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换热器。该换热器可包括热辐射部分和分岔部分,该热辐射部分具有通过堆叠多个板而交替地形成的第一连接管线和第二连接管线,并将第一工作流体和第二工作流体分别接收到所述第一连接管线和第二连接管线内,所述第一工作流体和第二工作流体在经过所述第一连接管线和第二连接管线期间互相换热,该分岔部分将用于使所述第一工作流体和第二工作流体中的一股工作流体流动的流入孔与用于排放所述一股工作流体的排放孔连接,所述分岔部分适合于使所述一股工作流体根据所述一股工作流体的温度而由所述热辐射部分旁路通过,并且该分岔部分安装在所述热辐射部分的外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换热器。更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控制流入该换热器的工作流体(operating fluid)的温度的用于车辆的换热器。
技术介绍
通常,换热器通过传热表面从高温流体向低温流体传热,并使用在加热器、冷却器、蒸发器(evaporator)和冷凝器中。此类换热器再利用热能或控制在其中流动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以实现所需性能。将所述换热器应用于车辆的空调系统或变速器冷油器(transmission oil cooler),并将其安装在发动机室。由于很难将所述换热器安装在具有有限空间的发动机室,已经开展了对于具有更小尺寸、更轻重量和更高效率的换热器的研究。常规换热器根据车辆的条件控制所述工作流体的温度并向发动机、变速器或空调系统供应该工作流体。为此目的,将分盆电路(bifurcation circuit)和阀门安装在所述工作流体作为加热介质或冷却介质运行而经过的每一液压管线上。因而,增加了组成元件和装配过程并使布局复杂化。如果不使用额外的分岔电路和阀门,则不能根据所述工作流体的流量控制换热的效率。因而,不能高效地控制所述工作流体的温度。公开于本专利技术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专利技术的一般
技术介绍
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致力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换热器,其优势在于,当所述工作流体在所述换热器内互相换热时,在车辆的运行状态或初始起动条件下根据所述工作流体的温度同时加热和冷却工作流体。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致力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换热器,其优势还在于,通过根据所述车辆的条件控制所述工作流体的温度来改善燃料经济性和加热性能。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中,一种用于车辆的换热器可包括热辐射部分和分岔部分(bifurcating portion),该热福射部分具有通过堆叠多个板(plates)而交替地形成的第一连接管线和第二连接管线,并将第一工作流体和第二工作流体分别接收到所述第一连接管线和第二连接管线内,所述第一工作流体和第二工作流体在经过所述第一连接管线和第二连接管线期间互相换热,该分岔部分将用于使所述第一工作流体和第二工作流体中的一 股工作流体流动的流入孔与用于排放所述一股工作流体的排放孔连接,其中所述分岔部分 适合于使所述一股工作流体根据所述一股工作流体的温度而由所述热辐射部分的旁路通 过,并且该分岔部分安装在所述热辐射部分的外部。所述第一工作流体通过第一流入孔流入所述热辐射部分并通过第一排放孔从所 述热辐射部分流出,并且所述第一流入孔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线连接至所述第一排放孔, 所述第二工作流体通过第二流入孔流入所述热辐射部分并通过第二排放孔从所述热辐射 部分流出,并且所述第二流入孔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管线连接至所述第二排放孔,所述第一 流入孔和第二流入孔在所述热辐射部分的表面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形成,并且所述第一排放 孔和第二排放孔远离所述第一流入孔和第二流入孔,并在所述热辐射部分的表面沿长度方 向的两侧形成。所述第一流入孔和所述第一排放孔在所述热辐射部分的表面的对角地彼此面对 的拐角部分处形成。所述第二流入孔和所述第二排放孔在所述热辐射部分的表面的拐角部分处形成, 在所述拐角部分处未设置所述第一流入孔和所述第一排放孔,并且所述拐角部分对角地彼 此面对。所述分岔部分可包括连接管道和阀门单元,得到连接管道在所述热辐射部分的外 部将所述第一流入孔和所述第一排放孔连接,并具有流入端口和排放端口,所述流入端口 在接近所述第一流入孔的位置处形成,所述排放端口面对所述流入端口并在接近所述第一 排放孔的位置处形成,所述阀门单元安装在所述第一流入孔和所述流入端口之间的所述连 接管道的一端部分,并适合于根据所述工作流体的温度扩张或收缩以选择性地闭合所述第 一流入孔,从而使通过所述流入端口流入的工作流体直接流动到所述排放端口或流动到所 述热辐射部分的第一流入孔内。