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聚乙烯管道带压开孔装置,包括鞍形直通(1)、阀门、开孔部件以及密封部件;鞍形直通(1)的鞍形面内壁与待开孔管道的外壁相固接,鞍形直通(1)的管体上固接有阀门,鞍形直通(1)的管口处设置有密封部件;开孔部件为环形切刀,其设置在鞍形直通(1)的管体内部,且开孔部件的前端紧顶在待开孔管道的外壁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PE管道正常带压运行情况下,无需降压即可完成带气作业,且不产生塑屑,安全可靠,方便快捷,可以重复使用,解决了燃气公司由来已久的停气接头难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开孔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聚乙烯管道的带压开孔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聚乙烯(PE)管道在城市燃气应用的加大,在燃气中低压领域,由于PE管具有成本低,安装便捷,使用寿命长等特点,“以塑代钢”已然成为世界潮流。各燃气公司由于规划的局限性,无法顾及部分用户的接头需求,采用传统的停气接头,不仅影响在线用户的正常运行,而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开孔装置无法带压作业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聚乙烯管道带压开孔装置,为安全快捷、不停气、不降压开孔作业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本技术的方案如下聚乙烯管道带压开孔装置,包括鞍形直通I、阀门、开孔部件以及密封部件;鞍形直通I的鞍形面内壁与待开孔管道的外壁相固接,鞍形直通I的管体上固接有阀门,鞍形直通I的管口处设置有密封部件。开孔部件设置在鞍形直通I的管体内部,且开孔部件的前端紧顶在待开孔管道的外壁上。开孔部件为环形切刀,其依次包括环形刀头2、刀杆3、棘轮旋转杆4以及进/退刀调节杆5。其中,环形刀头2穿过密封部件并设置在待开孔管道的开孔处,刀杆3两端分别连接环形刀头2以及棘轮旋转杆4,棘轮旋转杆4带动刀杆3以及环形刀头2共同旋转,进/退刀调节杆5采用螺栓与刀杆3末端相连接。环形刀头2的前端中心设有定位部件6 ;定位部件6为一个钢质椎形头,其紧顶在待开孔管道的中心位置。密封部件包括密封压头8以及密封胶圈9 ;密封压头8紧压密封胶圈9,密封胶圈9包覆设置在鞍形直通I的管口处。密封压头8和密封胶圈9中心均开有与刀杆3外径相匹配的孔。为了保持开孔机机身在开孔作业过程中的稳定,使开孔操作得以实现,本装置包括固紧部件,固紧部件包括夹板10、一组拉杆11、挡板12以及进刀板13。固紧部件套接在鞍形直通I外;一组拉杆11将夹板10,挡板12和进刀板13通过螺栓固定在一起。夹板10,挡板12和进刀板13平行,且夹板10固定在鞍形直通I的外壁上且靠近刀头一侧;夹板10中心设有与鞍形直通I管体外径相匹配的通孔;挡板12紧压在密封压头8的外表面上;挡板12中心设有与刀杆3外径相匹配的通孔;进刀板13设置在进/退刀调节杆5上,进刀螺栓14以焊接形式固定在进刀板13中心处;进刀板13中心设有与进/退刀调节杆5外径相匹配的通孔。在具体实施中阀门类型为PE球阀7,球阀7采用热熔对接形式与鞍形直通I的管体相熔合。鞍形直通I的材质为聚乙烯,鞍形直通I的鞍形面内壁与待开孔管道的外壁通过电熔连接方式相熔合。密封压头8的材质为钢。采用PE管带压开孔的操作流程如下I)在PE管道拟待开孔处刮去PE管道氧化层,将鞍形直通I的鞍形面与待开孔PE管道与电熔连接方式相熔合,鞍形直通I的管体与等同规格的PE球阀7进行热熔对接方式连接。2)开启球阀7,将带有定位部件6的环形刀头2及刀杆3,从球阀7 —侧伸入直抵PE管道,调整刀杆3至水平与垂直位置后,将环形刀头2的定位部件6顶在待开孔的中心位置,将球阀7 —侧的PE管口与刀杆3的钢制密封部件从刀杆3 —侧穿入到球阀7接口处,旋转密封压头8,使密封胶圈9受压膨胀,达到密封的效果。3)安装球阀7两侧的夹板10、挡板12及进刀板13,并通过拉杆11将其固定在一起;固定刀杆3,棘轮旋转杆4与进/退刀调节杆5,以便将环形刀头2退到球阀7 —侧实施关闭。进/退刀调节杆5与刀杆2之间采用凸型螺栓连接方式,方便进退,容易拆卸。刀杆3与棘轮旋转杆4协调配合,完成带压开孔全过程。4)球阀7放散关闭后,转动刀杆3和棘轮旋转杆4,当定位部件6钻透管壁的同时,环形刀头2已接触管壁,此时需要刀杆3与棘轮旋转杆4的协调旋转达到无屑开孔,并随着刀杆3的退出被取出。5)球阀7关闭后,拆除开孔部件,完成整个带压开孔过程。本技术带来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在PE管正常带压运行情况下,无需降压完成带气作业,且不产生塑屑,安全可靠,方便快捷,可以重复使用。