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抗器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494077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9 07:02
电抗器具备:电抗器芯,其通过两个U字形的芯构件夹着间隙部环状地相连而构成;一次嵌入成形树脂部,其设置成至少覆盖除了上述芯构件彼此的粘接面以外的上述芯构件的腿部的外周面;线圈,其配置在间隙部和芯构件的腿部的周围;以及二次嵌入成形树脂部,其由热塑性树脂形成,通过在线圈的周围嵌入成形,将线圈固定于电抗器芯,并且将两个芯构件的腿部彼此以相连的状态固定。在将芯构件环状相连配置的状态下被相互连结的一次嵌入成形树脂部的端部,形成确定相对向的腿部的相对位置的定位部、以及使形成二次嵌入成形树脂部的熔融了的热塑性树脂流入上述间隙部的窗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特别是涉及搭载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等的。
技术介绍
以往,在搭载于混合动力车辆等的电动车辆的电力变换电路的一部分,组装电抗器。该电抗器例如应用于转换器等,该转换器使从电池供给的直流电力升压而输出到作为动力源的电动机侧。电抗器通常具备由磁性材料构成的多个芯构件;电抗器芯,是将这些芯构件夹着非磁性间隙板环状地连结而成;以及线圈,配置在包括间隙板的电抗器芯的线圈安装位置的周围。并且,包括电抗器芯和线圈的电抗器在使用螺栓等固定于例如铝合金等金属制 的外壳内的状态下被搭载于车辆。在此,作为与上述电抗器相关联的先行技术文献,例如在日本特开2009-99793号公报(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以下电抗器的制造方法,即将具备线圈的电抗器芯收容固定于壳体内,在壳体与电抗器芯及线圈之间,使娃树脂浸溃固化而将电抗器固定于壳体内。另外,在日本特开2009-32922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以下技术在由多个具有磁性的芯材以及夹入安装于相邻的芯材之间的具有非磁性的间隙板形成、芯材的相对向面与间隙板的相对向面通过粘接剂层固定的电抗器芯中,在间隙板的相对向面以外的周面中,形成漏磁通的吸引传递单元,用于吸引从芯材漏出的漏磁通、使上述漏磁通流向相邻的芯材。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99793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9-3292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上述专利文献I和2的电抗器中,夹着非磁性间隙板用粘接剂将芯构件彼此粘接固定而形成环状的电抗器芯,但是在使用热固性粘接剂作为上述粘接剂的情况下,固化费时,因此在直到该固化为止期间,需要用于将环状组装的电抗器芯保持成按压状态下的多个夹具。另外,由例如陶瓷板等形成的非磁性间隙板,为了正确地规定与电抗器的性能密切相关的间隙尺寸,需要高精度地管理厚度,导致制造成本上升,并且电抗器的结构部件数增加以及安装变得复杂。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需要电抗器保持用夹具、加热炉以及间隙板、能够在短时间内容易地制造的。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案的电抗器具备电抗器芯,其通过两个U字形的芯构件夹着间隙部环状地相连而构成;一次嵌入成形(嵌件成形)树脂部,其设置成至少覆盖除了上述芯构件彼此的粘接面以外的上述芯构件的腿部的外周面;线圈,其配置在上述间隙部和上述芯构件的腿部的周围;以及二次嵌入成形树脂部,其由热塑性树脂形成,通过在上述线圈的周围嵌入成形,将上述线圈固定于上述电抗器芯,并且将上述两个芯构件的腿部彼此以相连的状态固定,在将上述芯构件环状相连配置的状态下被相互连结的上述一次嵌入成形树脂部的端部,形成确定相对向的腿部的相对位置的定位部、以及使形成上述二次嵌入成形树脂部的熔融了的热塑性树脂流入上述间隙部的窗部。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抗器中,可以在上述一次嵌入成形树脂部的表面形成有流路,该流路将上述熔融了的热塑性树脂在上述线圈的内周侧引导到上述窗部。在该情况下,可以为,构成上述流路的槽的与上述窗部相反侧的端部延伸至上述线圈的外侧。另外,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抗器中,可以在上述一次嵌入成形树脂部的被连结的端部,形成有排气通路。在该情况下,优选上述排气通路位于在从上述窗部流入到上述间隙部的上述熔融了的热塑性树脂流动扩展的方向上的下游侧。另外,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抗器中,可以为上述芯构件由将磁性粉末加压成形而成的压粉磁心构成,流入到上述间隙部的上述溶解了的热塑性树脂进入到形成上述腿部端面的上述磁性粉末之间、固化。进而,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抗器中,可以为,在形成上述U字形的一个芯构件的两个腿部中,在一个腿部的一次嵌入成形树脂部形成凹状的上述定位部,在另一个腿部的一次嵌入成形树脂部形成与上述凹状定位部嵌合的凸状的上述定位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式的电抗器的制造方法,上述电抗器具备电抗器芯,其通过两个U字型芯构件夹着间隙部环状地相连而构成;以及线圈,其设置于包括上述间隙部的上述电抗器芯的周围,在该制造方法中,准备上述两个芯构件以及上述线圈,对于上述各芯构件,将热塑性树脂嵌入成形,由此形成至少覆盖除了上述芯构件的腿部端面以外的外周面的一次嵌入成形树脂部,在上述芯构件的腿部插通于上述线圈的状态下将上述芯构件环状相连配置,此时上述一次嵌入成形树脂部的端部彼此被连结,由此在相对向的腿部端面之间形成一定尺寸的间隙部、并且形成与间隙部连通的窗部, 通过在上述线圈的周围将热塑性树脂嵌入成形,形成将上述线圈固定于上述电抗器芯、并且将上述两个芯构件的腿部彼此以相连的状态固定的二次嵌入成形树脂部,此时使熔融了的热塑性树脂在上述线圈的内周侧通过上述窗部流入上述间隙部、将上述相对向的腿部端面彼此粘接。