上滑座(4b)内部开有第三导轨槽,所述第三导轨槽与第一导轨槽(5)位于同一平面、且互相垂直,所述刀架体(4a)设于第三导轨槽内、所述刀架体(4a)受力时沿第三导轨槽在上滑座(4b)内移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加工机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滑座(4b)顶部设有监控装置(6)。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加工机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中装置(2)包括与立柱(I)顶部中心固定的对中立柱(2a),所述对中立柱(2a)外壁等距设有至少四个支臂(2c),所述支臂(2c)远离对中立柱(2a)的一端与套于立柱(I)外部的工件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亦清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中自控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