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接触器动触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14922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30 14: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性能稳定、质量可靠、安装牢固、接触电阻小、焊接更方便可靠的交流接触器动触头,其包括一个一体成型的触板,触板的相对两侧均设有导弧角和触点,两侧导弧角对称分布于触板的两侧面,两侧触点对称焊接于触板的底面,两侧导弧角分别具有与两侧触板侧面轮廓相贴合的接触面,其中每侧导弧角的两端末端和中心分别固定在触板上。(*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交流接触器动触头
本技术涉及交流接触器中的配件,尤其是其中的动触头。
技术介绍
原有的交流接触器动触头结构是采用联接板加导弧角,在联接板的两端还要搭接一触桥,触桥嵌入并焊接在联接板中,触桥的两侧嵌入端用来焊接两个触点,加工时即要焊接导弧角又要焊接触桥。上述结构存在的缺陷是焊接繁琐,联接板两侧与触桥焊接处厚度达不到一致,触点在触桥上的焊接面凹凸不平并留有缝隙,焊接附着力低和接触电阻大,动触头经过多次升降后导弧角焊接附着力力降低导致容易脱落。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交流接触器动触头存在的缺陷,本技术提供性能稳定、质量可靠、安装牢固、接触电阻小、焊接更方便可靠的交流接触器动触头。本技术提供的交流接触器动触头技术方案是包括一个一体成型的触板,触板的相对两侧均设有导弧角和触点,两侧导弧角对称分布于触板的两侧面,两侧触点对称焊接于触板的底面,两侧导弧角分别具有与两侧触板侧面轮廓相贴合的接触面,其中每侧导弧角的两端末端和中心分别固定在触板上。上述技术方案的优点是(I)、触板采用一体式使触点焊接更加方便牢固,降低焊接费用,一体化触桥可以避免原有分体式结构的联接板和触板在焊接触点时,无法避免触点与联接板之间产生缝隙,会使接触电阻较高,导致接线端温升高而损坏产品,一体化结构的接触电阻较低也较稳定,可以有效避免温升高,从而使产品运行更可靠;( 2 )、导弧角与触板的结合更加紧密,每个导弧角均可以通过与触板侧面贴合的接触面上的三个固定点与触板牢固连接在一起,消除因两者之间的连接松脱导致的质量隐患,延长其使用寿命。本技术提供的交流接触器动触头改进技术方案是每侧导弧角的两端末端均具有开槽,开槽上部具有下压面和凸齿,下压面与触板顶面位于同一水平方向的平面,凸齿向下突出设置,开槽下部具有上压面,上压面为相对下压面倾斜的斜面并与下压面相交,触板具有与导弧角开槽轮廓相贴合的脊突,该脊突具有开口向上与凸齿抵接配合的齿槽、与下压面抵接配合的上顶面以及与上压面抵接配合的下顶面。导弧角开槽和触板脊突这两者形状经过了特别设计,导弧角开槽咬合并嵌入到触板脊突之中,触板脊突被牢牢地夹持于导弧角开槽之中,使两者之间连接紧固,不易松脱。本技术提供的交流接触器动触头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是导弧角的接触面底部与触板侧面下缘相对齐,触点具有同时接触触板侧面下缘和导弧角接触面底部的外缘。 这样的结构带来的好处是当焊接时焊剂熔化,将触点外缘、触板侧面下缘以及导弧角接触面底部三者交会处黏合在一起,使整体的连接更加紧密和牢固。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交流接触器动触头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2为本技术的交流接触器动触头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3为图1的侧视图。图4为图1中导弧角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触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交流接触器动触头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7为本技术的交流接触器动触头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8为图6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的交流接触器动触头实施例一,包括一使用黄铜材料一体成型的触板1,触板I的相对两侧均设有导弧角2和触点3,导弧角2材料为钢板而触点3材料为银,两侧导弧角2对称分布于触板I的两侧面,两侧触点3对称焊接于触板I的底面,两侧导弧角2的上部上翘以便更好的引导电弧,每侧导弧角2呈U形状,两侧导弧角2分别具有与两侧触板I侧面轮廓相贴合的接触面a,导弧角2的接触面a底部与触板I侧面下缘相对齐,且处于同一平面之内,触点3具有同时接触触板I侧面下缘和导弧角2接触面a底部的外缘d,即触板I侧面下缘和导弧角2接触面a底部以及触点3的外缘d三者交会,所以当焊接触点3的同时,触点3外缘处的焊剂会渗出到三者交会处,将触点外缘、触板侧面下缘以及导弧角接触面底部三者黏合在一起,加强固定效果。