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91216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8 19: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内置于例如便携电话机并作为电池连接用而使用的电连接器,谋求小型化和耐久性的提高。本发明专利技术具备的接触件(30)的形状为:位于接触部(31)的后方并受到接触部(31)的来自该对方接点的按压而弹性变形的弹簧部(32),在冲裁时刻具有线材沿左右方向反复折回并前后延伸的形状,经过弯折加工,由此冲裁时刻的左右方向的折回部分(321)弯折至与弹簧部(32)的其他部分相对的朝向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内置于例如便携电话机并作为电池连接用使用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对便携电话机有薄型化的要求。为了应对该要求,在专利文献I中,提出了与电池等的对方接点(相手接点)接触的接触部从壳体向前方突出且在该接触部的后部配置有弹性收缩的螺旋弹簧的所谓的弹簧针(pogo pin)连接器。然而,该专利文献I所提出的弹簧针连接器部件件数多且成本高。 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通过金属板的冲裁及弯折加工而一体地形成包括担负着上述的螺旋弹簧的任务的弹簧部的接触件且部件件数少的电连接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 — 96606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11 - 16259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专利文献2所提出的电连接器,为了确保接触部的充分的位移量,需要增大接触件的高度、前后方向的长度。因此,难以进行电连接器的小型化。另外,关于该专利文献2的电连接器,其接触件的弹簧部的通过冲裁加工而形成的冲裁面与壳体的内壁面相对。由于每次对方接点按压接触部时,该弹簧部都变形,所以存在壳体被弹簧部的冲裁面刮削的担忧,电连接器的耐久性也残留有问题。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谋求小型化和耐久性提高的电连接器。达成上述目的的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备 接触件,该接触件具有接触部,突出至前方,与对方接点接触,受到来自对方接点的向后方的按压;弹簧部,相对接触部位于后方,受到接触部的来自对方接点的按压而弹性变形;以及端子部,相对该弹簧部位于更后方,担负着电连接,并且该接触件经过金属板的冲裁及弯折加工而一体形成;以及 壳体,容纳上述接触件,使接触部突出至前方, 上述弹簧部在冲裁时刻具有线材沿左右方向反复折回并前后延伸的形状,经过弯折加工,由此冲裁时刻的左右方向的折回部分弯折至与弹簧部的其他部分相对的方向以上。在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中,该接触件经过金属板的冲裁及弯折加工而一体形成这点与前述专利文献2相同。但是,在本专利技术中,该接触件的弹簧部的冲裁时刻的左右方向的折回部分弯折至与弹簧部的其他部分相对的朝向以上。因此,能够达成小型化,而且由于冲裁面不与壳体的内壁面相对,所以也提高了耐久性。在此,在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中,优选上述弹簧部具有的形状为,与形成该弹簧部的线材的冲裁时刻的一个折回部分的内侧的前后方向的间隔相比,该线材的冲裁时刻的沿前后方向互相邻接的折回部分彼此的前后方向的间隔更宽。在将折回部分的内侧和外侧相比时,在接触部被对方接点按压时,折回部分成为变形的阻力,且内侧比外侧更难以变形。因此,在将接触部压下至后方时,如果内侧和外侧的间隔互相相同,则在内侧的变形具有富余的阶段,外侧成为线材彼此接触而不能进行进一步的变形的状态。因此,通过预先使外侧的间隔比内侧更宽,能够用小尺寸的弹簧部确保更大的变形量。如以上那样,依据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达成小型化和耐久性的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将其壳体的上壁面断裂而示出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I根接触件的平面图。图3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图1所示的X — X截面图。图4是构成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接触件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接触件的制造过程中冲裁加工时的接触件形状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 10电连接器;20壳体;30接触件;31接触部;32弹簧部;33固定部;34端子部;321折回部分。