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装置的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48158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齿轮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将蜗轮支持在支持体的第1支持部上的支持工序;使对应于蜗杆的工具齿轮与蜗轮啮合的啮合工序;通过测定装置测定蜗轮与工具齿轮的轴心之间距离的测定工序;基于测定装置所测定的轴心之间距离对蜗杆加工的齿轮加工工序;以及在使蜗轮与工具齿轮的啮合脱离之后,将蜗杆支持在支持体的第2支持部上的支持工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等的。
技术介绍
作为车辆用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备有辅助转向用电机及将该电机的旋转力传递给转向机构的齿轮装置。通过上述电机的旋转,对转向机构的与方向盘操作对应的动作进行辅助,减轻驾驶者转向操纵的体能负担。齿轮装置备有通过联轴节联动地连接到上述电机的输出轴上的蜗杆;与该蜗杆啮合的、连接到上述转向装置上的蜗轮;以及可旋转地容纳并支持该蜗杆与蜗轮的壳体(例如,特开2002-21943号公报)。蜗杆在金属材料制成的直圆柱部件的外周上一体地设置有螺旋形齿,并与上述蜗轮的轴芯交叉地配置,通过一对滚动轴承支持在上述壳体内。蜗轮与操纵机构的旋转轴嵌合地固定在一起,该旋转轴通过一对滚动轴承支持于上述壳体内。壳体包括内嵌有上述滚动轴承的、可旋转地支持蜗杆的第1支持部和内嵌有上述滚动轴承的可旋转地支持蜗轮的第2支持部。齿轮装置的蜗杆与蜗轮,虽然以沿各自径向不可移动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但是由于被加工的蜗杆、蜗轮及壳体上分别存在着尺寸误差,因此在忽视该尺寸误差、进行组合的情况下,蜗杆与蜗轮的啮合部的齿侧间隙量会产生大小变化。齿侧间隙量大时,转向操作时产生打齿的声音,该打齿的声音后泄漏到汽车室内,另外,齿侧间隙量小时,扭矩升高,使蜗杆与蜗轮不能顺利地转动。图1是表示齿轮装置分层次组装的工序的示意图。以往,为了纠正产品之间啮合部的齿侧间隙量和扭矩,将蜗轮100、蜗杆101及壳体102等相对设计尺寸细分成多个尺寸组,从该细分的尺寸组中选择出一组蜗轮100、蜗杆101及壳体102并进行组合,使蜗轮100与蜗杆101的轴心之间距离处于允许的范围内(所谓分层次组装)。但是,在常规的齿轮装置中,由于是单独地测量蜗轮100、蜗杆101及壳体102,接着进行分层次组装,所以在组装时会累积各个测量引起的测量误差,而且,也会因气温严重影响测量误差,出现了产品之间的齿侧间隙量和扭矩不稳定的问题。另外,用于分层次的半成品的库存量也会增多,这是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因此,希望提出改善的措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就是鉴于上述事实提出的,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缩小因测定引起的累计误差、削减半成品库存量的。第1方面的,该齿轮装置包括第1齿轮;与该第1齿轮啮合的第2齿轮;以及支持体,其具有可旋转地支持上述第1齿轮的第1支持部和可旋转地支持上述第2齿轮的第2支持部,上述包括将上述第1齿轮支持在上述第1支持部上的支持工序;使对应于上述第2齿轮的工具齿轮与上述第1齿轮啮合的啮合工序;通过测定装置测定上述第1齿轮与工具齿轮的轴心之间距离的测定工序;基于测定装置所测定的轴心之间距离对上述第2齿轮加工的齿轮加工工序;以及在使上述工具齿轮与第1齿轮的啮合脱离之后,将上述第2齿轮支持在上述第2支持部上的支持工序。关于该第1方面,将被加工的第1齿轮用被加工的支持体的第1支持部支持,使支持体与工具齿轮两者中的一个朝缩短轴心之间距离的方向移动,从而使第1齿轮与工具齿轮啮合,由此可测定啮合部的齿侧间隙量与扭矩成为最适位置的第1齿轮与工具齿轮的轴心之间距离。基于该测定的轴心之间距离,换言之,基于测定的轴心之间距离与设计轴心之间距离之差,通过例如数字控制切齿机对第2齿轮进行目标加工。在这种情况下,当测定的轴心之间距离比设计轴心之间距离长+5μm时,将比设计轴心之间距离短-5μm的轴心之间距离的指示信号给予数字控制切齿机,对第2齿轮进行目标加工,使测定轴心之间距离和设计轴心之间距离相等。经过这样加工的第2齿轮,当用支持体的第2支持部支持该第2齿轮时,能使第1齿轮与第2齿轮之间的齿侧间隙量与扭矩成为最适的尺寸。