每侧导弧角2的两端末端和中心分别固定在触板I的相应位置,其固定方式分别是导弧角2的中心与触板I侧面固定铆接在一起;导弧角2的两端末端均具有开槽b,开槽b上部具有下压面bl和凸齿b2,下压面bl与触板I顶面位于同一水平方向的平面,凸齿b2向下突出设置,开槽b下部具有上压面b3,上压面b3为相对下压面bl倾斜的斜面并与下压面bl相交,触板I具有与导弧角2开槽b轮廓相贴合的脊突C,该脊突c具有开口向上与凸齿b2抵接配合的齿槽c2、与下压面bl抵接配合的上顶面Cl以及与上压面b3抵接配合的下顶面c3,开槽b的凸齿b2向下嵌入到脊突c的齿槽c2中去,使得导弧角2和触板I之间相互牢固连接,难以松脱。另外,实施例一还在触板I的底部设置一定高度的凸槽g来增加整体的高度,能够使动触头整体的装配符合技术要求。如图6至图8所示,本技术的交流接触器动触头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整体尺寸不同,而且其底部没有凸槽g,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权利要求1.一种交流接触器动触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一体成型的触板(1),触板(I)的相对两侧均设有导弧角(2 )和触点(3 ),两侧导弧角(2 )对称分布于触板(I)的两侧面,两侧触点(3)对称焊接于触板(I)的底面,两侧导弧角(2)分别具有与两侧触板(I)侧面轮廓相贴合的接触面(a),其中每侧导弧角(2)的两端末端和中心分别固定在触板(I)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接触器动触头,其特征在于每侧导弧角(2)的两端末端均具有开槽(b),开槽(b)上部具有下压面(bl)和凸齿(b2),下压面(bl)与触板(I)顶面位于同一水平方向的平面,凸齿(b2)向下突出设置,开槽(b)下部具有上压面(b3),上压面(b3)为相对下压面(bl)倾斜的斜面并与下压面(bl)相交,触板(I)具有与导弧角(2)开槽(b)轮廓相贴合的脊突(C),该脊突(c)具有开口向上与凸齿(b2)抵接配合的齿槽(c2)、与下压面(bl)抵接配合的上顶面(Cl)以及与上压面(b3)抵接配合的下顶面(c3)。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流接触器动触头,其特征在于导弧角(2)的接触面(a)底部与触板(I)侧面下缘相对齐,触点(3 )具有同时接触触板(I)侧面下缘和导弧角(2 )接触面(a)底部的外缘(d)。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流接触器动触头,其特征在于每侧导弧角(2)的中心与触板(I)侧面固定铆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交流接触器动触头,其特征在于每侧导弧角(2)的中心与触板(I)侧面固定铆接。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性能稳定、质量可靠、安装牢固、接触电阻小、焊接更方便可靠的交流接触器动触头,其包括一个一体成型的触板,触板的相对两侧均设有导弧角和触点,两侧导弧角对称分布于触板的两侧面,两侧触点对称焊接于触板的底面,两侧导弧角分别具有与两侧触板侧面轮廓相贴合的接触面,其中每侧导弧角的两端末端和中心分别固定在触板上。文档编号H01H50/54GK202839472SQ201220512128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8日专利技术者潘祥元, 戴胜阳 申请人:乐清市长征电器开关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交流接触器动触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一体成型的触板(1),触板(1)的相对两侧均设有导弧角(2)和触点(3),两侧导弧角(2)对称分布于触板(1)的两侧面,两侧触点(3)对称焊接于触板(1)的底面,两侧导弧角(2)分别具有与两侧触板(1)侧面轮廓相贴合的接触面(a),其中每侧导弧角(2)的两端末端和中心分别固定在触板(1)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祥元戴胜阳
申请(专利权)人:乐清市长征电器开关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