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农业机械中排种技术领域,具体属于一种气力集排式精量排种器,适用于蔬菜、牧草、油菜及谷物等小粒径作物。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左、右两个排种器侧板、排种装置、种箱组合、排种器滚筒组合、排种器罩壳等。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工作过程中内筒固定、外筒转动,采用负压吸种、正压投种的工作原理,降低了排种过程中种子的损伤,具有节约种子,简化定苗和间苗过程,降低生产成本等优点;同时,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集排式精量排种技术,具有简化排种器结构,提高生产效率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机械中排种
,具体属于一种气力集排式小粒径作物种子精量排种器,适用于蔬菜、牧草、油菜及谷物等小粒径作物种子的精量播种。
技术介绍
大多数蔬菜、牧草、甜菜和油菜等经济作物以及谷子、糜子等粮食作物的种子颗粒平均几何粒径在3mm以内,属于小粒径种子范畴。据农业部统计,2009年全国蔬菜和瓜类播种面积2030. 77万hm2,产量60998. 21万t。其中蔬菜播种面积1795. 37万hm2,产量达 54032. 32万t ;同时我国是世界上油菜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总面积和总产量均超过世界总量的1/3,并且呈增长趋势。在小粒径作物的机械化生产中,播种技术和装备的研究逐渐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小粒径种子粒径小、流动性 好,实现精少量播种难度大。目前国内对于小粒径种子种植一般采用育苗移栽或先人工溜种、撒播后间苗、定苗的传统种植方式,具有工序繁多、 劳动强度大、浪费种肥、经济效益不高、生产效率低等不足。因此机械化种植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应用于小粒径精量播种的排种器主要包括机械式和气力式两种。机械式排种器以窝眼式、带夹式为主,主要不足是种子的破碎率高,型孔堵塞严重、精量播种效果不佳等;气力式排种器是以气流为载体完成取种、护种、投种,具有对种子损伤小,对种子外形要求不高等优点,是目前小粒径作物播种方式的合理选择。目前市场上的气力式小粒径排种器多为单行,生产效率低,集排式(一器多行式) 常见为针吸式,此类排种器虽然可以实现精量排种,但开放的种箱决定了该类排种器在生产过程中存在漏种、需种量大等不足,不适用于田间播种作业,难以实现田间小粒径作物的精量播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提供一种气力集排式小粒径作物种子精量排种器,该排种器采用负压吸种、正压排种,减少排种器串联工作环节,不仅有效解决了小粒径作物在精量播种过程中出现的易破损、易堵塞的技术难题,还实现了集中式精量排种,达到节约种子、简化定苗和间苗过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实现,结合附图说明如下—种气力集排式小粒径作物种子精量排种器,包括左、右两个排种器侧板1、排种装置2、种箱组合3、排种器滚筒组合4、排种器罩壳5。所述的排种器滚筒组合4与左、右排种器侧板I联接并安装在轴承座7上;所述的排种装置2安装在外筒11的下方,其两端通过螺栓联接安装在左、右排种器侧板I上;所述的种箱组合3的两端通过螺栓联接固定在左、右排种器侧板I上;所述的排种器罩壳5位于排种器滚筒组合4的正上方,并通过螺栓联接安装在左、右排种器侧板I上。所述的排种器滚筒组合4包括外筒11、内筒焊合12和左、右两个连接套筒13、滑动轴承14、内筒挡板6和弹性挡圈15。内筒焊合12由内筒12a、内筒侧板12b、负压管12c 和正压管12d焊合而成,内筒12a将外筒11的内腔分割成不相通的正压区9和负压区10 ; 内筒侧板12b上加工有两个通孔,左、右两个正压管12d分别焊接在左、右两个内筒侧板12b 上并通过内筒侧板12b的下部通孔与正压区9相通,左、右两个负压管12c分别焊接在左、 右两个内筒侧板12b上并通过内筒侧板12b的上部通孔与负压区10相通;左、右两个内筒侧板12b分别与内筒12a的两端焊接,其圆周方向与左、右连接套筒13呈间隙配合;内筒挡板6上设有两个通孔,并与右排种器侧板I通过螺栓连接,右侧负压管12c和右侧正压管 12d分别插在内筒挡板6上的两个通孔中以保持内筒焊合12不转动;左、右两个弹性挡圈 15限定滚筒组合4的轴向滑动。外筒11上加工有9行吸孔,其内壁与内筒12a的外壁呈间隙配合,外筒11两端通过螺栓与连接套筒13联接,连接套筒13安装在滑动轴承14上,排种器左端的连接套筒13通过螺钉与排种器链轮8联接。所述种箱组合3包括导种管21、种子盒22、充种装置30和后支撑板31。后支撑板 31的两端通过螺栓联接安装在左、右排种器侧板I上,充种装置30通过螺栓联接固定在后支撑板31上,种子盒22通过L形支撑板29与后支撑板31用螺栓联接起来,导种管21 — 端安装在种子盒22的导种嘴上,另一端安装在充种装置30的流种孔18上。所述的充种装置30包括隔板19,左、右两个连接板20,弧形板33和卸种销17、卸种板16,8个隔板19将弧形板33分隔成9行,各行上设有流种孔18,且各流种孔18分别与外筒11上的吸孔行相对应;两个卸种销17分别焊接在左、右连接板20上,卸种板16两端的弧形槽卡在卸种销17 上。