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尹逊庆专利>正文

紧凑型高架快速机动车道及混合交通互通式立交桥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06118 阅读:2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30 02: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紧凑型高架快速机动车道及混合交通互通式立交桥,包括第二直行桥和第一直行桥,第一直行桥横跨于第二直行桥上方,第一直行桥和第二直行桥上均设有双向车道,第一直行桥和第二直行桥的底部均通过支撑柱与地面连接;第一直行桥上安装第二右转桥、第一右转桥、第三右转桥和第四右转桥;第二右转桥入口端和第一右转桥的出口端分别与第一直行桥的双向车道连接;第二右转桥的出口端和第一右转桥的入口端分别与第二直行桥的同向车道连接,且位于第一直行桥的两侧;第三右转桥的出口端和第四右转桥的入口端分别与第一直行桥的双向车道连接;第三右转桥入口端和第四右转桥的出口端分别与第二直行桥的同向车道连接。(*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紧凑型高架快速机动车道及混合交通互通式立交桥
本技术涉及一种立交桥,确切地说是一种紧凑型高架快速机动车道及混合 交通互通式立交桥。
技术介绍
目前,城市快速机动车道立交桥占地大,与普通机动车道的连接离路口远。机动 车、非机动车及行人分流不彻底。快速机动车道的左转方式一般为右侧分流、右转270度合 流到相交叉的车道,或右侧分流、左转270度合流到相交叉的车道。还有的直接左转方式考 虑到车道的坡度、净高、分流口、合流口及转弯半径等因素,其设计还有欠缺的地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紧凑型高架快速机动车道及混合交通互通式立交 桥,它是一个适合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共同使用的多功能立体交通系统,可解决现有技 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紧凑型高架快速机动 车道及混合交通互通式立交桥,包括第二直行桥和第一直行桥,第一直行桥横跨于第二直 行桥上方,第一直行桥和第二直行桥上均设有双向车道,第一直行桥和第二直行桥的底部 均通过支撑柱与地面连接;第一直行桥上安装第二右转桥、第一右转桥、第三右转桥和第四 右转桥;第二右转桥入口端和第一右转桥的出口端分别与第一直行桥的双向车道连接;第 二右转桥的出口端和第一右转桥的入口端分别与第二直行桥的同向车道连接,且位于第一 直行桥的两侧;第三右转桥的出口端和第四右转桥的入口端分别与第一直行桥的双向车道 连接;第三右转桥入口端和第四右转桥的出口端分别与第二直行桥的同向车道连接,且位 于第一直行桥的两侧;第一右转桥和第四右转桥分别位于第二直行桥的两侧,第二右转桥 和第三右转桥分别位于第二直行桥的两侧;第一直行桥上安装第一左转桥、第二左转桥、第 三左转桥和第四左转桥;第一左转桥入口端、第三右转桥入口端、第二右转桥的出口端和 第四左转桥的出口端均位于第一直行桥的同一侧;第一右转桥的入口端、第三左转桥的入 口端、第二左转桥的出口端和第四右转桥的出口端均位于第一直行桥的另一侧,第一左转 桥的入口端、第三右转桥的入口端、第二左转桥的出口端和第四右转桥的出口端均位于第 二直行桥的同一方向的车道上;第二右转桥的出口端、第四左转桥的出口端、第一右转桥的 入口端和第三左转桥的入口端均位于第二直行桥的另一方向的车道上;第一左转桥的出口 端、第一右转桥的出口端、第二右转桥的入口端和第二左转桥的入口端均位于第二直行桥 的一侧;第三左转桥的出口端、第三右转桥的出口端、第四右转桥入口端和第四左转桥的入 口端均位于第二直行桥的另一侧;第一左转桥的出口端、第一右转桥的出口端、第四右转桥 的入口端和第四左转桥的入口端均位于第一直行桥的一个方向的车道上,第二左转桥的入 口端、第二右转桥的入口端、第三右转桥的出口端和第三左转桥的出口端均位于第一直行 桥的另一个方向的车道上;第二右转桥与第一左转桥上下重叠,第二左转桥与第一右转桥上下重叠,第四左转桥与第三右转桥上下重叠,第四右转桥与第三左转桥上下重叠;每对上下重叠的左转桥与右转桥之间均安装有支撑物。