因此,使支持体与工具齿轮的一方朝轴心之间距离变长的方向移动,在第1齿轮与工具齿轮脱离啮合之后,将第2齿轮用支持体的第2支持部支持,通过使该第2齿轮与第1齿轮的啮合,可使第1齿轮与第2齿轮之间的齿侧间隙量与扭矩成为最适,可稳定产品之间的齿侧间隙量与扭矩。另外,由于能在同一温度环境下进行将第1齿轮支持在支持体上的支持工序与测定工序、第2齿轮的加工工序及将第2齿轮支持在支持体上的支持工序,所以能缩小因气温引起的测定误差。第2方面的,上述工具齿轮的径向方向的一侧为缺齿结构。关于第2方面,在支持体的第2支持部上配置工具齿轮,在该工具齿轮与第1齿轮啮合的状态下,在工具齿轮与第1齿轮的啮合脱离的情况下,由于工具齿轮的缺齿部,使得工具齿轮与第2齿轮不会发生干涉,可使其朝向使轴心之间距离变长的方向移动,很容易使工具齿轮与第1齿轮的啮合脱离。根据第1方面,由于用工具齿轮测定轴心之间距离,基于所测定的轴心之间距离对第2齿轮加工,组装该第2齿轮,所以,与分层次组装的情况相比,可削减测定次数,缩小测定引起的累计误差,可稳定产品之间的齿侧间隙量与扭矩。而且,由于不进行分层次组装,所以能减少半成品的库存。根据第2方面,借助于工具齿轮的缺齿部,可使工具齿轮与第2支持部不发生干涉,使其朝向使轴心之间距离变长的方向移动,很容易使第1齿轮与工具齿轮的啮合脱离。通过下面结合附图的说明会更加清楚理解本专利技术上述的和进一步的目的和特征。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以往齿轮装置的分层次组装工序的示意图。图2A和图2B是表示本专利技术齿轮装置构成的断面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齿轮装置制造方法的过程的模式图。图4是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齿轮装置制造方法的制造过程中的状态断面图。图5是表示图4所示状态的工具齿轮部分的断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式的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图2A及图2B是本专利技术齿轮装置构成的断面图,图3是表示齿轮装置制造方法的过程的模式图。齿轮装置包括作为第1齿轮的蜗轮1;作为第2齿轮的蜗杆2;作为壳体的支持体3,其具有可旋转地容纳并支持蜗轮1的第1支持部件3a和与该蜗轮1的轴线垂直的、可旋转地容纳并支持蜗杆2的第2支持部件3b。蜗轮1由外周部设有齿的合成树脂制环状齿体1a以及与该环状齿体1a内侧结合的、中心部设有嵌合孔1c的金属制芯部件1b构成,该芯部件1b的嵌合孔1c中嵌合地固定有旋转轴4。蜗轮1及旋转轴4进行了切削加工。另外,旋转轴4嵌合有位于蜗轮1两侧部的滚动轴承5a、5b。蜗杆2由中央部设有螺旋形齿部2a、两端设有轴部2b、2c的金属制轴部件构成。该蜗杆2,如下文所述,在用支持体3支持蜗轮1之后,进行加工。支持体3由铝制壳体构成,包括在用于容纳蜗轮1的空腔的两侧由嵌合孔构成的第1支持部3a、3a;与上述空腔连通、在用于容纳蜗杆2的空腔的两侧、由嵌合孔构成的第2支持部3b、3b;与该第2支持部3b、3b的一端相连的电机安装部3c、第1支持部3a、3a及第2支持部3b、3b采用了切削加工。图4是表示通过齿轮装置制造方法制造过程中的状态断面图,图5是图4所示工具齿轮部分的断面图。如上文所述,备有蜗轮1、蜗杆2及支持体3的齿轮装置的制造,是预先形成与蜗轮2对应的工具齿轮6,并将该工具齿轮6的一端固定地支持在支持台7上。支持台7具有在固定工具齿轮6的一侧朝向与该工具齿轮6的轴线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导向条7a;在与该导向条7a隔开的位置突设的传感器台7b以及止挡键(图中未示)。在支持台7上可滑动地支持有滑动体8,该滑动体8具有与导向条7a卡合的卡合部8a以及使工具齿轮6插通的贯通孔8b。在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齿轮装置的制造方法,该齿轮装置包括:第1齿轮;与该第1齿轮啮合的第2齿轮;以及支持体,其具有可旋转地支持所述第1齿轮的第1支持部和可旋转地支持所述第2齿轮的第2支持部,所述齿轮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将所述第1齿轮支持在所述第1支持 部上的支持工序;使对应于所述第2齿轮的工具齿轮与所述第1齿轮啮合的啮合工序;通过测定装置测定所述第1齿轮与工具齿轮的轴心之间距离的测定工序;基于测定装置所测定的轴心之间距离对所述第2齿轮加工的齿轮加工工序;以及   在使所述工具齿轮与第1齿轮的啮合脱离之后,将所述第2齿轮支持在所述第2支持部上的支持工序。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川浩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