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外观立体图。另外,图2是将其壳体的上壁面断裂而示出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I根接触件的平面图。另外,图3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图1所示的X—X截面图。 而且,图4是构成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接触件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接触件的制造过程中冲裁加工时的接触件形状的立体图。该电连接器10由壳体20和接触件30构成。3根接触件30容纳于在此所示的电连接器10,在图1中,这3根接触件30的接触部31从壳体20突出。此外,接触件30的数量也可以是3根以外的数量,例如4根。该电连接器10是搭载于便携电话机(未图示)并用于将电池和电路基板等电连接的连接器。接触件30的接触部31,如果其与电池的接点接触,则成为沿引入壳体20内的方向被按压的状态。该接触件30经过金属板材的冲裁加工及弯折加工而形成为图4所示的形状。在图5中,示出该接触件的制造过程中的冲裁加工后且弯折加工前的状态。尽管该图5所示的是冲裁加工成在弯折加工后作为接触件起作用的形状的板材而不是接触件,但在此,使用与弯折加工后相同的附图标记来示出,而且,使用弯折加工后的名称来进行说明。该接触件30在冲裁加工成该图5所示的形状之后,弯折加工成图4所示的形状。该接触件30在其前方形成有接触部31,在该接触部31的后方形成有弹簧部32。而且,在弹簧部32的后方形成有固定部33及端子部34。如上所述,接触部31是突出至前方并与对方接点(在此,假设为电池接点)接触且受到来自该对方接点的向后方的按压的部分。另外,弹簧部32是在接触部31从对方接点受到按压时弹性变形的部分。另外,固定部33是用于将该接触件30在插入壳体20内时压入壳体20内并压接于壳体20的内壁从而将该接触件30固定在壳体20内的既定位置的部分。在固定部33的端缘设有压入突起331。而且,如图2、图3所示,端子部34是从壳体20的后方露出并担负着与电路基板等(未图示)之间的电连接的部分。在此,弹簧部32,在图5所示的冲裁时刻,具有将线材沿左右方向反复折回并前后延伸的形状。而且,通过将该弹簧部32经过弯折加工,如图4所示,冲裁时刻的左右方向的折回部分321沿与该弹簧部32的其他部分相对的朝向(向务)弯折。每次接触部31被对方接点按压时,弹簧部32进行伸缩。因此,在冲裁加工时所形成的接触件的断裂面与壳体的内壁面相接的现有构造的情况下,存在着壳体的内壁面反复被刮削的担忧、耐久性存在着问题。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折回部分321沿与该弹簧部32的其他部分相对的 朝向弯折,所以即使弹簧部32伸缩,也能缓和壳体20的内壁面被断裂面刮削的情况,提高了耐久性。另外,由于弹簧部32弯折成图4所示的形状,所以接触件30的外形小型化,能谋求电连接器10整体的小型化。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该折回部分321弯折至与其他部分相对的朝向,但折回部分321也可以在空间具有富余时更深地弯折。该弹簧部32的特征还在于形成该弹簧部32的线材彼此的间隔。在此,如图2、图4所示,将形成该弹簧部32的冲裁时刻的一个折回部分321的内侧的前后方向的间隔设为dl,将冲裁时刻的沿前后方向互相邻接的折回部分321彼此的前后方向的间隔设为d2。此时,对于弹簧部32,dl〈d2。在接触部31被对方接点按压且弹簧部32收缩时,折回部分321具有相对较高的刚性且作为变形的阻力起作用。即,在弹簧部32收缩时,如果将折回部分321的内侧(尺寸dl的部分)和外侧(尺寸d2的部分)相比,则与内侧(尺寸dl的部分)相比,外侧(尺寸d2的部分)沿前后方向收缩更多。因此,在dl=d2的情况下,在弹簧部32收缩时,外侧(尺寸d2的部分)先成为线材彼此接触而不进一步收缩的状态。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dl〈d2,所以与dl=d2的情况相比,能够由更小的尺寸的弹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接触件,具有:接触部,突出至前方,与对方接点接触,受到来自该对方接点的向后方的按压;弹簧部,相对该接触部位于后方,受到该接触部的来自该对方接点的按压而弹性变形;以及端子部,相对该弹簧部位于更后方,担负着电连接,并且该接触件经过金属板的冲裁及弯折加工而一体形成;以及壳体,容纳所述接触件,使所述接触部突出至前方,所述弹簧部在冲裁时刻具有线材向左右方向反复折回并向前后延伸的形状,经过弯折加工,由此冲裁时刻的左右方向的折回部分弯折至与该弹簧部的其他部分相对的朝向以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片野哲也
申请(专利权)人: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