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厚板轧后间歇式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480113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7 22:45
一种中厚板轧后间歇式冷却装置,包括层流冷却装置、超快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超快冷却装置在前、层流冷却装置在后,组成相邻接续的组合冷却装置;超快冷却装置的上超快纵向管、下超快纵向管分别与各自对应的超快冷支管之间通过一个个超快冷支阀门连通,层流冷却装置的上层流纵向管、下层流纵向管分别与各自对应的每个层流支管之间通过一个个层流支阀门连通;超快冷却装置的上下对应的七对超快冷支阀门中开启四至五对,关闭三至二对,呈开启一至三对、关闭一至二对的反复互为交错排列状态;层流冷却装置的上下对应的五组层流支阀门中开启二至三组,关闭三至二组,呈开启一至三组、关闭一至二组反复互为交错排列状态。钢板温度梯度减小冷却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及轧钢机结构,特别是一种中厚板轧后间歇式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中厚板轧后主要采用层流冷却的方式,由于冷速较低,无法充分发挥轧后冷却的细晶强化作用以及碳氮化物的析出控制,材料的综合性能受到一定限制。层流冷却装置由层流上排管、层流下排管组成。层流上排管由一个上层流纵向管与五个平行等间距的层流支管垂直式直接连通,每个层流支管上均布若干个喷口朝下的喷嘴,上层流纵向管通过层流分阀门与水源管连通。每个层流支管间隔距离为2000mm,上下层流支管为一对二,冷却用水压力为O.1Mpa,用水量为单个上层流支管或下层流支管400 —1500L/m2. min0层流下排管由一个下层流纵向管与十个平行等间距的层流支管垂直式直接连通,下层流纵向管通过层流分阀门与水源管连通。每个层流支管上均布若干个喷口朝上的喷嘴。层流上排管的一个层流支管对应于层流下排管两个层流支管,即一个层流上排管的层流支管处于一个输送辊的正上方,两个层流下排管的层流支管处于这个输送辊的左右两侧,组成一组层流支管。但是,如果直接采用超快冷(UFC, ultea fast cooling,超快速冷却),由于钢板上、下表面在冷却过程中直接接触冷却介质,表面通过冷却介质直接吸热,而钢板内则只能通过内部的热传导,这就造成钢板表面与内部的温度梯度非常大,即在钢板上、下表面形成相对于钢板内部的过冷区域(冷却速度越高,过冷区域越大)。如果钢板过冷区域过大就会造成钢板表面与内部组织差异过大引起钢板性能不合格或因钢板内部残余应力过大导致钢板的板形难以控制。因此,如何在使用中厚板轧后超快速冷却的情况下减小钢板厚度方向上的温度梯度,得到相对均匀的相变组织,减小残余应力成为迫在解决的难题。超快冷却装置由超快上排管、下排管组成。超快冷上排管由一个上超快冷纵向管与七个平行等间距的超快冷支管垂直式直接连通,上超快冷纵向管通过超快分阀门与水源管连通。每个超快冷支管上均布若干个开口朝下的喷口。每个超快冷支管间隔距离为1000mm,其中前两个为缝隙喷射集管,后5个为高密喷射集管,上排管、下排管的超快冷支管互为一一对应,一个上超快冷支管与一个下超快冷支管组成一对超快冷支管,每个下排管的超快冷支管置于两个相邻的输送辊之间,冷却用水压力为O. 2 — O. 5Mpa,用水量为4000 - 6500m3/h。超快冷下排管由一个下超快冷纵向管与七个平行等间距的超快冷支管垂直式直接连通,下超快冷纵向管通过超快分阀门与水源管连通。每个超快冷支管上均布若干个开口朝上的喷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中厚板轧后间歇式冷却装置。本专利技术方案是包括层流冷却装置、超快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超快冷却装置在前、层流冷却装置在后,组成相邻接续的组合冷却装置;超快冷却装置的上超快冷纵向管、下超快冷纵向管分别与各自对应的每个超快冷支管之间通过一个个超快冷支阀门管路连通,层流冷却装置的上层流纵向管、下层流纵向管分别与各自对应的每个层流支管之间通过一个个层流支阀门管路连通;超快冷却装置的上下互为对应的七对超快冷支阀门中开启四至五对,关闭三至二对,呈开启一至三对、关闭一至二对的反复互为交错排列状态;层流冷却装置的上下互为对应的五组层流支阀门中开启二至三组,关闭三至二组,呈开启一至三组、关闭一至二组反复互为交错排列状态。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以上技术可以充分利用支管与支管之间的间隙使钢板在冷却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返红,使冷后钢板的上下表与内部之间的温度梯度得到减小,从而使钢板的冷却更均匀,促使钢板的相变组织的路径有效控制,更易得到良好综合力学性能和板形。