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堆叠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89510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8 08: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露一种触控堆叠结构触,当其应用于一触控面板,可使触控面板具有良好外观与可靠度。该触控堆叠结构包含一导电层、一低折射率的第一折射率层、一高折射率的第二折射率层。其中第一折射率层覆盖该导电层,第二折射率层位于该第一折射率层上,且第一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低于所述导电层,第二折射率层的折射率高于所述第一折射率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触控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触控堆叠结构及其在触控面板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触控面板(touch panel)结合了触控技术与显示技术,而普遍应用于电子装置中同时作为输入与显示之用。触控面板可分为外挂式触控面板(on cell touch panel)与内嵌式触控面板(incell touch panel)两种。外挂式触控面板包含一触控装置与一显示装置,而触控装置通常具有一外观呈透明状的触控萤幕面向使用者;透过触碰萤幕上显示的图示(icon)或指示,使用者可下达控制电子装置的指令。另外,触控萤幕的下方具有一透明的基板,且其面向触控萤幕的表面上,具有由透明导电材质所制成的许多导线,例如氧化铟锡(ITO)导线,而这些导线是用于侦测使用者的触碰位置。内嵌式触控面板通常嵌入液晶显示器等装置中,其感测器包括电容感测电极、转换开关和光敏晶体管。然而,当触控装置安装于显示装置后,使用者可透过触控萤幕,明显地看到并区分出具有导线与不具有导线的区域,使得触控面板的外观不佳。年来,随着触控技术的不断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触控堆叠结构,其采用不同折射率的多层膜而使得具有导电层与未具有导电层的区域的反射率差异大幅减小,从而改善触控面板的外观。根据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堆叠结构,包含一导电层,一第一折射率层,覆盖该导电层;一第二折射率层,位于该第一折射率层上,该第一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低于导电层,该第二折射率层的折射率高于该第一折射率层。本专利技术根据光的干涉原理,通过在触控堆叠结构中设置第一折射率层、第二折射率层,使得具有导电层与未具有导电层的区域的反射率差异大幅减小。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设计合理的射率层厚度,还可进一步降低反射率的差异,从而改善触控面板的外观。第一折射率层与第二折射率可同时作为绝缘层,具有双重的功效。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触控堆叠结构I的剖面图;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的触控堆叠结构2的剖面图;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的触控堆叠结构3的剖面图;图4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图5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触控堆叠结构的形成方法;以及图6显示以本专利技术一实例以及一对照例的触控堆叠结构制成触控面板后,两者于蚀刻区与反射区的反射率曲线。附图符号说明I触控堆叠结构2触控堆叠结构3触控堆叠结构/触控装置4显示装置10 基板12导电层14第一折射率层16第二折射率层18第三折射率层20有机保护层22覆盖层52提供一基板54形成一导电层在该基板上56沉积第一折射率层以覆盖该导电层与该基板58沉积第二折射率层以覆盖该第一折射率层60贴合一光学胶于该第二折射率层上CO导电区C导电区EO蚀刻区E蚀刻区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详述本案的各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为例示。除了这些详细描述之外,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广泛地施行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任何所述实施例的轻易替代、修改、等效变化都包含在本案的范围内,并以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为准。在说明书的描述中,为了使读者对本专利技术有较完整的了解,提供了许多特定细节;然而,本专利技术可能在省略部分或全部这些特定细节的前提下,仍可实施。此外,众所周知的步骤或元件并未描述于细节中,以避免造成本专利技术不必要之限制。图式中相同或类似之组件将以相同或类似符号来表示。特别注意的是,附图仅为示意之用,并非代表元件实际的尺寸或数量,除非有特别说明。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触控堆叠结构I的剖面图。触控堆叠结构I包含一导电层12 第一折射率层14位于导电层12上,并覆盖导电层12,第一折射率层14的折射率低于导电层12,第二折射率层16位于第一折射率层14上,并覆盖第一折射率层14,第二折射率层16的折射率高于第一折射率层14。所述触控堆叠结构I还可包括第三折射率层18,位于该第二折射率层16之上,且第三折射率层18的折射率低于第二折射率层16。第一折射率层14和第二折射率层可以同时作为绝缘层使用,第三折射率层18可以是光学透明胶(optically clear adhes ive ;0CA)或水胶等所形成的黏结层,且折射率层均呈透明状。承上,于本实施例,导电层12可进行图案化,其材质可为透明的导电材料,具体如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 ;ΙΤ0);也可以是其他材料,例如氧化铺锡(ΑΤ0)、氧化锌(ZnO)、二氧化锌(ZnO2)、二氧化锡(SnO2)、三氧化二铟(In2O3)或前述材质的各种组合等。触控堆叠结构I形成于基板10上,该基板10可用透明材质制备,具体可为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 ;PET)、玻璃、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等等。另外,于本实施例,第一折射率层14具有较低的折射率,第二折射率层折射率层16具有较高的折射率。较佳地,第一折射率层14为折射率介于大约1. 38至大约1. 52的氧化物,例如二氧化硅(SiO2);第二折射率层折射率层16为折射率介于大约1. 70至大约2. 30的氧化物或氮化物,例如五氧化二铌(Nb2O5)或氮化硅(SiNx)等。较佳地,第一透明折射率层折射率层14的厚度介于大约20nm至大约SOnm之间,第二透明折射率层折射率层16的厚度介于大约5nm至大约20nm之间。 另外,于第三折射率层18与第二折射率层16之间,可再包含至少一层折射率与第二折射率层16相异的折射率层。第三折射率层18的折射率介于大约1. 38至大约1. 52之间。另外,若第三折射率层18为光学透明胶,则可提供各种基板或薄膜之间的黏着(laminations)。并且,即使是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下,仍可使黏着层具有无污染(contaminant-free)以及高抗气泡(bubble resistance)的特性。以上所述的触控堆叠结构I可应用于触控面板中。如图1所示,当触控堆叠结构I应用于触控面板,则一显示装置(未图示)应设置于基板10下方,且C与E分别代表使用者的观测方向下方具有导电区或蚀刻区,其中导电区C表示其下方具有导电层12所形成的导电区、蚀刻区E表示其下方的导电层12已经被蚀刻移除。本专利技术根据光的干涉原理,通过对第一折射率层14、第二折射率层16的合理设计,使得导电区C与蚀刻区E的反射率差异大幅减小,因此使用者将难以辨别导电区C与蚀刻区E的差异,从而改善触控面板的外观;另一方面,第一折射率层14与第二折射率层16可阻挡光学透明胶(第三折射率层)对导电层12的侵蚀,从而提高触控面板的可靠度。同时,光学透明胶覆盖于第二折射率层16之上,与第一折射率层14形成三层的结构,可进一步降低导电区C与蚀刻区E的反射率差巳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的触控堆叠结构2的剖面图,其与图1实施例的差别在于,本实施例的触控堆叠结构2多了至少一有机保护层20 (passivation),位于第二折射率层16与第三折射率层18之间。有机保护层20,其材质例如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 ;PET)、聚苯硫醚(Polyphenylene Sulfide ;PPS)、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堆叠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导电层;一第一折射率层,覆盖该导电层;以及一第二折射率层,位于该第一折射率层上;其中,所述第一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低于所述导电层,所述第二折射率层的折射率高于所述第一折射率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立春洪明渊张春勇陈聪明
申请(专利权)人: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