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一背盖、一前盖、一光学片材、一液晶面板及一第一缓冲元件。前盖配置于背盖上。光学片材配置于背盖与前盖之间。液晶面板配置于光学片材与前盖之间。第一缓冲元件配置于背盖与光学片材之间且包括一第一接合层、一第一软质层及一第一硬质层。第一缓冲元件藉由第一接合层固定于背盖及光学片材至少其中之一。第一软质层藉由背盖与光学片材对第一缓冲元件的压迫而产生变形。第一硬质层与第一接合层及第一软质层叠合。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当背盖翘曲或受外力压迫时,第一缓冲元件的第一软质层可被压缩以吸收结构的变形量,避免光学片材及液晶面板因背盖及前盖的挤压而有所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显示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缓冲元件的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由于笔记本电脑(notebook computer)具有与一般桌上型电脑(desktopcomputer)相同的功能,再加上轻薄化的设计让使用者方便携带,使得笔记本电脑已经成为某些使用者不可或缺的随身工具。随着笔记本电脑的价格不断下降,某些使用者甚至以笔记本电脑直接取代桌上型电脑。笔记本电脑具有用以显示画面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一般藉由金属框或胶框来承载液晶面板与光学片材,以将液晶面板与光学片材固定于显示装置的前盖与背盖之间。由 于胶框在制造上有最小厚度的限制,因此以胶框来承载液晶面板与光学片材会导致整体结构的厚度无法降低。以金属框来承载液晶面板与光学片材虽可使整体结构具有较小的厚度,但金属框会减少背盖与光学片材之间用以缓冲的间隙量,而可能在背盖受外力压迫时导致液晶面板或光学片材受压而有所损坏。直接以背盖来承载液晶面板与光学片材,则存在着背盖翘曲而无法以足够平整的承载面来承载液晶面板与光学片材的问题。此外,若液晶面板胶合于显示装置的保护玻璃,则可能因液晶面板与保护玻璃之间的胶合公差以及背盖的翘曲,使光学片材受到液晶面板的挤压而影响显示画面。美国专利编号US6053619揭露利用双面胶将扩散片及反射片等构件固定于导光板的技术。中国台湾专利编号TWI335454利用双面胶将扩散板固定在背光模组的壳体处,以保持扩散板的平整度。中国台湾专利编号TWI323376在液晶显示面板与壳体之间设置缓冲件,以在结构承受外力时减少壳体对液晶显示面板造成的伤害。中国台湾专利编号TWI273322在背光模组的平面灯板边缘及底部配置缓冲件,缓冲件用以吸收或分散作用于背光模组的撞击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显示装置,可降低整体结构厚度且可避免液晶面板及光学片材因结构变形或制造公差而受压损坏。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为达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专利技术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一背盖、一前盖、一光学片材、一液晶面板及一第一缓冲兀件。前盖配置于背盖上。光学片材配置于背盖与前盖之间。液晶面板配置于光学片材与前盖之间。第一缓冲元件配置于背盖与光学片材之间且包括一第一接合层、一第一软质层及一第一硬质层。第一缓冲元件藉由第一接合层固定于背盖或光学片材。第一软质层用以藉由背盖与光学片材对第一缓冲元件的压迫而产生变形。第一硬质层与第一接合层及第一软质层叠合。基于上述,在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中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个优点,光学片材及背盖之间配置了缓冲元件。当背盖翘曲或受外力压迫时,缓冲元件的软质层可被压缩以吸收结构的变形量,避免光学片材及液晶面板因背盖及前盖的挤压而有所损坏。此外,缓冲元件的硬质层具有承载光学片材及液晶面板的作用,因此不需利用胶框承载光学片材及液晶面板,而可使整体结构具有较小的厚度。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多个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图2A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局部示意图。图2B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2C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局部示意图。图2D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局部示意图。图3A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图3B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100、500、600、800、900 :显示装置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 :背盖120、520、620、820、920 :前盖122:开口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 :光学片材132 :导光板134 :光学膜片组136 :反射片140、540、640、840、940 :液晶面板142,642,842,942 :末端150、250、350、450、550、650、660、750、850、950、970 :缓冲元件152、252、258、352、452、458、552、662、752、852、952、972 :接合层154、254、354、454、554、664、754、854、954、974 :软质层156、256、356、358、456、459、556、666、856、956、976 :硬质层160、880、960 :胶框522、822 :透明板体560、860 :胶层612 :支撑部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专利技术之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之多个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而非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包括一背盖110、一前盖120、一光学片材130、一液晶面板140及一缓冲兀件150。前盖120配置于背盖110上,光学片材130配置于背盖110与前盖120之间,且液晶面板140配置于光学片材130与前盖120之间。缓冲元件150配置于背盖110与光学片材130之间且包括一接合层152、一软质层154及一硬质层156。接合层152、软质层154及硬质层156叠合,缓冲元件150藉由接合层152固定于背盖110上,软质层154藉由背盖110与光学片材130对缓冲兀件150的压迫而产生变形。在一实施例中,接合层152可为一粘着层(如双面胶),藉此缓冲元件可藉由接合层152粘着固定于背盖110上,且接合层152亦可藉由黏着的方式固定于软质层156 上。在上述配置方式之下,当背盖110翘曲或受外力压迫时,缓冲元件150的软质层154可被压缩以吸收结构的变形量,避免光学片材130及液晶面板140因背盖110及前盖120的挤压而有所损坏。此外,缓冲元件150的硬质层156可提供平整的承载面来承载光学片材130及液晶面板140,因此可以省略用来承载光学片材130及液晶面板140的部份胶框,而可使整体结构具有较小的厚度。详细而言,本实施例的接合层152固定于软质层154的一侧,且位于软质层154与背盖110之间,硬质层156位于软质层154的另一侧且承载光学片材130。在其它实施例中,接合层152亦可不固定于背盖110上而固定于光学片材130上,本专利技术不对此加以限制。在本实施例中,前盖120例如为一框体且具有开口 122,开口 122暴露液晶面板140,让使用者可透过开口 122观看液晶面板140显示的画面。光学片材130包括一导光板132、一光学膜片组134及一反射片136。光学膜片组134配置于导光板132与液晶面板140之间,反射片136配置于导光板132与背盖110之间。软质层154的材质例如为泡绵或橡胶,且硬质层156的材质例如为塑胶,然本专利技术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软质层154的材质可选用其它可受力产生变形的适当材料,且硬质层156的材质可选用其它适当的硬质材料。本实施例的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一背盖;一前盖,配置于该背盖上;一光学片材,配置于该背盖与该前盖之间;一液晶面板,配置于该光学片材与该前盖之间;以及一第一缓冲元件,配置于该背盖与该光学片材之间且包括:一第一接合层,该第一缓冲元件藉由该第一接合层固定于该背盖及该光学片材至少其中之一;一第一软质层,用以藉由该背盖与该光学片材对该第一缓冲元件的压迫而产生变形;以及一第一硬质层,与该第一接合层及该第一软质层叠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萧淳中,郑舜营,
申请(专利权)人: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