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丛枝菌根真菌菌剂促进大田甘蔗生长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476764 阅读:3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7 12:50
一种用丛枝菌根真菌菌剂促进大田甘蔗生长的方法,以河沙、珍珠岩、壤土、泥炭土为培养基质,以玉米为宿主植物繁殖丛枝菌根真菌孢子,培养4-5个月后,收集培养基质和植物根系作为丛枝菌根菌剂,应用于大田甘蔗生产。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生产的丛枝菌根菌剂作为大田甘蔗接种物,促进甘蔗对土壤中养分和水分的吸收,提高甘蔗的抗旱性,产量提高10%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
技术介绍
丛枝菌根(AM)是由球囊霉(Glomeromycota)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互惠共生体,这类真菌因能在植物根部细胞内形成典型的丛枝(arbuscules)结构而得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以下简称AM真菌),约80%以上的陆地植物(包括苔藓、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都能形成丛枝菌根,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一种菌根类型。AM真菌与植物根系共生后,能够促进宿主植物对水分和土壤矿质元素,特别是磷的吸收和利用,提高养分的利用率,调节宿主体内代谢活动,增强抗旱性,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作 物产量和品质;尤其是AM真菌在植物根际形成的庞大菌丝网络系统,对于稳定土壤结构、控制水土流失、增强对土传病害的抑制、保持植物根际土壤生态系统良性发展有重要意义(Fitter, 2005 ;Erik et al, 2010 ;Sikes et al, 2009 ;Borowicz, 2001) 在玉米(冯永坤等2009 ;毕银丽等,2003)、小麦(载开军等,2002)、黄瓜(韩冰等2012)、甜瓜(贺超兴等2010)等接种AM真菌有效促进了植株的生长和对矿质营养的吸收。接种AM真菌明显提高甘薯、小麦、玉米、大豆的产量,增强玉米的抗胁迫能力,减少玉米和水稻纹枯病的发病率,减少燕麦线虫的发生数量。但是,尚未检索到利用丛枝菌根真菌菌剂促进大田甘蔗生长的的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丛枝菌根真菌菌剂作为大田甘蔗接种物,能够促进甘蔗对土壤中养分和水分的吸收,提高甘蔗的抗旱性,产量提高10%以上。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包括如下步骤1.1、所用菌株为球囊霉属、无梗囊霉属或盾巨孢囊霉属,1. 2、培养丛枝菌根真菌孢子所用的宿主植物为玉米,1. 3、培养基质按质量比选自河沙珍珠岩=2:1,或河沙珍珠岩壤土 =2:1:1,或河沙珍珠岩壤土 泥炭土 =2:1:1:1,1. 4、在温室或标准塑料大棚内,每眭宽80-120厘米,放入按上述比例混合好的培养基质厚10-15厘米,按每平方米撒O. 4-0. 8kg需繁殖的单一纯种丛枝菌根菌剂,或接种相当于基质体积5 10%的含有丛枝菌根真菌的繁殖体的菌剂,覆盖2-3厘米混合基质,1. 5、按照每平方米种植100-200株宿主植物进行播种,覆盖1-2厘米基质,淋水保湿,1. 6、每30天淋20-50%霍格兰氏营养液,培养基质含水量40%_60%,1. 7、培养4-5个月为一个培养周期,收集培养基质和植物根系,将单一菌剂混合为复合菌剂,用于大田甘鹿生产。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应用本专利技术生产的丛枝菌根菌剂可作为大田甘蔗接种物,促进甘蔗对土壤中养分和水分的吸收,提高甘蔗的抗旱性,产量提高10%以上。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实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1,包括如下步骤1、所用菌株为球囊霉属、无梗囊霉属或盾巨孢囊霉属,2、培养丛枝菌根真菌孢子所用的宿主植物为玉米, 3、培养基质按质量比选自河沙珍珠岩=2:1,4、在温室或标准塑料大棚内,每眭宽80-120厘米,放入按上述比例混合好的培养基质厚10-15厘米,按每平方米撒O. 4-0. 8kg需繁殖的单一纯种丛枝菌根菌剂,或接种相当于基质体积5 10%的含有丛枝菌根真菌的繁殖体的菌剂,覆盖2-3厘米混合基质,5、按照每平方米种植100-200株宿主植物进行播种,覆盖1_2厘米基质,淋水保湿,6、每30天淋20-50%霍格兰氏营养液,培养基质含水量40%_60%,7、培养4-5个月为一个培养周期,收集培养基质和植物根系,将单一菌剂混合为复合菌剂,用于大田甘鹿生产。