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枢绕组的绕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516310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30 17:03
一种电枢绕组的绕线装置,具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左固定轴和右移动轴;所述左固定轴上套装有左压线装置,且端部安装有左旋转头;所述右移动轴上套装有右压线装置,且端部安装有右旋转头;所述左旋转头和右旋转头直径与电枢相同,且上面具有与电枢上的槽口宽度一致的卡线槽。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有:采用全自动的机械控制进行绕线,需要的时间短,生产效率高;每绕一下都要进行相应的压紧处理,且压紧所用的外力保持均衡,使绕线缠绕紧密且均匀,绕线结束后,露出的导线接头长短一致,后续操作方便。绕线用力均匀,避免后期焊接时裁切等,节省原料。(*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电枢绕组的绕线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机电枢绕线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枢绕组的绕线装置。
技术介绍
电枢绕组由一定数目的电枢线圈按一定的规律连接组成,是电机的电路部分,也 是感应电动势,产生电磁转矩进行机电能量转换的部分。线圈用绝缘的圆形或矩形截面的 导线绕成,分上下四层嵌放在电枢铁芯槽内,上下层以及线圈与电枢铁芯之间都要妥善地 绝缘,并用槽楔压紧。大型电机电枢绕组的端部通常紧扎在绕组支架上。采用现有的绕线 方法进行绕线时,绕线角度和力量的均衡,导致绕线后,露出的导线接头参差不齐,导线可 能存在不能压紧的情况,对后续焊接工序造成很大的影响,并造成了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未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绕线效率高,精度高的电枢 绕组的绕线装置。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枢绕组的绕线装置,具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左固定轴和右移动 轴;所述左固定轴上套装有左压线装置,且端部安装有左旋转头;所述右移动轴上套装有右压线装置,且端部安装有右旋转头;所述左旋转头和右旋转头直径与电枢相同,且上面具有与电枢上的槽口宽度一 致的卡线槽。进一步地,所述左固定轴上还设置有夹紧装置,所述夹紧装置与夹紧气缸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左旋转头与左旋转驱动装置相连,所述右旋转头与右旋转驱动装 置相连。进一步地,所述右压线装置连接有右移动台,所述右移动台连接右蜗杆,所述右蜗 杆连接右伺服电机;进一步地,所述左压线装置连接有左移动台,所述左移动台连接左蜗杆,所述左蜗 杆连接左伺服电机;进一步地,所述左压线装置和右压线装置包括具有锥形头部的本体,限位拉杆,压 线条组和弹簧,所述压线条组前端设置有与锥形头部相配合的斜坡,且压线条组上部设置 有弹簧固定块,所述弹簧固定块上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另一端连接在本体上,所述弹簧 固定块端部装有保护套,保护套还连接有限位拉杆,所述压线条组中各压线条的宽度与电 枢槽口相适应。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拉杆另一端安装有限位螺母。进一步地,所述锥形头部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与电枢槽口对应。一种电枢绕组的绕线方法,包含以下步骤步骤I)提供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枢绕组的绕线装置;步骤2)将待绕导线的一端嵌入电枢和换向器槽内(如图7所示),并将该电枢安装 在左固定轴左旋转头的一端,使导线与左旋转头上的卡线槽相对应,用夹紧装置夹紧;步骤3)右移动轴左移,至端部的右旋转头紧顶电枢;步骤4)右压线装置左移,至右压线装置的左端与电枢铁芯的左端对齐;步骤5)右压线装置的压线条下压,将导线压紧在电枢槽内;步骤6)左旋转头旋转N个槽口,导线随左旋转头旋转N个槽口,同时随着右压线 装置的右移,右压线装置的压线条组慢慢上抬;步骤7)左压线装置右移,至左压线装置的右端与电枢铁芯的右端对齐;步骤8)左压线装置的压线条下压,将导线压紧在电枢槽内;步骤9 )右旋转头旋转N个槽口,导线随右旋转头旋转N个槽口,同时随着左压线 装置的左移,左压线装置的压线条组慢慢上抬;步骤10)重复步骤4)至步骤9)。进一步地,还包括步骤11):待绕线完成后,打开夹紧装置,取下电枢。