为了进一步实现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直行桥下方安装环形桥体;环形桥体的四周分别与第一桥体、第二桥体、第三桥体和第四桥体连接;第一桥体、第二桥体、第三桥体、第四桥体和环形桥体分别通过支撑物与地面连接 ’第一桥体上设有第一连接桥,第一连接桥的上端与第一直行桥连接,第三桥体上设有第三连接桥,第三连接桥的上端与第一直行桥连接;第二桥体上设有第二连接桥,第二连接桥的上端与第二直行桥连接,第四桥体上设有第四连接桥,第四连接桥的上端与第二直行桥连接, 第一连接桥、第二连接桥、第三连接桥、第四连接桥两侧的桥体与地面连接。所述环形桥体下方的地面上设有非机动车环岛车道,非机动车环岛车道的四周设有四个停车场;四个停车场分别通过支撑物与第一桥体、第二桥体、第三桥体和第四桥体连接;非机动车环岛车道的内侧开设地下广场,地下广场的四周设有地下通道,每个地下通道的出入口与地下广场相通;每个停车场两侧是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所述第一桥体、第二桥体、第三桥体和第四桥体的下向行桥段处各安装一个车站。所述第一右转桥、第二左转桥、第三左转桥、第四右转桥、第三右转桥、第四左转桥、第一左转桥和第二右转桥的转弯路段均为水平路段。本技术的优点在于一、占地少,土方开挖量小,仅为下沉式立交桥的·1/10左右,结构紧凑。城市一级街道路口无需征地即可建造,可提高路网密度。二、机动车车道地上布置,车不走低,避免雨季被淹。三、车道分流口及合流口依次排列,左侧车道直接左转, 符合人在方向、空间思维上的习惯。匝道无迂回,无纵坡,有足够的长度来实现车辆加减速。 使行车更加安全。四、公交车专用停靠车道外凸式设计,与传统的港湾式设计相比,公交车进出方便,容易靠站。五、公交车站设置在立交桥的下行方向,与乘客想去的方向一致,站与站的距离近,乘客换乘方便。六、非机动车道环岛直径大,通过能力强。七、行人通过十字路口安全、快捷。八、桥下空间便于利用,可用于停车、书报亭、零售等。九、快速机动车道、普通路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公交车站、连接辅道、绿化带综合布置,在不适宜修建地铁及轻轨的城市繁华路段、中心地带最能体现它的优越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紧凑型高架快速机动车道及混合交通互通式立交桥的最上两层桥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所述紧凑型高架快速机动车道及混合交通互通式立交桥的地上一层桥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所述紧凑型高架快速机动车道及混合交通互通式立交桥的地面及地下设施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所述紧凑型高架快速机动车道及混合交通互通式立交桥的地上一层桥与地面连接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1第一直行桥102第二直行桥103第一右转桥104第二左转桥 105第三左转桥106第四右转桥107第三右转桥108第四左转桥109第一左转桥 110第二右转桥201第一桥体202第二桥体203第三桥体204第四桥体205第一连接桥206第二连接桥207第三连接桥208第四连接桥209环形桥体210车站 301地下广场302出入口 303地下通道304非机动车环形车道305停车场。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所述的紧凑型高架快速机动车道及混合交通互通式立交桥,包括第一 直行桥101和第二直行桥102。第一直行桥101横跨于第二直行桥102上方,第一直行桥 101和第二直行桥102上均设有双向车道,第一直行桥101和第二直行桥102的底部通过支 撑柱与地面连接。