本专利技术生产的丛枝菌根菌剂应用在大田甘蔗接种物,促进甘蔗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提高甘蔗的抗旱性,产量提高10%以上。实施例2,包括如下步骤1、所用菌株为球囊霉属、无梗囊霉属或盾巨孢囊霉属,2、培养丛枝菌根真菌孢子所用的宿主植物为玉米,3、培养基质按质量比选自河沙珍珠岩壤土 =2:1:1,4、在温室或标准塑料大棚内,每眭宽120厘米,放入按上述比例混合好的培养基质厚15厘米,按每平方米撒O. 6kg需繁殖的单一纯种丛枝菌根菌剂,5、按照每平方米种植120株宿主植物进行播种,覆盖2厘米基质,淋水保湿,6、每30天淋50%霍格兰氏营养液,培养基质含水量40%_60%,7、培养4-5个月为一个培养周期,收集培养基质和植物根系,将单一菌剂混合为复合菌剂,用于大田甘鹿生产。本专利技术生产的丛枝菌根菌剂应用在大田甘蔗接种物,促进甘蔗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提高甘蔗的抗旱性,产量提高10%以上。实施例3,包括如下步骤1、所用菌株为球囊霉属、无梗囊霉属或盾巨孢囊霉属,2、培养丛枝菌根真菌孢子所用的宿主植物为玉米,3、培养基质按质量比选自河沙珍珠岩壤土 泥炭土 =2:1:1: 1,4、在温室或标准塑料大棚内,每眭宽100厘米,放入按上述比例混合好的培养基质厚15厘米,接种相当于基质体积10%的含有丛枝菌根真菌的繁殖体的菌剂,覆盖3厘米混合基质,5、按照每平方米种植120株宿主植物进行播种,覆盖2厘米基质,淋水保湿,6、每30天淋20%霍格兰氏营养液,培养基质含水量40%_60%,7、培养4-5个月为一个培养周期,收集培养基质和植物根系,将单一菌剂混合为复合菌剂,用于大田甘鹿生产。 本专利技术生产的丛枝菌根菌剂应用在大田甘蔗接种物,促进甘蔗对土壤中养分和水分的吸收,提高甘蔗的抗旱性,产量提高10%以上。权利要求1. ,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1、所用菌株为球囊霉属、无梗囊霉属或盾巨孢囊霉属,1. 2、培养丛枝菌根真菌孢子所用的宿主植物为玉米,1.3、培养基质按质量比选自河沙珍珠岩=2:1,或河沙珍珠岩壤土 =2:1:1,或河沙 珍珠岩壤土 泥炭土 =2:1:1:1,1. 4、在温室或标准塑料大棚内,每眭宽80-120厘米,放入按上述比例混合好的培养基质厚10-15厘米,按每平方米撒O. 4-0. 8kg需繁殖的单一纯种丛枝菌根菌剂,或接种相当于基质体积5 10%的含有丛枝菌根真菌的繁殖体的菌剂,覆盖2-3厘米混合基质,1. 5、按照每平方米种植100-200株宿主植物进行播种,覆盖1-2厘米基质,淋水保湿,1. 6、每30天淋20-50%霍格兰氏营养液,培养基质含水量40%-60%,1.7、培养4-5个月为一个培养周期,收集培养基质和植物根系,将单一菌剂混合为复合菌剂,用于大田甘鹿生产。全文摘要,以河沙、珍珠岩、壤土、泥炭土为培养基质,以玉米为宿主植物繁殖丛枝菌根真菌孢子,培养4-5个月后,收集培养基质和植物根系作为丛枝菌根菌剂,应用于大田甘蔗生产。采用本专利技术生产的丛枝菌根菌剂作为大田甘蔗接种物,促进甘蔗对土壤中养分和水分的吸收,提高甘蔗的抗旱性,产量提高10%以上。文档编号A01G31/00GK102986447SQ201310004329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7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7日专利技术者陈廷速, 李松, 张金莲, 覃晓娟, 吴圣进, 谭裕模, 杨荣仲, 谭宏伟, 李杨瑞 申请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丛枝菌根真菌菌剂促进大田甘蔗生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1、所用菌株为球囊霉属、无梗囊霉属或盾巨孢囊霉属,1.2、培养丛枝菌根真菌孢子所用的宿主植物为玉米,1.3、培养基质按质量比选自河沙:珍珠岩=2:1,或河沙:珍珠岩:壤土=2:1:1,或河沙:珍珠岩:壤土:泥炭土=2:1:1:1,1.4、在温室或标准塑料大棚内,每晆宽80?120厘米,放入按上述比例混合好的培养基质厚10?15厘米,按每平方米撒0.4?0.8kg需繁殖的单一纯种丛枝菌根菌剂,或接种相当于基质体积5~10%的含有丛枝菌根真菌的繁殖体的菌剂,覆盖2?3厘米混合基质,1.5、按照每平方米种植100?200株宿主植物进行播种,覆盖1?2厘米基质,淋水保湿,1.6、每30天淋20?50%霍格兰氏营养液,培养基质含水量40%?60%,1.7、培养4?5个月为一个培养周期,收集培养基质和植物根系,将单一菌剂混合为复合菌剂,用于大田甘蔗生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廷速李松张金莲覃晓娟吴圣进谭裕模杨荣仲谭宏伟李杨瑞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