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抗器的制造方法中,可以为,从上述窗部流入上述间隙部的上述熔融了的热塑性树脂,沿着形成于上述一次嵌入成形树脂部的表面的流路被引导到上述线圈的内周侧而流向上述窗部。另外,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抗器的制造方法中,可以为,在使上述熔融了的热塑性树脂从上述窗部流入上述间隙部而进行填充时,一边通过形成于上述一次嵌入成形树脂部的端部的排气通路排出空气或者气体一边进行填充。根据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通过形成于一次嵌入成形树脂部的端部的定位部,决定相对向的腿部彼此的相对位置,由此将上述间隙部的尺寸规定为一定。另外,使二次嵌入成形用的熔融的热塑性树脂从窗部流入到间隙部而固化,由此该热塑性树脂成为粘接剂而对芯构件的腿部端部彼此进行粘接固定。因而,不需要以往的非磁性间隙板。另外,不需要在芯构件的粘接固定中使用热固性粘接剂的情况下的电抗器保持用夹具以及加热固化炉。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容易地制造电抗器,实现大幅降低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抗器的电抗器芯的芯构件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在图1的芯构件形成由热塑性树脂构成的一次嵌入成形树脂部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形成了一次嵌入成形树脂部的两个芯材料环状地连结的状态的侧视图。图4是表示形成了一次嵌入成形树脂部的两个芯构件和线圈组装的样子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表示图4示出的芯构件和线圈组装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在图5示出的电抗器芯和线圈形成了二次嵌入成形树脂部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构成二次嵌入成形树脂部的熔融的热塑性树脂流入芯构件之间的间隙部的样子的图。图8是表示构成二次嵌入成形树脂部的熔融的热塑性树脂流入芯构件之间的间隙部的其它样子的图。图9是形成了二次嵌入成形树脂部的电抗器的间隙部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图10是表不电抗器隔着散热片被安装于金属制外壳底板上的样子的分解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实施方式(以下,称为实施方式)。在本说明中,具体的形状、材料、数值、方向等是用于使本专利技术的理解容易的例示,能够按照用途、目的、规格等来适当地进行变更。另外,以下,在包括多个实施方式、变形例等的情况下,可适当地组合使用它们的特征部分。图1是表不构成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抗器10的电抗器芯12的芯构件14的立体图。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抗器芯12由形成同一形状的两个U字形的芯构件14构成。芯构件14具有相互平行地突出的第一腿部16和第二腿部18以及连接各腿部16、18的俯视观察为大致圆弧状的连接部20。另外,芯构件14优选由压粉磁心构成,该压粉磁心是将被涂敷了树脂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电抗器,具备 电抗器芯,其通过两个U字形的芯构件夹着间隙部环状地相连而构成; 一次嵌入成形树脂部,其设置成至少覆盖除了上述芯构件彼此的粘接面以外的上述芯构件的腿部的外周面; 线圈,其配置在上述间隙部和上述芯构件的腿部的周围;以及二次嵌入成形树脂部,其由热塑性树脂形成,通过在上述线圈的周围嵌入成形,将上述线圈固定于上述电抗器芯,并且将上述两个芯构件的腿部彼此以相连的状态固定, 在将上述芯构件环状相连配置的状态下被相互连结的上述一次嵌入成形树脂部的端部,形成确定相对向的腿部的相对位置的定位部、以及使形成上述二次嵌入成形树脂部的熔融了的热塑性树脂流入上述间隙部的窗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抗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一次嵌入成形树脂部的表面形成有流路,该流路将上述熔融了的热塑性树脂在上述线圈的内周侧引导到上述窗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抗器,其特征在于, 构成上述流路的槽的与上述窗部相反侧的端部延伸至上述线圈的外侧。4.根据权利要求广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抗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一次嵌入成形树脂部的被连结的端部,形成有排气通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抗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排气通路位于在从上述窗部流入到上述间隙部的上述熔融了的热塑性树脂流动扩展的方向上的下游侧。6.根据权利要求1 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抗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芯构件由将磁性粉末加压成形而成的压粉磁心构成,流入到上述间隙部的上述溶解了的热塑性树脂进入到形成上述腿部端面的上述磁性粉末之间、固化。7.根据权利要求1飞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抗器,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上野泰弘野沟文夫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