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专利技术结构包括层流冷却装置、超快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超快冷却装置在前、层流冷却装置在后,组成相邻接续的组合冷却装置;超快冷却装置的上超快冷纵向管5、下超快冷纵向管分别与各自对应的每个超快冷支管I之间通过一个超快冷支阀门6管路连通,层流冷却装置的上层流纵向管8、下层流纵向管分别与各自对应的每个层流支管2之间通过一个层流支阀门7管路连通;超快冷却装置的上下互为对应的七对超快冷支阀门中开启四至五对,关闭三至二对,呈开启一至三对、关闭一至二对的反复互为交错排列状态;层流冷却装置的上下互为对应的五组层流支阀门中开启二至三组,关闭三至二组;呈开启一至三组、关闭一至二组的反复互为交错排列状态。一对超快冷支管对应的上下二个超快冷支阀门6为一对超快冷支阀门,一组层流支管对应的上一个下二个层流支阀门7为一组层流支阀门。厚度为46mm厚的某钢板3,开冷温度为835 — 860°C,开启5对超快冷支阀门为超快冷却装置的第1、3、4、6、7支管,层流冷却装置的第1、3、5组层流支阀门,冷却辊道速度为O. 8m/s,返红温度为550 — 570°C。控冷后金相组织较均匀,综合力学性能良好和板形良好。本专利技术主要是提出一种中厚板轧后间歇冷却的生产方法,采用超快冷却装置与层流冷却装置组成相邻接续的组合冷却装置;又采用每开启I 一 3对或组支管、关闭I 一 2对或组支管、再开启I 一 3对或组支管的冷却模式。利用相邻开启支管冷却之间的关闭水冷运行间隙时间使钢板内部热量充分传导到钢板表面,从而减小钢板表面与内部的温度梯度,减小冷后钢板的残余应力,得到相对均匀的相变组织和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以及板形。组合冷却装置冷却路径加大,间歇冷却使冷却用水量基本不变。权利要求1.一种中厚板轧后间歇式冷却装置,包括层流冷却装置、超快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超快冷却装置在前、层流冷却装置在后,组成相邻接续的组合冷却装置;超快冷却装置的上超快纵向管(5)、下超快纵向管分别与各自对应的每个超快冷支管(I)之间通过一个超快冷支阀门(6)管路连通,层流冷却装置的上层流纵向管(8)、下层流纵向管分别与各自对应的每个层流支管(2)之间通过一个层流支阀门(7)管路连通;超快冷却装置的上下互为对应的七对超快冷支阀门中开启四至五对,关闭三至二对,呈开启一至三对、关闭一至二对的反复互为交错排列状态;层流冷却装置的上下互为对应的五组层流支阀门中开启二至三组,关闭三至二组;呈开启一至三组、关闭一至二组的反复互为交错排列状态。全文摘要一种中厚板轧后间歇式冷却装置,包括层流冷却装置、超快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超快冷却装置在前、层流冷却装置在后,组成相邻接续的组合冷却装置;超快冷却装置的上超快纵向管、下超快纵向管分别与各自对应的超快冷支管之间通过一个个超快冷支阀门连通,层流冷却装置的上层流纵向管、下层流纵向管分别与各自对应的每个层流支管之间通过一个个层流支阀门连通;超快冷却装置的上下对应的七对超快冷支阀门中开启四至五对,关闭三至二对,呈开启一至三对、关闭一至二对的反复互为交错排列状态;层流冷却装置的上下对应的五组层流支阀门中开启二至三组,关闭三至二组,呈开启一至三组、关闭一至二组反复互为交错排列状态。钢板温度梯度减小冷却均匀。文档编号B21B45/02GK102989799SQ20121056812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4日专利技术者何天仁, 詹光曹, 郑芳垣 申请人:福建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省三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中厚板轧后间歇式冷却装置,包括层流冷却装置、超快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超快冷却装置在前、层流冷却装置在后,组成相邻接续的组合冷却装置;超快冷却装置的上超快纵向管(5)、下超快纵向管分别与各自对应的每个超快冷支管(1)之间通过一个超快冷支阀门(6)管路连通,层流冷却装置的上层流纵向管(8)、下层流纵向管分别与各自对应的每个层流支管(2)之间通过一个层流支阀门(7)管路连通;超快冷却装置的上下互为对应的七对超快冷支阀门中开启四至五对,关闭三至二对,呈开启一至三对、关闭一至二对的反复互为交错排列状态;层流冷却装置的上下互为对应的五组层流支阀门中开启二至三组,关闭三至二组;呈开启一至三组、关闭一至二组的反复互为交错排列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天仁詹光曹郑芳垣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