第一直行桥101上安装第二右转桥110、第一右转桥103、第三右转桥107 和第四右转桥106。第二右转桥110入口端和第一右转桥103的出口端分别与第一直行桥 101的双向车道连接,第二右转桥110的出口端和第一右转桥103的入口端分别与第二直行 桥102的同向车道连接,且位于第一直行桥101的两侧;第三右转桥107的出口端和第四右 转桥106的入口端分别与第一直行桥101的双向车道连接,第三右转桥107入口端和第四 右转桥106的出口端分别与第二直行桥102的同向车道连接,且位于第一直行桥101的两 侧。第一右转桥103和第四右转桥106分别位于第二直行桥102的两侧,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紧凑型高架快速机动车道及混合交通互通式立交桥,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直行桥(102)和第一直行桥(101),第一直行桥(101)横跨于第二直行桥(102)上方,第一直行桥(101)和第二直行桥(102)上均设有双向车道,第一直行桥(101)和第二直行桥(102)的底部均通过支撑柱与地面连接;第一直行桥(101)上安装第二右转桥(110)、第一右转桥(103)、第三右转桥(107)和第四右转桥(106);第二右转桥(110)入口端和第一右转桥(103)的出口端分别与第一直行桥(101)的双向车道连接;第二右转桥(110)的出口端和第一右转桥(103)的入口端分别与第二直行桥(102)的同向车道连接,且位于第一直行桥(101)的两侧;第三右转桥(107)的出口端和第四右转桥(106)的入口端分别与第一直行桥(101)的双向车道连接;第三右转桥(107)入口端和第四右转桥(106)的出口端分别与第二直行桥(102)的同向车道连接,且位于第一直行桥(101)的两侧;第一右转桥(103)和第四右转桥(106)分别位于第二直行桥(102)的两侧,第二右转桥(110)和第三右转桥(107)分别位于第二直行桥(102)的两侧;第一直行桥(101)上安装第一左转桥(109)、第二左转桥(104)、第三左转桥(105)和第四左转桥(108);第一左转桥(109)入口端、第三右转桥(107)入口端、第二右转桥(110)的出口端和第四左转桥(108)的出口端均位于第一直行桥(101)的同一侧;第一右转桥(103)的入口端、第三左转桥(105)的入口端、第二左转桥(104)的出口端和第四右转桥(106)的出口端均位于第一直行桥(101)的另一侧,第一左转桥(109)的入口端、第三右转桥(107)的入口端、第二左转桥(104)的出口端和第四右转桥(106)的出口端均位于第二直行桥(102)的同一方向的车道上;第二右转桥(110)的出口端、第四左转桥(108)的出口端、第一右转桥(103)的入口端和第三左转桥(105)的入口端均位于第二直行桥(102)的另一方向的车道上;第一左转桥(109)的出口端、第一右转桥(103)的出口端、第二右转桥(110)的入口端和第二左转桥(104)的入口端均位于第二直行桥(102)的一侧;第三左转桥(105)的出口端、第三右转桥(107)的出口端、第四右转桥(106)入口端和第四左转桥(108)的入口端均位于第二直行桥(102)的另一侧;第一左转桥(109)的出口端、第一右转桥(103)的出口端、第四右转桥(106)的入口端和第四左转桥(108)的入口端均位于第一直行桥(101)的一个方向的车道上,第二左转桥(104)的入口端、第二右转桥(110)的入口端、第三右转桥(107)的出口端和第三左转桥(105)的出口端均位于第一直行桥(101)的另一个方向的车道上;第二右转桥(110)与第一左转桥(109)上下重叠,第二左转桥(104)与第一右转桥(103)上下重叠,第四左转桥(108)与第三右转桥(107)上下重叠,第四右转桥(106)与第三左转桥(105)上下重叠;每对上下重叠的左转桥与右转桥之间均安装有支撑物。...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逊庆
申请(专利权)人:尹逊庆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