所述的种子盒22包括外筒壳26、内置凸台27和定位栓23,外筒壳26倒罩在内置凸台 27上,定位栓23将外筒壳26上焊接的上耳板24与内置凸台27上焊接的下耳板25连接起来,上耳板24包括三个上耳板24a、24b和24c,依次在排种器工作状态、暂停工作状态和停止工作状态下与下耳板25连接,上耳板24a、24b和24c焊接在外筒壳26的外壁下端。外筒壳26的下端面上焊接一个不封闭圆环34。内置凸台27的底部向外折弯成一个弧形槽 37,弧形槽37底部加工有一个卸种口 40和9个通孔,内置凸台27的底部焊接9个导种嘴 28与9个通孔相对应,不规则圆环板35焊接在弧形槽37的上面,并与不封闭圆环34的环面相配合;3块月形板38焊接在圆环板35的两端和卸种口 40的一端,将弧形槽37分隔成 3个区域,即流通区32、滞流区36、卸流区39。 所述排种装置2上的9个投种口分别与外筒11的9行吸孔相对应。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与积极作用是1、本专利技术运用正负压结合式的排种原理,将排种器原复杂的串联工作环节降至取种和排种两个环节,简化了排种器的结构。2、本专利技术采用负压吸种、正压投种,避免了因小粒种子对吸孔的堵塞造成的漏播、 断条现象;实现了小粒径作物种子单粒精量播种,排种过程中无破损,节约种子,能大幅度减少后续间苗、定苗等田间管理工作,降低了生产成本。3、本专利技术系气力集排式排种器,一个排种器一次排种多行,便于后续简化播种机整机结构。附图说明图1 :本专利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 :本专利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 :本专利技术的滚筒组合结构示意图;其中,图3-a :本专利技术的滚筒组合局部剖视图;图3-b :本专利技术的滚筒组合A-A剖视图。图4 :本专利技术的种箱组合结构示意图;其中,图4-a :本专利技术的种箱组合主视结构示意图;图4-b :本专利技术的种箱组合左视结构示意图;图4-c :本专利技术的种箱组合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 :本专利技术种子盒外筒壳结构示意图。图6 :本专利技术种子盒内置凸台结构示意图。图中编号如下1.排种器侧板、2.排种装置、3.种箱组合、4.排种器滚筒组合 5.排种器罩壳、6.内筒挡板、7.轴承座、8.排种器链轮、9.正压区、10.负压区、11.外筒、 12.内筒焊合、12a内筒、12b内筒侧板、12c负压管、12d正压管、13.连接套筒、14.滑动轴承、15.弹性挡圈、16.卸种板、17.卸种销、18.流种孔、19.隔板、20.连接板、21.导种管、 22.种子盒、23.定位栓、24.上耳板、24a流通区上耳板、24b滞流区上耳板、24c卸流区上耳板、25.下耳板、26.外筒壳、27.内置凸台、28.导种嘴、29. L形支撑板、30.充种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力集排式小粒径作物种子精量排种器,其特征包括左、右两个排种器侧板(1)、排种装置(2)、种箱组合(3)、排种器滚筒组合(4)和排种器罩壳(5),所述的排种器滚筒组合(4)包括外筒(11)、内筒焊合(12)和左、右两个连接套筒(13)、滑动轴承(14)、内筒挡板(6)和弹性挡圈(15),内筒焊合(12)由内筒(12a)、内筒侧板(12b)、负压管(12c)和正压管(12d)焊合而成;内筒(12a)将外筒(11)的内腔分割成不相通的正压区(9)和负压区(10);内筒侧板(12b)上设有两个通孔,左、右两个正压管(12d)分别焊接在左、右两个内筒侧板(12b)上,通过内筒侧板(12b)的下部通孔与正压区(9)相通,左、右两个负压管(12c)分别焊接在左、右两个内筒侧板(12b)上,通过内筒侧板(12b)的上部通孔与负压区(10)相通;左、右两个内筒侧板(12b)分别与内筒(12a)的两端焊接,其圆周方向与左、右连接套筒(13)呈间隙配合;内筒挡板(6)上设有两个通孔,并与右排种器侧板(1)通过螺栓连接,右侧负压管(12c)和右侧正压管(12d)分别插在内筒挡板(6)上的两个通孔中以保持内筒焊合(12)不转动;左、右两个弹性挡圈(15)限定滚筒组合(4)的轴向滑动;外筒(11)上设有9行吸孔,其内壁与内筒(12a)的外壁相邻处为间隙配合,外筒(11)两端通过螺栓与连接套筒(13)联接,连接套筒(13)安装在滑动轴承(14)上,排种器左边的连接套筒(13)通过螺钉与排种器链轮(8)联接,所述的排种器滚筒组合(4)与左、右排种器侧板(1)联接并安装在轴承座(7)上;所述的排种装置(2)安装在外筒(11)的下方,其两端通过螺栓联接安装在左、右排种器侧板(1)上;所述种箱组合(3)包括导种管(21)、种子盒(22)、充种装置(30)和后支撑板(31),后支撑板(31)的两端通过螺栓联接安装在左、右排种器侧板(1)上,充种装置(30)通过螺栓联接固定在后支撑板(31)上,种子盒(22)通过L形支撑板(29)与后支撑板(31)用螺栓联接;导种管(21)一端安装在种子盒(22)的导种嘴上,另一端安装在充种装置(30)的流种孔(18)上;所述的排种器罩壳(5)位于排种器滚筒组合(4)的正上方,通过螺栓联接安装在左、右排种器侧板(1)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庆喜,田波平,黄海东,舒彩霞,段宏兵,丁幼春,廖宜涛,刘晓辉,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