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有(I)采用全自动的机械控制进行绕线,需要的时间短,生产效率高;(2)每绕一下都要进行相应的压紧处理,且压紧所用的外力保持均衡,使绕线缠绕 紧密且均匀,绕线结束后,露出的导线接头长短一致,后续操作方便。(3)绕线用力均匀,避免后期焊接时裁切等,节省原料。(4)经过本技术的电机绕线装置,由于嵌入电枢的导线排列一致性高,使得电 机输出的转速、转矩的稳定性好,同时噪音极低,使用寿命得到很大提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A,2B为本技术左旋转头结构示意图;图3A,3B为本技术右旋转头结构示意图 图4,图5,图6为本技术左压线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技术右压线装置结构示意图;图8为左固定轴右端结构示意图;图9转子结构示意图;图10为电枢剖视图;图11为绕线方法流程图;图12为装导线的转子结构示意图;图13为导线形状;图14为转子(电枢)安装在左固定轴上的结构图;图1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示意图;图16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示意图;图17a至图18c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示意图。其中1支撑架,11左移动台,12右移动台,13左蜗杆,14右蜗杆,21左固定轴,22右移动轴,221右移动气缸,31左压线装置,311左伺服电机,32右压线装置,321右伺服电 机,33锥形头部,34压线条组,35弹簧,36斜坡,37弹簧固定块,38压线条导槽,39保护套, 41左旋转头,42右旋转头,43左限位拉杆,44右限位拉杆,45限位螺母,5槽口,55漆包线, 56轴,57电枢片,58换向器,6卡线槽,7夹紧装置,71夹紧气缸,81左旋转驱动装置,82右 旋转驱动装置,9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 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 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种电枢绕组的绕线装置,具有支撑 架I,所述支撑架I上设置有左固定轴21和右移动轴22 ;所述左固定轴21上套装有左压 线装置31,且端部安装有左旋转头41 (如图8所示);所述右移动轴22上套装有右压线装 置32,且端部安装有右旋转头42 ;所述左旋转头41和右旋转头42直径与电枢相同,且上面 具有与电枢上的槽口 5宽度一致的卡线槽6,所述左固定轴21上还设置有夹紧装置7,所 述夹紧装置与夹紧气缸71相连接,用来夹紧转子轴56,所述左旋转头41与左旋转驱动装 置81相连,所述右旋转头42与右旋转驱动装置82相连;所述右压线装置32连接有右移动 台12,所述右移动台12连接右蜗杆14,所述右蜗杆14连接右伺服电机321 ;所述左压线装 置31连接有左移动台11,所述左移动台11连接左蜗杆13,所述左蜗杆13连接左伺服电机 311 ;所述左压线装置31和右压线装置32包括具有锥形头部33的本体,左、右限位拉杆43、 44,压线条组34和弹簧35,所述压线条组34前端设置有与锥形头部33相配合的斜坡36, 且压线条组34上部设置有弹簧固定块37,所述弹簧固定块37上连接有弹簧35,所述弹簧 35的另一端连接在本体上,所述本体上还分别连接有左限位拉杆43 (对应左压线装置)和 右限位拉杆44 (对应右压线装置),所述压线条组34中各压线条的宽度与电枢槽口 5相适 应,所述限位拉杆另一端安装有限位螺母45。图2A,2B为本技术的左旋转头结构示意图,图3A,3B为本技术的右旋转 头结构示意图,如图2A,2B, 3A,3B所示,左旋转头41和右旋转头42的外径与电枢直径相 同,左旋转头和右旋转头都有卡线槽6,所述卡线槽6分别位于左旋转头41的右端和右旋转 头42的左端,为篱笆状单面钝刀结构,卡线槽6的宽度与电枢上槽口 5的宽度相同,即卡线 槽6与电枢上的槽口 5可以拼接成一条长槽,卡线槽6用于绕线时固定从电枢片的槽口 5延 伸出来的导线,在左/右旋转头旋转时,由于电枢片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枢绕组的绕线装置,具有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左固定轴和右移动轴;所述左固定轴上套装有左压线装置,且端部安装有左旋转头;所述右移动轴上套装有右压线装置,且端部安装有右旋转头;所述左旋转头和右旋转头直径与电枢相同,且上面具有与电枢上的槽口宽度一致的卡线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憬何江
申请(专利权)人:雷瑞卡苏州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