解决了燃气公司由来已久的停气接头难题。此外,本产品还可以拓展到供水PE管领域,为市政工程建设提供更为便捷的途径,其获得的市场空间将更为广阔。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聚乙烯管道带压开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聚乙烯管道带压开孔装置的固紧部件示意图;附图编号说明I-鞍形直通;2_环形刀头;3_刀杆;4_棘轮旋转杆;5-进/退刀调节杆;6-定位部件;7_球阀;8_密封压头;9_密封胶圈;10-夹板;11_拉杆;12_挡板;13-进刀板;14-进刀螺栓。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方式如图I、图2所示,聚乙烯管道带压开孔装置,包括鞍形直通I、球阀7、开孔部件以及密封部件。其中,鞍形直通I为聚乙烯材质,鞍形直通I的鞍形面内壁与待开孔管道的外壁通过电熔连接方式相熔合。球阀7的材质为聚乙烯,其采用热熔对接形式与鞍形直通I的管体相熔合。开孔部件设置在鞍形直通I的管体内部,且开孔部件的前端紧顶在待开孔管道的外壁上。开孔部件为环形切刀,其依次包括环形刀头2、刀杆3、棘轮旋转杆4以及进/退刀调节杆5 ;其中,环形刀头2设置在待开孔管道的开孔处,棘轮旋转杆4带动刀杆3以及环形刀头2共同旋转,进/退刀调节杆5采用凸型螺栓与刀杆3相连接。环形刀头2前端中心设有定位部件6 ;定位部件6为一个钢质椎形头,其紧顶在待开孔管道的中心位置。密封部件包括密封压头8以及密封胶圈9 ;密封压头8紧压密封胶圈9,密封胶圈9包覆设置在鞍形直通I的管口处。密封压头8采用钢材质制成。本装置包括固紧部件,固紧部件包括夹板10、一组拉杆11、挡板12以及进刀板13。固紧部件套接在鞍形直通I外;一组拉杆11将夹板10,挡板12和进刀板13通过螺栓固定在一起。夹板10,挡板12和进刀板13平行,且夹板10固定在鞍形直通I的外壁上且靠近刀头一侧;夹板10中心设有与鞍形直通I管体外径相匹配的通孔;挡板12紧压在密封压头8的外表面上;挡板12中心设有与刀杆3外径相匹配的通孔;进刀板13设置在进/退刀调节杆5上,进刀螺栓14以焊接形式固定在进刀板13中心处;进刀板13中心设有与进/退刀调节杆5外径相匹配的通孔。上述技术方案只是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而言,在本技术公开了应用方法和原理的基础上,很容易做出各种类型的改进或变形,而不仅限于本技术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所描述的结构,因此前面描述的方式只是一例优选,而并不具有限制性的意义。权利要求1.聚乙烯管道带压开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装置包括鞍形直通(I)、阀门、开孔部件以及密封部件;所述鞍形直通(I)的鞍形面内壁与待开孔管道的外壁相固接,所述鞍形直通(I)的管体上固接有所述阀门,所述鞍形直通(I)的管口处设置有所述密封部件; 所述开孔部件设置在所述鞍形直通(I)的管体内部,且所述开孔部件的前端紧顶在待开孔管道的外壁上。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聚乙烯管道带压开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开孔部件为环形切刀,其依次包括环形刀头(2)、刀杆(3)、棘轮旋转杆(4)以及进/退刀调节杆(5); 其中,所述的环形刀头(2)穿过所述密封部件并设置在待开孔管道的开孔处,所述刀杆(3)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环形刀头(2)以及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聚乙烯管道带压开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包括鞍形直通(1)、阀门、开孔部件以及密封部件;所述鞍形直通(1)的鞍形面内壁与待开孔管道的外壁相固接,所述鞍形直通(1)的管体上固接有所述阀门,所述鞍形直通(1)的管口处设置有所述密封部件;所述开孔部件设置在所述鞍形直通(1)的管体内部,且所述开孔部件的前端紧顶在待开孔管道的外壁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斌,郭双柱,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市宇华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