所述阀门单元可包括安装盖和可变形构件,所述安装盖固定安装在接近所述第一 流入孔的所述连接管道的一端,所述可变形构件的一端部分连接至插入所述连接管道的所 述安装盖,并且所述可变形构件适合于根据所述工作流体的温度扩张或收缩并选择性地闭 合所述流入端口。所述可变形构件由适合于根据工作流体的温度扩张或收缩的形状记忆合金制成。所述可变形构件通过使多个环构件以螺旋弹簧的形状互相叠置和接触而形成。所述可变形构件可包括一对固定部分和可变形部分,所述一对固定部分在长度方 向上设置在所述可变形构件的两侧并且适合于不根据温度而变形,所述可变形部分布置在 所述的一对固定部分之间并且适合于根据所述工作流体的温度而扩张或收缩。所述安装盖可包括插入部分和安装部分,所述插入部分的一端部分插入并固定至 所述可变形构件,所述安装部分的一端一体地连接至所述插入部分的另一端,并安装在所 述连接管道的内圆周。在所述安装部分的外圆周形成螺纹以螺纹连接至所述连接管道的内圆周。通过所述连接管道的端部部分而封阻的封阻部分与所述安装部分的另一端一体 地形成。在所述封阻部分的内圆周形成工具孔(tool hole)。所述换热器还可包括密封部(sealing),用于防止所述工作流体从所述连接管道泄漏,其中所述密封部安装在所述安装部分和所述插入部分之间。所述换热器还可包括安装在所述可变形构件的另一端的端盖,其中所述端盖具有通孔以应对根据通过所述流入端口流入的工作流体的流量而变化的压力,并使所述工作流体流入所述可变形构件以改善所述可变形构件对温度的响应能力。所述第一工作流体为从散热器(radiator)流动的冷却剂,而所述第二工作流体为从自动变速器流动的变速器油(transmission oil),其中所述冷却剂通过所述第一流入孔、所述第一连接管线和所述第一排放孔循环,所述变速器油通过所述第二流入孔、所述第二连接管线和所述第二排放孔循环。所述热辐射部分通过所述第一工作流体和第二工作流体的逆流使所述第一工作流体和第二工作流体进行换热。所述热辐射部分为堆叠多个板的板式热辐射部分。通过纳入本文的附图以及随后与附图一起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原理的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和装置所具有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清楚或更为具体地得以阐明。附图说明图1为向其应用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换热器的自动变速器的冷却系统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换热器的透视图。图3为沿图2中A-A线剖开的剖视图。图4为沿图2中B-B线剖开的剖视图。图5为用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换热器的阀门单元的透视图。图6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阀门单元的分解透视图。图7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处于扩张状态的阀门单元的透视图。图8至图9为用于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换热器的运行的透视图和剖视图。应当了解,所附附图并非必须按比例地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的图示性的各种特征的略微简化的画法。本文所公开的本专利技术的具体设计特征包括例如具体尺寸、方向、位置和外形将部分地由具体所要应用和使用的环境来确定。在这些图形中,贯穿附图的多幅图形,附图标记引用本专利技术的同样的或等同的部分。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在将具体参考本专利技术的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车辆的换热器,包括:热辐射部分,所述热辐射部分具有通过堆叠多个板而交替地形成的第一连接管线和第二连接管线,并将第一工作流体和第二工作流体分别接收到所述第一连接管线和第二连接管线内,所述第一工作流体和第二工作流体在经过所述第一连接管线和第二连接管线期间互相换热;和分岔部分,所述分岔部分将用于使所述第一工作流体和第二工作流体中的一股工作流体流动的流入孔与用于排放所述一股工作流体的排放孔连接,其中所述分岔部分适合于使所述一股工作流体根据所述一股工作流体的温度而由所述热辐射部分的旁路通过,并且该分岔部分安装在所述热辐射部分的外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载然,赵完济,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